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鸡场鸡淋巴白血病防治

上传人:极*** 文档编号:81439 上传时间:2016-11-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鸡场鸡淋巴白血病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种鸡场鸡淋巴白血病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种鸡场鸡淋巴白血病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种鸡场鸡淋巴白血病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鸡场鸡淋巴白血病防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种鸡场鸡淋巴白血病防治 自 1868 年首次发现禽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以来已有很长的历史,最早将禽白血病分成三种类型:红细胞性、骨髓细胞性和淋巴细胞性。 1911 年发现鸡的肉瘤病,并分离到了肉瘤病毒,通过对禽白血病病毒和肉瘤病毒的特性分析比较,发现它们在形态、结构特征及免疫学特性等方面都非常一致,因此,统归为禽白血病肉瘤病病毒群(现将这类病毒归为“禽白血病”种。1 病原学禽白血病病毒(全基因型病毒,组成分别包括脂类、蛋白质、可能来源于组织细胞的少量 群病毒的 白为病毒的囊膜蛋白,是主要的群特异性抗原。成 9 个亚群(其中 A、B、C、D、E 亚群比较常见,而 A、B、C、D 为外源性病毒,E、F

2、、G、H、I 亚群为内源性病毒,但能感染鸡的只有 A、B、C、D、E 亚群,而其它亚群多发生于其它种类的禽。80 年代末,英国 LN同事们首次在肉种鸡中分离并鉴定了一株新的白血病病毒株(命名为 03)。通过分析其囊膜基因,结果发现有别于上述五个亚群,定名为 J 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此病毒系一外源性白血病病毒与一内源性 E 亚群病毒的囊膜基因重组的重组体。在鸡群中,多发生外源性病毒 A、B 亚群的感染,表现为较强的致病性和致瘤性,而 C、D 亚群较罕见。J 亚群病毒在英国广泛存在,中国的肉鸡群中也有 J 亚群的感染。 能感染多种禽类的细胞培养物,但对哺乳动物细胞不易感染,在大部分的禽类中,只有鸡、

3、原鸡和太鸡是敏感的,在不同品系的鸡中,肉鸡最易发生肿瘤。2 传播途径染的传播方式有三种: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和遗传性传播。21 水平传播病毒从一只鸡传给另一只鸡是通过直接的接触传播。性鸡在其皮肤表面也有可能发现病毒;也有间接方式,如带毒的鸡将病毒排到粪便和分泌液中,污染环境,接触到这些污染物的其它鸡在很大程度上有可能受到感染。而这种感染主要发生在育雏和早期饲养阶段,如性别鉴定和马立克氏病疫苗接种时,雏鸡在无母源性抗体时更易造成雏鸡的感染。正因为水平传播的原因,导致在雏鸡阶段 染率很高,这种传播方式,主要是外源性白血病病毒引起的。22 垂直传播主要是指母鸡通过排泄病毒到种蛋中,传给下一代。通过这种

4、形式,使得 鸡群中世代存在提供了一个途径。公鸡的感染虽然不影响子代的先天性感染,但这种病毒的携带者通过与其它鸡接触和与母鸡交配来感染它们。23 遗传性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只适应于禽反转录病毒,是垂直传播的另一种形式(病毒的传播主要以 形式)。我们知道,内源性病毒是指正常鸡的基因组中携带的与外源性 基因组在结构形式(核苷酸序列)上都极为相似的基因座,大多数内源性病毒不表达完整的病毒粒子,只有以 形式按孟德尔遗传规律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在 各个亚群中,只有 E 亚群病毒按此方式传播,该亚群病毒的存在对养鸡业影响程度并不是很清楚,但可以肯定这种影响远不如外源性 诊断与净化随着对 认识,对该病的诊断方法已

5、有多种形式。传统的病毒分离比较麻烦,主要是从病鸡的口腔洗液、粪便以及鸡蛋中分离培养,并将病毒接种到敏感雏鸡、鸡胚或成纤维细胞培养进行病毒分离。但 亚群的病毒并不在近期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病变。在 70 年代早期,验和禽白血病补体结合试验测定禽白血病和禽肉瘤病毒群特异性抗原。随后,由 创造出了非生产者细胞激活(验。以上各种方法虽然特异性和敏感性都很好,但在种鸡场针对 规模的净化工作中费时、费力,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很小。在1979 年,人创立的直接补体结合试验(测 特异性抗原,使得净化成为可能。随后又建立的 验检测 特异性抗原,更适宜于大鸡场的净化工作。国内的研究者先后建立了不同的检查方法,如利用琼脂

6、扩散试验检测羽髓中鸡白血病毒, 检测抗体或抗原。这些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对鸡白血病的诊断变得比较容易。在我国鸡群中几乎所有鸡群都可发生感染。在 80 年代初,美国商业鸡群的 性感染率为 113。随着净化该病工作的进行,阳性率逐渐下降,特别是在原种鸡群中,几乎不存在有 A、B、C、D、E 亚群造成的感染。80 年代末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利用 北京市某原种鸡场进行了该病的净化,结果发现阳性率高达 50。通过淘汰阳性鸡,感染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有研究表明,比 敏感,利用 检测种鸡群中 不易漏检阳性鸡。国外的净化工作可以追溯到 60 年代,人利用 验净化某一品系的鸡,首次获得了无 染的鸡群。在 60 年

7、代,由于马立克病的严重流行,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马立克氏病的净化上。随着对该病问题的解决,才发现感染也相当严重。接着,许多检测 试验方法替代了 仍需组织培养。虽然 也可用于检测 生产中要建立无 染的鸡群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快速、敏感,适用于商业鸡群对 净化。4 防治措施生产中引起的损失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产生肿瘤;另一方面是产生非肿瘤综合征。产生肿瘤可以导致鸡的直接死亡。非肿瘤性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生产指标发生变化,如性成熟推迟,母鸡产蛋率下降,蛋重下降,受精率下降和孵化率下降。当然,感染对生产性能的影响程度与很多因素有关,如鸡的品种、品系、受感染鸡的日龄和感染方式等。鸡先天性感染

8、 瘤出现的机会比接触感染的高出 6 倍,且在产蛋量上要少得多。目前,在 防治上没有疫苗可用,种鸡群控制 措施,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41 淘汰 毒鸡,切断垂直传播途径。先天性感染 对 生免疫耐受,体内没有中和抗体,但能持续带毒,且通过蛋清或精液将病毒传给后代。通过准确的血清方法检测 性鸡,将其淘汰。42 防止水平传播,减少感染机会。因为带毒病鸡通过粪便、羽毛等方式将病毒排泄在环境中,在早期的孵化和饲养阶段造成敏感的幼稚感染,或在翻腔进行性别鉴定和疫苗防疫接种时通过一个针头,也有感染的可能。43 严格执行综合卫生防疫措施,如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加强卫生消毒措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种鸡引种时,要从净化过 鸡场进种。总之,定期对种鸡场进行 鉴测,发现阳性鸡尽早淘汰。只有这样,才能将 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专利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