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496413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4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裘丹红 2007年12月,主要内容,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目的和意义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原则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依据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方法,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病原微生物是指可直接或间接造成人、动物损害的生物,种类繁多。病原微生物对人类感染十分普遍,几乎威胁到每一个人,不少病原体可以导致严重的疾病,甚至致死、致残,给国家、人民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当某种未知病原微生物在爆发的时候,在疾病爆发或者流行初期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应对处理措施,会导致疾病的迅速流行,严重

2、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稳定,比如2003年的SARS。,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微生物的危害评估是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工作,是指对某种病原微生物以及对其操作程序或实验活动的潜在危害进行评估,应该建立在对该病原的生物学特性、传播的宿主范围、致病性等已经了解的基础上。对于未知病原微生物,我们可以在对已知病原体特性的了解基础上根据有限的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数据等做出可能性的判断,根据可能性采取进一步的评价。可以借助多种方法进行危害评估,其中重要的是专业评估应由生物安全机构、实验室或项目负责人、各种软硬件专业人员共同合作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评估主要理论参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3、条例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2004)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病原微生物相关专业文献和书籍,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目的、用途,目的:根据病原微生物在实验活动中对个体或群体造成危害的高低 1、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制度和操作规程 2、选择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及设备配置 3、实验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使用相符的防护设备,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目的、用途,用途: 1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根据评估的结果,确保实验室的空间、设施与设备能满足所从事工作的需要。 2 依据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结果,制定微生物操作、仪器设备使用的操作程序与管理规程

4、;微生物保藏、运输、灭活、销毁程序;潜在危害分析与意外事故处理程序;人员培训、个人防护及健康保障与监测程序。 3 生物危害评估中包含大量相关微生物以及引起相关疾病的背景信息,是所有工作人员学习的参考资料。 4 是评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状况的依据。,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原则,坚持“结合实际、科学评估”原则 坚持“简明扼要,科学可行”原则 坚持专业人员协作完成的原则,生物危害评估主要原则,在进行未知病原危害评估时,原则上一般从四个方面考虑进行: 危险因子的鉴定 暴露因素评估 剂量反应评估 危害程度鉴定结论,生物危害评估主要原则,危险因子的鉴定 根据收集到的相关信息,找出一种疾病和某种或者某些病

5、原体的联系。这些信息包括病原微生物存活、生长、传染以及灭活的条件。还可以从流行病学监测数据,评价测试、初步的病原学研究资料和患者的临床资料中获得信息。在危害认定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可以用于以后的暴露评估,和多种因素整合在一起进行进一步考虑。 暴露因素评估 暴露评估描述了病原体的数量、分布和评价测试。根据危害评估的范围,暴露因素评估可以从调查病原体的流行开始,或者也可以从在随后过程中对病原体增殖的描述开始。在任何一个案例中,危害评估的意图都是跟踪病原体的增殖并评估病原体感染宿主的可能性。,生物危害评估主要原则,剂量反应评估 剂量反应评估的目的是找出病原体暴露数量与人群健康状况反应的关系。由于缺少病

6、原特异性反应的数据以及那些依赖于宿主免疫状态的反应,能获取的信息非常有限,因此这一步非常困难。然而,即使对于剂量反应功能的内涵了解有限,获取的信息仍然能为不同控制措施的功效比较提供有效信息。这一步的重要特征是,在不同的易感人群中,产生的反应也不同。 危害程度鉴定结论 危害程度定性是将上述步骤中获得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得出未知病原微生物对群体的危害性以及为相关未知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操作和研究提供指南。在这一步中,通过对前面几步的参数进行综合整理,我们可以研究这些假定因素对个体健康危害的影响。在信息掌握不全面,或进行后续研究,以及对疾病进展的可能趋势进行预测时,还可以调整这些假定因素来进行研究。,病

7、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分类依据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004年11月24日颁布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489-2004) 3、WHO实验室生物安全用册第三版,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1、我国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按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第四类危险程度最低,第一类危险程度最高,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对微生物的危害进行分类,评价标准和等级划分与WHO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2004)基本一致,但危害程度由4级至1级递减。,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国

8、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管理条例 通用要求 WHO手册 四类 级 级 三类 级 级 二类 级 级 一类 级 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管理条例 通用要求 一级(BSL-1) 级(BSL-1) 二级(BSL-2) 级(BSL-2) 三级 (BSL-3) 级(BSL-3) 四级 (BSL-4) 级(BSL-4),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依据,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是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危害类别的高低是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个体和群体的感染后可能产生的相对危害程度来划分的。由于病原微生物在

