《底栖动物》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572193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底栖动物》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底栖动物》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底栖动物》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底栖动物》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底栖动物》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底栖动物》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底栖动物》ppt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底栖动物,一、基本概念,底栖动物(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是指生活史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底栖动物的习见类群包括: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中的很多物种。是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底栖动物生态类群的划分:,按起源划分: 原生底栖动物(Primary zoobenthos):从祖先物种出现以来一直生活在水环境中,包括常见的水生环节动物、底栖甲壳类、双壳类等; 次生底栖动物(Secondary zoobenthos):由陆地生活的祖先在系统发育过程中,重新适

2、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主要包括各类水生昆虫,以及软体动物中的肺螺类(Pulmata),如椎实螺(Lymnea)等。,按大小划分: 大型底栖动物(Macrofauna) 0.5或1 mm 42或63 m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 0.5或1 mm 微型底栖动物(Nanofauna) 42或63 m,按生活类型划分: 固着动物(Sessile benthos) 穴居动物(Burrowing benthos) 攀爬动物(Climbing benthos) 钻蚀动物(Boring benthos),固着动物,Red Fan Sponges,Blue Sea Fan (Acalycigorgia

3、sp.) Coral,辐射对称的体形,以便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海绵与珊瑚,淡水壳菜,以足丝固着于坚硬的底质上。身体构造较简单,足完全消失。,藤壶,藤壶附肢丧失运动功能成为捕食器官。,藤壶、淡水壳菜等固着动物常形成群体,过度孳生,经常会损害水体工程建筑或堵塞管道,造成不利影响。,Hirundinea (leech),临时固着的动物,用吸盘固定。,穴居动物,身体细长,易于在底质中穿行。,双壳类,Novaculina chinensis,Pond Mussel,进出水管从水体中取得氧气及悬浮颗粒,肌肉发达的斧足也是在底泥中开凿穴道的一种适应。,攀爬动物,Trapezia rufopunctata,

4、Panulirus,寄居蟹,在底质表面爬行的类群个体都较大,常有厚重的贝壳或被甲。,田鳖,绿水红娘华,攀爬类昆虫,钻蚀动物(仅见于海洋),Wood that has been bored by Teredo Worms.,船蛆,根据摄食对象和方法的分类,二、生活史及化性,1、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出芽生殖(budding):水螅,芽裂生殖(fission):扁形动物、低等环节动物 在中部的某一体节形成芽区(Budding zone),增生若干新节,前面若干新节形成母体尾部而后面新节则发育为幼体的头部,待幼体成熟后脱离母体。,断裂生殖(fragmentation):寡毛类、多毛类 由虫体自切为若

5、干段,每段再生出新的头部和尾部,形成完整个体。,有性生殖在底栖动物中很普遍,不论是雌雄同体还是雌雄异体,一般情况下,生殖时都须经过异体受精,形成受精卵并发育成幼体。不少种类能分 泌卵茧(Cocoon),或多或少地将受精卵包裹起来,以利于幼体在其中孵化。,2、幼体发育,直接发育是幼体孵化后,其形态即与成体无大差异。,间接发育是幼体形态与成体不同,须经简单或复杂的变态阶段。,昆虫的间接发育,3、化性,是指某类动物在单位时间(通常为一周年)内出现的世代数。 把一年多世代者通称为多化种(multivoltine),一年为二世代者和一世代者则分别称为二化种(bivoltine)和一化种(unicolti

6、ne)等等,这种情况常见于水生昆虫。对于世代时间达到或超过两年的种类,则可称两年生、三年生等等,这种现象常见于软体动物。,底栖动物周年生产量 = 一世代生产量化性,三、周年生产量,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中次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 测定水体次级生产力的方法有: 种群动态参数法 生理学方法 P/B系数法。,文献报道的我国底栖动物周年生产研究中所得P/B系数(湿重或带壳湿重获得)如下: 多化物种:4.0-11.4(XS. E.=6.02.28) 一化物种:1.8-7.8(4.10.62) 多年生物种:0.5-5.4(2.10.73) 寡毛类:3.6-11.4(6.41.46) 软体动物(不包括大型蚌类

