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本位文化”派再论【西方文化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146293 上传时间:2017-09-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本位文化”派再论【西方文化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word论文】‘‘本位文化”派再论【西方文化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word论文】‘‘本位文化”派再论【西方文化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word论文】‘‘本位文化”派再论【西方文化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本位文化”派再论【西方文化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本位文化”派再论【西方文化专业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本位文化”派再论论文关键词:文化建设“本位文化”论民族主义忧患意识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本位文化”论形成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思想渊源及其对待东西方文化之关系、传统与现代之关系的立场和态度。认为“本位文化”派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主张,虽有明显的保守倾向,但是出于反对当时的“西化”论调,反映了 20 世纪 30 年代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时期中国知识精英阶层强烈的民族本位意识和忧患意识。他们强调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反对盲目模仿外国,在固守民族本位的前提下审慎地承续和变革传统、建设中国的新文化,这在今天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9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2、碰撞交融,在思想文化领域不时激起巨大波澜。20 世纪 30 年代,伴随民族危机的再度加剧,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又一次出现了中西文化论争的高潮01935 年 1 月,王新命、何炳松、陶希圣等十教授联名在(文化建设杂志第 1卷第 4 期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提出建设“中国本位文化” ,引发了一场有关中国文化出路的论争。论争中的“全盘西化”论遭到大多数学者的批评和摒弃, “本位文化”论也被认为是“中体西用”论的翻版 to,被视为“文化保守主义主张” 。笔者认为, “本位文化”论有其深远的思想渊源、广博的民众基础和显著的社会效应,对于今天我们思考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保有和创新民族文化

3、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当时的社会心理基础 宣言的发表时值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之后, 文化建设杂志又有官方背景,因此一直以来更多地被解读为对“新生活运动”的呼应。笔者认为,如果仅从政治层面去剖析,而忽略深层的社会心理基础,就很容易落人意识形态话语的案臼,流于肤浅与偏颇。所以笔者首先拟从宣言思想形成的社会心理基础去对其进行解读。 1928 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形式上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此后,蒋介石利用各种手段整合国民党内部各派力量,达到了军事、政治权力集中,稳定和完善国民政府政治统治的目的,并开始了建设国家的进程。值得注意的是,蒋介石政府整合各派力量和进行国家建

4、设的进程是伴随民族危机的再度加剧而展开的。1932 年, “一二八”事变爆发, “九一八”事变以来的民族危机再度加剧,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进一步高涨。因此,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的各方面建设蕴含着浓重的民族主义情绪。1934 年 2 月,蒋介石在南昌发表题为“新生活运动之要义”的讲话,宣称:“人之减否,固关系乎政教,而社会习尚所予人之熏陶锻练,其效力迅速而普及,实非任何政教制度所能比拟。关于政教制度诸问题,政府方从事于改造,自不必赘;值此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吾人若不愿束手待毙者,应不坐侯其自然的推演,必以非常手段,谋社会之更新;质言之,当以劲疾之风,扫除社会上污秽之恶习;更以熏和之风,培养

5、社会上之生机与正气;负此重大使命者,唯新生活之运动。 ”抛开“新生活运动”在政治层面的企求,就其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基础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民族主义的情感诉求于社会建设方面的映照,是希望“值此国家存亡危急之时” , “以非常手段,谋社会之更新” 。 宣言提出的主张,也可以说是民族立场和忧患意识在寻求中国文化出路2时的体现。 宣言指出:“在文化的领域中,我们看不见现在的中国了从文化的领域去展望,现代世界里面固然已经没有了中国,中国的领土里面也几乎已经没有了中国人。 ”“要想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咽王新命等在我们的

