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解读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1496591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育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育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解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哲学依据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教学过程只有注重知识的探究,注重情感的体验,才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

2、能力。二、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才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课题研究中,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特点、意志品质,就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三、学习理论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教

3、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四、教学理论两千年前的孔子倡导的“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认为是最早的教学理论根源,到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同时,学生的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尝试的任务又是完成教材中的一定教学目标,而教材又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编排的,所以学生具备成功

4、的条件。在尝试成功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绩。五、教学最优化理论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既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又要减轻学习负担,用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六、建模理念建模理念认为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其次,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

5、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七、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由于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观点适应了当代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逐渐与广大教师的教

6、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成为教师教学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八、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这一理论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迎合了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是有着积极作用的,也是教师教学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的心理规律进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特点、意志品质,就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3.建构主义理论 (

7、1)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建构主义主张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他们认为知识就是某观念;学习是发展,是改变观念;教学是帮助他人发展或改变观念;而行为是人类的活动,其实质是观念的操作化。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激起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主动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往往容易忽略学习需要主体的建构,而是把教学最大限度地转移到记忆、复现、再认识上去。传统教学的一

8、个主要弊端在于忽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学生被看成可以任意地涂上各种颜色的白纸,或可以任意地装进各种东西的容器。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认为没有一个教师能够教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自主学习。好的教学也并非是把教学内容解释清楚,阐述明白就足够了。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自己研究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作出猜想、发现模式、得出结论并证明、推广等等。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构起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必须是导师,所谓导师,就是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从某一个

9、问题、某一定律出发,找出认识规律性的东西。(2)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推翻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的差距只是表现在对知识理解的多少与深浅上。这种差距不应该也不能成为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理由。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学问再高也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情感与思想的交流关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所以,在建构主义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向下看,做学生的朋友,甚至应该是亲密无间的朋友,这样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

10、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建构主义还认为,这样的师生关系的作用主要在于可以给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会因为外界的因素受到压制。建构主义认为,要想实施建构性的教学,必须转换教师的角色。在建构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一种指导者、创建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在建构主义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地位与角色都有所转变,所以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有所不同。第一,教师要想当一个合格的指导者,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周密的分析判断能力,这样才能正确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与认知特点,从而进行因材施教;第二,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因为建构主义教学法非常重视学习的互动,这种互动最基本的就包括师生

11、互动、生生互动两方面,所以教师的沟通交流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协调组织能力;第四,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这是最重要的素质要求。教师在整个建构主义教学中充当着多重角色,而教师要想成功地完成这些角色的扮演,就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主要理论1、学生主体的理论坚持学生主体就是要求教育者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并为学生充分展示其才能创设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尝试、探究、交往等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自由发展区,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地落实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

12、思维,大胆质疑,从而掌握化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2引导学生反思、内化的理论引导学生反思,发掘学习潜能。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早就提出了“学、问、思、辩、行”的学习模式。(1)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答题思路进而内化学生解决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定的“尝试错误”。因此,为提高答题质量和提升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教师应该首先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学生解题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答题思路,概括答题思想,使答题的过程清晰、条理明确。(2)引导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进而内化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答题方法,这种方法是

13、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应在学习后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答题后对问题的本质进行重新剖析,在将思维由个别推向一般的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深化,使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结合科学的基本方法,分析具体方法中包含的科学基本思想方法,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使问题得到提炼、概括。对学生而言,每次学习仅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供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反思的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

14、、思维活跃,使每一位学生的非智力水平都能在有效的智力活动中得到更健康、和谐地发展,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学生的学生学习潜能自然得到了提升。3、评价激励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学生行为咨询专家格拉塞通过调查指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及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在评价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与进步上(这也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需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学习者的行为采取正强化(表扬与激励),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使学生智能和

15、身心得到全面积极主动的发展,有效地激发学生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 课题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利用图书馆、档案馆及互联网等广泛查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分析与研究。2.文本分析法。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本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本市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文化五城”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等权威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法律整体,深刻理解精神实质,分析其中的条文关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关规定及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要求。3.实地调查法。为更好地了解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真实现状,在三区各选择3个能体现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主体公园、游乐园、旅游景区、产

16、业园区及科技馆等进行现场观察和询问,并做好记录。4.访谈法。计划选择20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及科技、文化、旅游及宣传等相关部门的政府工作人员,针对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关问题分别进行半小时左右的访谈,并根据情况,召开2到3次的小型座谈会。5.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省市及企业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成功的典型案例进行持续追踪调查,进行剖析,深入研究,总结经验。6.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做法与特点,总结成功经验,得出启示,以供借鉴。7.统计分析法。统计2002-2008年本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数额及其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并与发达城市对比,分析本市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和质量提升的发展空间。8.分析归纳法。研究分析查阅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其研究内容并合理分类;根据比较研究及案例分析的结果,总结归纳国内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中好的做法和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