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设计案例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526732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37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阅读设计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语文阅读设计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语文阅读设计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语文阅读设计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语文阅读设计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阅读设计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阅读设计案例(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意识,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成巧云,思考: 说“屏”(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篇说明“屏风”知识事物说明文还是阐述事理的说明文?阐述的是什么事理?,说“屏” 陈从周,“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

3、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

4、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参考答案:事理说明文。说明的是关于“屏”如何才能做到“功能与美感”相结合和如何结合才是功能与美感想结合的道理。,原因:,1、作者在开头讲述了一段童年的经历,是为后文的阐述作铺垫。作者对“屏”的美感几乎是本能的直觉; 2、标题是说“屏”而不是说“屏风”。因为用“屏”字高雅有诗意,而“屏风”就只是把它当作工具用(分隔、挡风),粗俗缺乏诗意。 3、“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的引用以及“文化休憩”都谈的是屏的美感作用、审美趣味。 4、前后照应。开头一段有一句“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最后“屏是真够吸引人的”。 5、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聪明的建筑家,家具师们,

5、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桥之美 吴冠中,“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之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

6、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

7、,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

8、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9、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摄影师和画家继续

10、在探寻桥之美,大桥、小桥,各有其美。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第一种研读:,教学过程: 一、准确定位,明晰内容 编者既然把课文安排在说明文学习的第二篇,那我们就要摆脱文章诗情画意的文字的迷惑,把它当作一篇生动的说明文来阅读、分析。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阐明了美学方面的原理桥之美在于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那么作者是怎样阐明这个事理呢?采用正面和方面的事例来说明: 正面例子:茅盾故乡乌镇的石桥、江南乡间的石桥、水天之间的长桥(卢沟桥、宝带桥、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上的桥、庄稼地里的小桥、索桥。 反面

11、例子: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直线桥。,二、深入研读,理解事理 吴冠中先生的绘画理念贯穿在文章中,即重视桥的点、线、面的结合,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说,桥与周围环境是否构成了和谐美丽的画面是桥美与否的关键。“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

12、了形式美“。,如:乌镇石桥: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拱桥、方桥线;芦苇丛面) 江南乡间石桥: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游丝线;石块面) 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桥线;但没有与之相呼应的点、线、面),成昆路上的直线桥: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

13、、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山谷面;桥线,只有险,没有美) 三 、体味语言,深入欣赏 理解生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了解科学说明文也是说明文的一种,才不会将这类文章归入散文行列,并最终理解编者的意图。(彭玉英:“像雾像雨又像风怎样读懂桥之美语文教学通讯,2008,12/B,4748),第二种研读(成都市第七中学:马健),【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从审美角度介绍桥的写法; 体会文章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主、合作的形式,探究文章的

14、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独特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鉴赏桥之美,提高学生艺术欣赏水平,让他们懂得寻找、感悟生活中的美。,【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桥之美的独特感悟。,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视频播放各种各样的桥(赵州桥、卢沟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安顺廊桥、金门大桥),请同学们说说都有什么桥?你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二、研读课文。3分钟快速浏览课文 ,勾画出作者表达桥之美看法的句子。先请12位同学谈谈,然后全班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小组讨论,课文介绍了哪些桥?这些桥美在何处?10分钟后进行小组交流。教师总结:桥之美“

15、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三、拓展延伸探寻生活中的美。,板书,文章的体裁最能体现一篇读物的特征。因此,文体的分类特征成为读解文章的又一重要门槛。正如鲁迅早就指出的:“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且界事杂文序言)。因此,阅读必先辨体。辨体,成为阅读理解的门户。于是,历代对阅读的研究,没有不重视文体阅读规则和方法的。当代许多有关阅读研究的著述中,文体阅读法都占有相当的分量。这就是实用文章阅读法、文学作品阅读法、文言文阅读法以及工具书阅读法、教科书阅读法,直至题卷读解法等几十种、上百种文体阅读法的由来。仅在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中,文体阅读法就列了95个词条。,何谓文体?,“文体是指一定的

16、话语秩序多形成的文体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的社会历史、文化精神”。(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文体分类的历史,文体分类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是当时的诗歌总集,尚书是当时的散文集,这种将诗与文汇成不同集子的做法,就表明当时的人们已具有文体分类的意识了。魏晋时的曹丕的典论论文,西晋陆机的文赋对文体进一步细化,刘勰的文心雕龙划分了三十四种文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是按文体进行的分类。,据查到最早的关于文体区分的文献显示,民国十一年(1922年),杨剑秩就对教材的文体进行分类(记叙文、说明文、表抒文、议论文、韵文、日用文);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第一次以纲领性的文字对文体加以区分(记叙文、实用文、说明文);1925年马国英在国语文研究法中对于文体的分类是这样论述,“一种文章有一种文章的旨趣,有的是描写人物的状态,有的是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