6、总答复中又说:“总括起来,中国此时此地的需要就是:充实人民的生活,国民的生计,争取民族的生存。故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是一种民族自信力的表现” 宣言的立论,体现着一种强烈的民族本位立场。这种立场,既是山河破碎、国事陵夷等现实层面的因素所催生的结果,也是在文化层面探求中国文化出路时对“全盘西化”论的回应。 十教授中的樊仲云回忆说:“这是一个冬天的晚上:几个朋友于吃完了饭之后,从各方面的闲谈,慨叹地讲到中国的沦亡。不仅是在政治经济方面,涣涣大国成了帝国主义者的次殖民地,即在文化思想方面,也自失其安身立命的根据,成为人云亦云,毫无主张。从英国回来的学生,觉得英美的民主政治是我们的理想;而从苏俄回国的,则

7、以为中国也应该有苏维埃制度;最近由于意、德两国法西斯主义势力的兴起,于是有的人主张中国也当来效法一下这是民族自信力的丧失!为了恢复中华民族的自信力,于是我们提出建设中国本位的文化主张。 ,叫可炳松也说:“其实我们的初衷,无非想矫正一般盲目复古和盲目西化这两种不合此时中国需要的动向,此外别无他意。 ,IN 从宣言作者的动机看,主要也是出于反对当时的“西化”论调。 因此,从社会心理基础这一层面来看, 宣言的出台,不应该看作是“御用文人”的应制之作,它是 20 世纪 30 年代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历史现实在知识精英阶层意识层面上的反映。 宣言也是对“西化”困境的反思。1911 年辛亥革命后,在西方文化

8、思想广为传播的影响下,传统观念与传统社会结构受到激烈的冲击,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都开始了现代性的转变。然而,这些现代性的转变只是一种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变化,即使在精英分子层面,也是如此。多数人对于现代性、现代化的认识,基本上仍停留在“西化”即“现代化”的层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造成战后欧洲的衰败凋零,给大多数沉浸在“五四”余绪中,在学习西方道路上艰难前行的国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科技无力解决现代化的一切问题。正如梁启超所言:“讴歌科学万能之人,满望着科学成功,黄金世界便指日出现,如今总算成了。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只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

9、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响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偿惶失望。 ,阴社会的公正、道德的完善,不能寄希望于工具理性。西化不是现代化的唯一出路。这种现代化的新思路,给一部分知识精英以启迪。他们转而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寻求具有现代性的恒常价值资源,力图以价值理性来批判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工具理性的过分膨胀,并进而解决由之带来的人性疏离、道德沦丧、意义迷失等系列问题。 宣言提出“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判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的观点,既承继前人,又体现一种开放的胸怀和科学的意识。虽然宣言本身没有提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具

10、体方案,但这种胸怀和意识,足以让人充满敬意。二、 “本位文化”论的思想渊源 诚然, “本位文化”派的主张在思想倾向上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与 19 世纪3以来的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一脉相承。19 世纪 60 年代,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为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定下了基调,此后延续到洋务派、国粹派、学衡派、东方文化派等。 “本位文化”派的主张,也可谓由此辗转而来。 首先是民族本位和忧患意识。发端于 19 世纪中叶的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其论调饱含着强烈的民族本位和优患意识,这是与 19 世纪中叶以来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碰撞、冲突联系在一起的。国粹派“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11、的优良传统,从亡天下的高度,深刻体认了民族文化的内在危机,密切关注中国文化的现实命运。在他们看来,文化独立是一民族政治独立的前提和根本,而文化独立精神的丢失,无疑即是民族的灭顶之灾 xa20 世纪 30 年代,民族文化的重建尚未完成,国家又再次面临亡国灭种的厄运。此时, “各种不同的主张竟走,中国已成了各种不同主张的血战之场;而透过各种不同主张的各种国际文化侵略的魔手,也正在暗中活跃我们难道能让他们去混战么?.,“本位文化”派的这种呼声,所表现的正是企图回复民族文化昔日荣光的民族感情以及深沉的文化忧患意识。 其次是具有相似的变易观念。在如何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的探索中

