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13380 上传时间:2017-05-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报告摘要:本文是作者通过规划原理课的学习,结合了课本及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和其它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形成的自己的认识。其中包含了从古希腊文明开始至今的西方各阶段历史背景及规划思想的重要转折。关键词: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规划的理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时间上的目标预设和过程制导的规律和知识的总和。我将全书所介绍的规划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结合其他文献,对每个阶段的内容概括如下:一 原始的起源:古希腊到文艺复兴首先将产业革命以前,即差不多到文艺复兴时期归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还都十分古

2、朴,简单。城市形态仅仅需要满足人们的日常住行,唯一大规模的规划建设是教堂宗庙等工程,没有现在的交通、环境等问题的困扰,城市在人民或者君主手中几乎可以被随意布置、发展。古希腊时期,大约公元前 1000 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决断性格及闲暇、优雅的生活态度。集体自尊心理和确信依靠集体就能战胜外界强大压力的信念,生发出对社区整体的自我崇拜以及对城邦精神的尊崇与向往。虽处于奴隶社会,但却不存在很大的权力和干预世俗生活的宗教力量。当时的人们认为:“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轻松的生活。 ”大量住宅小而

3、简朴,贫富混居,城市缺少统一而严正的规划。但是公共空间却丰富多彩,庙宇盛行(实质是人们节日欢乐的殿堂和公共活动中心) 。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这可以说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源。前 5 世纪,法学家希波丹姆斯一反常态,提出理性规划的概念,即著名的希波丹姆斯模式,后来被誉为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古罗马时期,物质生活较希腊时期大大改善,但民主化程度总体上呈现出不断衰减的态势,精神世界日益世俗化,人本主义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实用主义。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和建筑的主要任务是歌颂权力、炫耀财富,城市建设体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军事化和君

4、权化的特征。神庙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府邸等宣扬享受的建筑大行其道。规划建设中倾向于强有力的改造地形,以实用为目标,在总体空间创造方面重视空间层次形体组合。在这种大背景下,前 27 年,被誉为古罗马最杰出的规划师、建筑师的维特鲁威发表了建筑十书 ,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到了中世纪,宗教开始全面入侵并统治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信仰上帝,认为人是渺小、罪恶的,人的地位和价值被贬低。整个社会生产力极度薄弱,社会生活中心由城市转入乡村,整个西欧没有像样的城市建设。当时城市的整体结构、城市的片区空间组织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种种社会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教堂展开。道路也以教堂和广场为中

5、心向周边辐射,形成蜘蛛网状道路系统。直到 10 世纪,生产逐渐恢复,济开始繁荣,人口增加,并在 11 世纪大规模兴起了一些工商业中心城市(威尼斯、米兰、科隆等) 。这些城市不同以往,没有任何政治力量推动,都是“自发形成” ,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街道很狭窄弯曲,广场也相对较小,在建筑高度与底层区域之间建立了有趣的联系,拉近了人与人,以及人与建筑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了一种丰富的观感环境。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和宗教统治被深深的动摇,人本主义思想再次盛行,人的价值被歌颂,自由与幸福成为普遍的社会价值取向;人的主观能动性被强调,并认为数与宇宙关于美的规律决定了城市必然存在“理想形态” ,这些理想形态是可以

6、通过人的思想意图加以控制的。在此基础上,各种理想城市形态被提出,城市建设活动突破了中世纪城市宗教内容的束缚,形成了一批像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这样的生机勃勃、完美精致的城市。在反封建、倡导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下,建筑上提倡复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轮廓上讲究整齐统一与调理性。在规划领域最终演变出了一种所谓“巴洛克+古典主义”的形式,即通过壮丽宏伟而有序的空间景观来寓意中央集权的地位。当时也涌现出很多兼为艺术家的建筑师,如 A.Palladio。文艺复兴后期到绝对君权时期,城市规划再次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弱化甚至抛弃了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规划设计成为权贵们的专有物,普通市民被排斥在外;

7、城市成为为权贵服务的工具,市民的生活被忽视。17 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再次彰显了人本主义,虽然其在形式上表现为对理性主义的追求,但其实质上却是人本主义的进一步具体化,相信人凭借理性能够完善地认识整个世界,这为后来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矛盾中发展:产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8 世纪,产业革命爆发。资产阶级全面充当了社会主角地位,机械化大生产冲破了长久以来古朴自然的城市形态。城市从此在人类历上真正成为经济生产的绝对中心,巨大的聚集效应带来资本主义国家飞速的城市化。这也是为什么我将从此开始归于第二阶段的原因。到了 19 世纪下半叶,新型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城市终于摆脱了几千

8、年来一直作为政治、军事堡垒的寄生角色,真正成为经济生产与人类活动的中心与重心。但是,新的生产和经济形态也和旧的城市形态激烈地冲突着,尤其是人口盲目地涌向还未准备好的城市,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早期伟大的思想家们开始质疑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与概念,用思考或实践去憧憬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国家与城市形态。这就不得不提到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家和他们的理论,其中有:英国人文主义者 Thomas More 的乌托邦,其后的Saint-Siman,法国的 Charles Fourier ,英国工业家 Robert Owe,美国的 Godin 等。但是空想毕竟是空想,这其中仅有 “