9、不同国家流行的状况不同,因此,不同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以及流行状态并考虑是否具有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等因素,来划分各自的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依据,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要考虑下列因素: 一、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 三、病原微生物的宿主范围 四、是否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五、是否为已知的病原微生物 六、人群的免疫屏障,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1、微生物的一般生物学特性概述 2、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3、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剂量 4、暴露的潜在结果 5、自然感染途径 6、实验室操作所致的除消化道、呼吸道

10、以外的其他感染途径 7、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8、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 9、微生物自然和易感人群宿主 10、宿主来自临床、实验、动物研究的信息 11、计划进行的实验操作 12、可能会扩大的宿主范围和重组DNA操作 13、预防和治疗措施 14、评估结论,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1、微生物的一般生物学特性概述 评估报告中要参考病原微生物相关专业文献和书籍,简述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物学特性等。,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2、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明确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一、病毒(160种)

11、:一类29种、二类51种、三类80种 二、细菌(155种):二类10种、三类145种 放线菌 衣原体 支原体 立克次体 螺旋体 三、真菌(59种):二类4种、三类55种 附件:朊病毒 ( 6种):二类5种、三类1种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3、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剂量 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强弱不同,即使同类病原微生物不同菌、毒株也还可以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低感染剂量就可导致发病,同一微生物感染数量越大,其暴露的潜在后果也越严重。 同时微生物对感染个体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体质、免疫状态以及对该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有关。 在评估报告中明确

12、易感人群、致病性的强弱,感染后病死情况等。,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4、暴露的潜在结果 暴露以后,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 同时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反之,则潜伏期较长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 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最轻的不出现任何症状、最重的发生严重型临床疾病而死亡。 评估报告中要分析实验人员暴露后,可能对实验人员产生的后果,以及可能导致周围环境和人群带来的危害等。,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5

13、、自然感染途径 评估报告中明确所从事病原微生物的自然感染途径种类和方式。 传播途径的了解对未知病原危害级别评估非常重要。应当了解疾病是否在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和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播方途径是否是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媒介传播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传染病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扩散流行,其传播方式往往是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如SARS病毒引起的SARS流行,或通过口腔经消化道传播如甲肝病毒引起的甲肝流行,因此对人人传播的疾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应当给予较高的病原危害等级确定。传播速度同时还受到病原微生物的种类、致病性、人群的流动、季节等因素的影响。突发传染病的未知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可能不明确,而实验室

14、感染大多由空气传播的致病因子引起,所以最好先考虑空气传播的可能性。,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6、实验室操作所致的除消化道、呼吸道以外的其他感染途径 因实验操作而造成非自然途径感染的机会是很多,例如: 对感染性材料的清除污染和处理可能导致手污染,微生物操作中释放的较大粒子和液滴(直径大于5m)会迅速沉降到工作台面和操作者的手上,由于手被污染而导致感染性物质的食入或皮肤和眼睛的污染; 破损玻璃器皿的刺伤,使用注射器操作不当可能扎伤而引起经血液感染; 血清样本采集时可能喷溅和气溶胶可产生呼吸道感染或误入眼睛而发生粘膜感染; 进行动物实验时被动物咬伤、抓伤可导致感染。,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

15、素,7、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病原微生物为了维持其种系的生存,可凭借其自身的结构特点以应对外界不利的环境。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除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 要有材料证明不同材料、来同样本中的病原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如存活时间、消毒剂及消毒时间要求等。,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8、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 所操作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和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密切相关,对病原微生物的操作的危险性通常涉及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状况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浓度,样

16、本的类型(纯培养物、固体组织标本、血标本、痰标本等)以及实验操作等因素。生物安全委员会必须对要进行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估,选择与危险性适合的操作技术、防扩散仪器和设施。,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9、微生物自然和易感人群宿主 当一种传染病自然发生时,其宿主无非是人或动物。未知病原微生物感染时很难确定宿主。应考虑疾病发生与某种动物是否有明显关联,是否是某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及当地人群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人口密度等。同时应关注当地自然疫源性疾病或传染病的历史资料。,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10、宿主来自临床、实验、动物研究的信息 在某些病原微生物或待检样品危害程度相关背景信息量不足时,应尽可能从病人医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以及样品来源地收集有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