12、,他们并非断然割裂与传统中国的联系,也不是企求回到“上古三代”去寻觅依归,而是主张审慎地、不激进地变革传统,将“变”寓于“不变”当中。正如章士钊在新时代之青年中所谈, 新机不可滞,旧德亦不可忌,艳彼注此,逐渐改善,新旧相衔,斯成调和m。因而,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他们主张“从变革过程所必须的历史连续性上,从现代化的积极的中介和杠杆功能上,重新肯定传统价值系统、意识形态和权威形态的意义和积极作用,并在这一基础上渐进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pol。这种变易观念在“本位文化”派那里同样得到体现。如王新命在全盘西化论的错误中指出:“其所以主张不守旧,正是因为中国农业的、封建的文化,必然不足以适应现代中国人

13、的生活; 其所以主张应把握现在,是因为生为现代的人,不能和现代分离,自甘退出现代化,之外。 三、 “本位文化”论的理论价值 “本位文化”不仅在立场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本位意识,而且在学理_L对于如何处理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本位文化”派在处理东西方文化方面,重视文化建设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特殊性。 宣言指出:“但将如何建设中国的文化,却是急待讨论的问题但地非英美的中国就有其独特的意识形态,并且中国现在是农业的封建的社会知工业的社会交擅的时期,和已完全进人下业时代的英美,自有其不同的情形”团陈石泉指出:“中国文化需要怎样?要解答这问题,必须先了解我们民族现在所感

14、受的国际、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的危机。是中国的中国,不是欧洲、美洲或亚洲其他一部分的中国中国是现代中国,不是十六世纪或十八世纪的中国我们建设中国文化当然要把握住时间和空间的重心。pz他们对待西方文化,也不是采取一种盲从的或全盘吸纳、承受的态度,而主张“根据中国本位,取长舍短,择善而从,在从善如流之中,仍不昧其自我的认识”团。吴景超认为:“我们要做的,便是指出在西洋文化中,那部分应当采纳,能够采纳。所谓应当是指价值而言,所谓能够是指我们的能力而言。 “本位文化”派一方面坚持民族文化的本位性、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承认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可交融性。这种认识与抱残守网的“复古”派、 “全盘西化”4派的论

15、调有着天壤之别。在当前中国现代文化转型尚未完成、全球化浪潮涌动的境况之下,仍具有可借鉴的意义。 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方面, 宣言指出:“必需把过去的一切,加以检讨,存其所当存,去其所当去;其可赞美的良好制度伟大思想,当竭力为之发扬光大,以贡献于全世界;而可诅咒的不良制度卑劣思想,则当淘汰务尽,无所吝惜。 ”他们认为文化本身具有延续性,是不可割裂的,因而在对待传统时并不是采取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从而呈现出“保守”的倾向。尽管“本位文化”派确实有着明显的保守倾向,但笔者仍然认为不可简单地贬之为“药方只贩旧时丹” 。这是因为保守并不等于守旧、抱残守胭,其要点在于尊重传统,而他们所理解的“传统” ,

16、本身就是变革中的事物。当现实与传统发生冲突时,他们总是审慎地改进“传统” ,从而使现实成为有传统可依靠的现实。 “我们第一要具体的指出,在中国固有的文化中,那一部分还有适应环境的活力,因此应当保存我们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来适应新的环境,或满足新的要求。na 油此可见,他们主张进行“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不是回到“体用两分”的旧路上,而是在固守民族本位的前提下,审慎地、不浪漫、不激进地进行承续和变革传统,开创新文化的建设。 四、结束语 “本位文化”派及其同情者所提出的一些主张,如:强调从中国此时此地的需要出发.反对盲目模仿外国.恢复民族自信心等,无论在当时抑或在当前,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伴随西方文化的输入,各种价值观念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国人在思考如何应对时,是很有必要重新强调“本位文化”论的积极意义的。 传统与现代并不是截然两分的关系,民族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文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