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中物理《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1124829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初中物理《光的色散》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沪科版初中物理《光的色散》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沪科版初中物理《光的色散》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沪科版初中物理《光的色散》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沪科版初中物理《光的色散》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科版初中物理《光的色散》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初中物理《光的色散》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整合资源,实现教育的立体化光的色散教学设计内容简析在光的传播规律学习之后,通过感性认识的丰富,表现光学知识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光既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光学知识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了电视机,光学知识与颜料混合的知识结合展现出七彩世界。教材安排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获得生动的事实材料,感悟实验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生活的教育化中成长。目标定位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光的折射,本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也比较熟悉,感兴趣且容易接受,故把本节的知识点界定为“了解”和“知道”,且色光和颜料的混合停留在学生探究的浅层次上。一、知识目标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能识别物体的颜色。二、能力目标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三、情感目标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方法阐释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逐步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从而顺利实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解决。通过联系前一节光的折射内容并模仿伟大科学家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现象的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学习和思考,使其意识到观察、质疑、实验探究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在

3、学法上采取:观察法、实验探究、归纳法。以丰富的实验用具及设备作为教学手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和拓宽了知识的广度,而且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探究器材 器材:平面镜、水、手电筒、三种颜色的透明胶片、绘画颜料、调色盘、三棱镜、白纸课件:牛顿的色散实验、色光的混合、颜料的混合组合课件分组准备:每4人一组,共15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入语:在太阳光下,我们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各种物体。然而,在漆黑无光、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场所里,我们却什么也看不见。如果有灯光的照射,则光照到哪里,我们就能看到那里的物体及其色彩。这一现象说明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颜色与什么有关?引导归纳:有光才有色,没有光就没

4、有色。问题1:见过“雨后彩虹”吗?很美。若让我们利用手中器材再现“雨后彩虹”,你有办法吗?【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展示“雨后彩虹”的美丽景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二、探究光的色散学生可能的方案有:用一块三棱镜对着太阳光,用白纸在另一侧作光屏可以观察到白纸上几种颜色的光。在盘子里装上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色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将水含于口中,对着太阳光喷成雾状,可以观察到短暂的彩虹。可让学生户外利用太阳光探究并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利用课件介绍牛顿的色散实验。运用多媒体动画解释彩虹形成原因。【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器材设法找到类似彩虹的彩

5、色条纹,活动中让学生在没有框定的情况下以多种方法去探索寻找,从而全方位释放学生的思维活动,体验活动中的愉悦及成功的满足感。紧接着在同学的交流中加强协作,扩大视野。通过播放录像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让学生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七彩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对环境和实验器材都要求很高,为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一现象,在课前可将这一实验过程拍成录像,教学时播放这段录像信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后运用多媒体动画解释彩虹形成原因,作好知识的首尾呼应。问题2:了解了什么是色散现象后,我们再来关注这样一个问题:能看见其它颜色的物体,说明有色光进入我们的眼睛,进入我们眼睛的色光是不是只有七种?

6、那么这些颜色又是怎么产生的?三、探究色光的混合1、学生观察课件中色光的混合,可能的发现:其他颜色的光都可以由红、绿、蓝三色混合而成;红、绿、蓝三色混合成白色等。2、学生实验验证自己的发现,并记录在表(一)中红光绿光蓝光红光红光绿光绿光蓝光蓝光【设计意图】教学中,不应让学生死记三原色光合成的结果,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去认识几种单色光合成的效果,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问题3:颜料的混合与色光混合后的颜色是一样的吗?四、探究颜料的混合1、 学生将手中的颜料按相同的比例在调色板上混合。2、 在表格内记录发现表(二)品红黄色蓝色品红品红黄色黄色蓝色蓝色利用课件再现学生的实验现象。【设计意图】探究颜料的混合,

7、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五、探究物体的颜色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后,诊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问: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当光照到物体上时,物体对光有哪几种作用?生:反射和折射。1.实验演示:透明物体的颜色强调透明塑料片的颜色,观察透明物体的颜色与什么有关 将红色塑料片放在光谱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红光) 将绿色塑料片放在光谱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绿光) 将蓝色塑料片放在光谱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蓝光)无色透明玻璃片放在白光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七种颜色)学生思考反馈:塑料片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是什么?2.实验演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观察白纸上的光

8、谱的颜色,反射的是什么颜色的光?(七种颜色)思考:红花,绿叶在太阳光下之所以呈现红色、绿色是因为什么原因?【设计意图】体验研究 “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实验过程,萌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趣味链接】服装的颜色“冬不穿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

9、的颜色呢?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线,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被物体吸收的光线,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线,人们才能看到。因此,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如红色的花,是因为它只能反射红色的光线,把其他颜色的光线都吸收了;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对于辐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 一般说来,深色的东西,对

10、太阳光和辐射热,吸收多,反射少;而浅色的东西,则反射多,吸收少。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象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人们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在生产技术上加以利用。象大型露天煤气罐、石油罐的表面都漆成银白色,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它们反射阳光和辐射热的能力,使罐的温度不致升得过高,以免引起爆炸事故。人们还利用反向和吸收的原理来征服自然界,让它为人类服务。我国西北部有座祁连山,山上盖满了厚厚的冰雪。可是,因为山很高,上面很冷,就是炎热的夏天,强烈的阳光和辐射热照上去

11、,也都被那白色耀眼的冰雪给反射回去了,所以积雪没法融化。结果山下大片的田地,都因缺水而荒芜了。解放后,党领导人民向大自然进军,为了叫祁连山交出水来,政府派了工作队,用飞机把碳黑撒到祁连山的积雪上,乌黑的碳黑拼命地吸收着光和热,使粘有碳黑的积雪融化了,祁连山终于献出了滔滔的雪水。教有所思 1. 这节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媒体信息,实现教育的立体化,是本节课的最大特色。考虑到多媒体能为学生展现不能直接和明显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思维材料,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故选其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但学生自主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通过制定实验方案,自选实验器材,设计

12、实验表格,记录实验发现,获得最生动的实验事实资料,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感悟实验方法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成功的愉悦。故选其作为教学的次要手段。2.我的感觉是本节课过于仓促,时间较紧,学生在一堂课上掌握这么多知识(光的色散、光的混合、颜料的混合、物体的颜色),面面俱到确实有点难。而在学生最感兴趣的“物体的颜色”时就显得过于仓促。在进行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所决定的这一部分教学时,选择了红、蓝、黄、绿四种颜色的透明胶片放于光谱前,让学生观察光屏颜色,得出透明物体的颜色与透过的光的颜色相同的结论是我直接告诉学生的,没有给学生反思与理解的机会,对于准确判断生活中透明物体的颜色时可能受影响。我后来的补救方法是课下用自制的彩色眼镜给学生戴,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周围的色彩,知道戴有色眼镜看人的结果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