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师说》(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8128266 上传时间:2017-09-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师说》(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师说》(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师说》(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师说》(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师说》(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师说》(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师说》(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课大师:免费备课第一站!http:/ http:/ ) A郯子(tn) 六艺经传( zun) 贻送(y)B句读(du) 苌弘( chng) 老聃(rn )C阿谀(y) 授之书( su) 蟠桃(fn)D或不焉(fu) 谄媚(chn) 嗟乎(ji)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能无惑(疑难问题) 惑而不从师(遇到问题) 则耻师焉,惑矣(疑惑)B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吾师道也(学习)C小学而大遗(年纪小的人) 今之众人(一般人) 或不也(通“否”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懂得)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道相似(道理)3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所以

2、传道受业解惑也 B句读之不知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人非生而知之者4下列加点字与“孔子师郯子”中“师”的活用相同的一项( )A或而不从师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其曲中规 D而耻学于师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圣人无常师C古之学者必有师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6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輮以为轮C 何陋之有 D不拘于时7写出下列句子中“其、之”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郯子之徒。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备课大师:

3、免费备课第一站!http:/ http:/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8名句名篇默写。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2)是故圣益圣, 。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4)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912 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4、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师者,所以

5、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传授B 惑而不从师 惑:疑惑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道:道德学问10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蚓无爪牙之利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人非生而知之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备课大师:免费备课第一站!http:/ http:/ 其可怪也欤!11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 “耻学于师” 的恶劣习气。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 “今之众人” ,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

6、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选做题】1.第一段中提出教师三项任务,但本段仅阐述了其中两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2)所阐述的两项中,哪一项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2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

7、“今之众人”,接着是所有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4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备课大师:免费备课第一站!http:/ http:/ (A 项中“传”应读为 zhun;B 项中“聃”应读 dn;C 项中“授”应读“shu” ,2B (A 项中“惑”意为:糊涂;C 项中“小学”意为:学习小的方面;D 项中“道”意为:道德3A( A 项中“受”通“授” ,教授)4D(师:意动用法,以 为师;或:形作动,遇到疑惑;圣:形作名,圣人;曲:形作名,弯曲度;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B(A 项“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

8、多人;C 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定成就的人;D 项“ 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6C(与例句同为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A 项为判断句,B 项为省略句;D 项为被动句7 (1)其:代词,代他的,之:助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之:代词,这,这一类人(3)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4)其: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5)其: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6)第一个其:代词,他;第二个其: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8 (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愚益愚, 愚人之所以为愚人(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4)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

9、攻9B (“或”应该解释为“ 遇到疑惑” )10C(而都是连词,表承接;A 项于介词,表被动/介词,从;B 项之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宾语前置标志;D 项其代词,代那些/副词,表反问。 )11D (这个对比,目的在于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12 (1)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备课大师:免费备课第一站!http:/ http:/ 答案要点:“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

10、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例证略)。“师道”的口号的提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是知识的统帅。“师道”才能学到根本上,这一点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2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1)主要的

11、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语气十分严厉,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这段话中的“众人”(从下文看,至少不能包括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等也都是指士大夫阶层说 的)。备课大师:免费备课第一站!http:/ http:/ ”,语气是斩钉截铁的,不容置辩,也是骂这个阶层中的高位置的人(还有一些例子,可参见前面的分析)。4小结要点:(1)“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