7、):0.5-5.4(2.80.792) 昆虫:1.8-6.6(4.50.44),1 g干重6 g湿重 1 g干重20.9 kJ 1 g干重0.5 gC,四、底栖动物与环境的关系,1、物理因素,底质,根据颗粒的大小以及有机质的多寡大体可分为岩石、砾石、粗沙、细砂、粘土和淤泥。其中,粗砂和细砂的底质最不稳定,通常生物量最低。岩石、砾石多见于急流区,经常出现有一定适应性的附着或紧贴石表的种类。粘土和淤泥中富含沉积物碎屑,饵料丰富,故生物量大,但多样性往往不如岩石底质。同一物种在不同底质中的密度有很大的差别。,表7.2 湘江及其支流不同底质底栖动物的密度(D, ind m-2)和生物量( B, g m

8、-2 )(括号中数据为%),流速,通常静水水体中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大于流水水体。但有些要求较清水的种类在江河中反而较常见。溪涧由于水流较急,则多为营固着生活的昆虫幼虫,如双翅目中的蚋类。,据Cummins(1975)报道,水流速度可以相当精确地控制底质颗粒大小,还能影响颗粒的积累和生物特征。推测水流速度是通过作用于底质等生境来影响底栖动物的。,水深,一般情况下,底栖动物数量明显地随水深的增加而不断递减。但某些类群则有可能出现不同的趋势,如深度对寡毛类动物分布的影响就不明显,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深水处寡毛类的现存量甚至比浅水区还要高,,2、营养元素,以陈其羽等()对东湖的研究为例:,总氮 底栖动

9、物密度(D, ind m-2)和生物量(B, g m-2)对总氮(TN, mg L-1)的关系表示为:D=1863TN-1207;B=13.441TN-9.091(r=0.9998*)。,总磷 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对数对总磷(TP, g L-1)的关系可表示为:lnD=0.046TP+5.04; lnB=0.053TP+0.20 (r=0.9982*)。,有机物 水中有机物化学耗氧量(COD)与生物量的回归关系为:B=2.28COD-6.22 (r=0.9999*)。,3、水草,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与水草的关系主要取决于各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大部分螺类、昆虫幼虫和仙女虫类集中于水草区生活,蚌类

10、、摇蚊幼虫和颤蚓类等都有钻泥穴居的习性,与水草的关系并不密切。,五、底栖动物在不同性质水体中的种类和数量分布,表7.3 湖泊不同类群底栖动物的种类数,1、湖泊,2、河流,由于江水中带有大量有机碎屑并逐渐沉积下来,底栖动物中占优势的是以腐败碎屑作为营养的水栖寡毛类。,表7.4 长江上游干流和支流不同类群底栖动物的种类数(1984年),3、水库,表7.5 水库不同类群底栖动物的种类数,一般情况下,较深水库的底栖动物的物种数较少,主要是寡毛类和昆虫,软体动物少。,六、底栖动物在渔业和环境监测上的价值,1、渔业经济价值及渔产潜力的估算,在渔业上,一些底栖动物本身就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底栖动物与渔业的基

11、本关系是作为鱼类的天然饵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和物质转化效率。为了在持续利用这一资源的基础上制定渔业生产规划,通常都以底栖动物作为水体渔业生产潜力估算的项目之一。,一般认为,若要保护资源而不致于过度开发,底栖动物可供利用的资源量R是其生产量P(一般以年计)与现存量B的差额(即R=P-B),R乘以其在天然条件下对鱼的转化效率C(常取1/6),即得鱼产量F,即: F=(P-B)C 或F=B(P/B-1)C,我国底栖动物P/B系数的均值为4.2,但在实际应用时采取P/B=2-3。,2、在环境生物监测上的运用,底栖动物寿命较长,迁移能力有限,且包括敏感种和耐污种,故能够长期监测有机污染物慢性排放。,Wright(1955)认为,颤蚓科物种的密度5000 ind m-2时,为严重污染。,生物指数(Biotic index)方法,是根据耐污能力给不同的种类打分,然后通过一定方式计算出污染指数,常见的如Trent生物指数(Trent biotic index)和Chandler生物记分法(Chandler biotic score)。,生物多样性指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