9、新和谐村“等几个为数不多实践的例子,而且都不很成功。而这里着重要说的是对当时规划界影响最大的几位大师。霍华德受到当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影响, 对城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提出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即田园城市理论。当一个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应停止增长,要安于成为更大体系中的一员,其过量部分应由临近的另一个城市接纳。1898 年出版了明天的田园城市, 在书中霍华德充分阐述了上述观点。霍德华对如何实现田园城市, 从土地问题、资金问题、城市的收支、经营管理等等都作了具体的建议,并且他在 1903 年着手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 ,筹措资金,建立起了第一个田园城市 Le

10、tch worth, 并且在 17 年后又建立了第二个田园城市 Welwyn。虽然为数不多的几次实践都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田园城市,但是他将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研究,他的思想基本确定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和规划理念,其所运用的对大城市是进行疏解的方法则通过后来的卫星城和新城理论和实践活动得到了全面的推广。盖迪斯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他强调公众参与和必须把城市变成一个活的有机体;要用有机联系、时空统一的观点来理解城市,既要重视物质环境更要重视文化传统与社会问题,要把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落实到社会进步的目标上来;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指出城市从来就不是孤立的

11、,封闭的,而是和外部环境相互依存的;将城市科学引入城市规划术语中,并力求在实际的和可能的适应和美的意义上发挥每个地方的最大作用。盖迪斯提出了区域规划理论,并且他的两部著作 城市发展& 进化中的城市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超越城市的界限分析聚落的模式和区域的经济背景,把自然地域作为规划的基本骨架。盖迪斯为这种规划提供的方法是: “调查- 分析- 实际的规划”的城市规划体系, 这一点在目前也被视为城市规划的一般程序。芒福德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他始终认为在城市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精神价值是最重要的,而城市的物质形

12、态和经济活动是次要的。这不仅在理性上发展了盖迪斯的人本主义思想,还弥补了格迪斯在时间上对规划的认识的不足(将格迪斯的三阶段规划方法发展为“调查评估规划编制接受审查、修改”的四阶段规划方法) ,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柯布西埃是这一时期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1922 年提出了“明天城市”的规划方案,从功能和理性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对城市的基本认识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为市民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他认为城市必须是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拥挤造成的城市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来解决。基于以上理论,他 1931

13、年又提出“光辉城”规划方案。且在 1933 主持撰写了雅典宪章 ,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理论。这种以机械为原型的“功能主义”的空间组织方式,使得现代城市规划在空间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也使城市规划理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理性高度。此外还有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可以看作是中和了霍华德的分散和柯布的集中之大成;莱特的广亩城,高度重视自然环境,努力实现人工环境也自然环境相结合,引导了后来的中产阶级郊区化运动;1929 年 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将邻里单位作为构成居住区乃至成个城市的细胞;当然还有芝加哥学派提出的人文生态学概念,及他们著名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三大经典模型(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

14、式) 。三实践中成熟:二战后至今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不过短短的大半个世纪,但是人类从未经受过如此的灾难,随之而来的也是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战后重建,这也给之前各路规划思想学派得以施展的机会。理论和实践这这个过程中相互激烈地作用着,使规划不断趋于完善。因此,我将这之后划为第三阶段。当然这其中又有转折反复,由于太过琐碎不便细分。最初,人们遵循的还是柯布西埃的“功能主义”的空间组织方式,同时又受制于业主的各种要求。面对巨大的建设工程,规划工作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规划师逐渐强调规划的综合性,再加上社会学生态学的渗透,综合性城市规划应运而生。但其中许多的问题太过理想化,涉及的面太广,

15、超出了规划能力范围,同时也忽视了规划的本质工作。这里不得不提到的还有战后大规模开展的卫星城建设(新城运动) ,在战后到 60 年代末先后经历了三代发展过程。这成为分散大城市过于积聚的功能和人口,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功能协调的重要手段。但是这些新城却却没有解决好如何维系与创造传统城市中人文向往的“邻里关系、社区氛围“,及尽快让人们产生认同感并消除隔膜的问题,以至后来遭到众多批评。1961 年 Jane Jacobs 发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书中对规划界一直奉行的最高原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是现代城市规划几十年来第一次被赤裸裸的暴露在社会公众面前。20 世纪 60

16、 年代末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方世界中形成和发展了丰富多元的后现代社会思潮,西方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思潮都处于混沌交锋的大转折时期。在城市规划领域,强调从功能理性的现代城市规划转变为注重社会文化的后现代城市规划,人本主义成为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核心。1977 年,国际现代建筑师大会发表马丘比丘宪章 ,并声称并不是对雅典宪章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它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它强调世界是复杂的,人类一切活动都不是功能主义、理性主义所能覆盖的。摒弃了功能理性主义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强调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中各类人群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提出了混合功能区的思想,这标志着系统整合思维方式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最终确立。80, 9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产业结构及全球的经济组织结构又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环境转变,生活方式转型都使得城市问题及其复杂、变化莫测,已经没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