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在尾声中锦上添花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1007361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语文课堂在尾声中锦上添花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让语文课堂在尾声中锦上添花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让语文课堂在尾声中锦上添花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语文课堂在尾声中锦上添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语文课堂在尾声中锦上添花(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语文课堂在尾声中锦上添花官林中学 张志芳【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我们教育者探索和思考的永恒主题,而其目的就在于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教师基本上都会精心构思整体的环节,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注重主体内容的串讲而在课堂的尾声方面或许会轻描淡写,显得无足轻重似的。其实不然,课堂的尾声部分也可以用心打理,增添浓郁的色彩,使学生感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留下难忘的印象,笔者,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育者,想就如何重视并提高语文课堂的尾声艺术浅谈一下自己的拙见,希望能为课堂的有效性锦上添花。【关键词】新授课的尾声 讲评课的尾声 阅读课的尾

2、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是众多教育工作者探索和思考的永恒主题,而其目的就在于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我们都力求大有裨益,以期教学教育在课堂中事半功倍。笔者,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育者,想就如何重视并提高语文课堂的尾声艺术浅谈一下自己的拙见,希望能为课堂的有效性锦上添花。 按惯例,在授课前,教师都会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即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系统的分析教学内容,研究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分析评价结果的过程。如何优化教学设计,重点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优化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单元教学

3、要求和本节课自身的特点设计出明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在授课中,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每一节课要完成的内容往往不只一个,教师在熟悉教材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基础上,要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的状况,确定恰当的知识点和练习作为教学目标。其次,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过程,重要的是要打破程式化,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现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合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把握教学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好的教

4、学方法。 那么,在课堂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基本上都会精心构思整体的环节,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注重主体内容的串讲而在课堂的尾声方面或许会轻描淡写,显得无足轻重似的。其实不然,课堂的尾声部分也可以用心打理,增添浓郁的色彩,使学生感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留下难忘的印象,正所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会收到余音绕梁之效,否则,如果下课铃一响就草草收场,宣布散课,那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会使教学效果打折扣,所以教师应该要重视尾声的安排和设计。 如何利用好课堂的尾巴,值得教育者深思。毋庸置疑,不同内容的课型,其尾声的安排也应该精彩纷呈,各有侧重,异曲同工。 一、新授课的尾声。所谓新授课,是指以教师讲授新的

5、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并感悟新的学习内容为主要特征的课型,主要包括字词的识别和课文主题的解读。在备课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新的语言材料,又要让他们感知和理解教材选文的内涵,同时又能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课文传递的情感,培养中学生的语感,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其结尾不妨设计如下: 1、朗读体悟。在一篇新课文教完以后,通过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杜甫的兵车行,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诵,初步感知诗句的内容,然后引导讲解重点语句,并透过这些“哭声直上干云霄”“生男埋没随百草”等诗句,进一步地挖掘其内在的意蕴,进而体会出战争的罪恶,人们的苦难,以及作者内心无比的怨愤之情。在课堂剩余的尾声中

6、,我让学生自己进一步诵读体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更好地回味其中错综复杂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总结归纳。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往往我们做得比较多的是总结该文,归纳主题。这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知识点以及能力提高的整合,并使得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性。如讲解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文,我在单独读,齐读、自由朗读三个环节下,请学生挑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背诵,然后展示喜欢的原因,也就是这句诗好在哪?在好的阐述中讲解完这首诗的要点,最后归纳:本诗是通过对封常清出征恶劣情况的描绘,反衬唐军将士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并歌颂他们不畏艰险、挺身赴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这样的总结,使学生对该诗的主题、情

7、感等理解得更清晰明了。 3、设疑答疑。在课堂即将结束前,我们也可以通过提一些疑问,来进一步启发学生、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拓展自己的思维,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学习渔父后,我提了一个问题“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探索,进一步理解两位伟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后我以“以死明志”“以生践志”来启发学生。 4、练习巩固。有时候,以练习作结,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消化情况,可以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并采取补救措施,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如学习了几首边塞诗后,讲解了有关边塞意

8、象特点、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风格特征等,为了强化运用,完成知识迁移,特意选取了有关的边塞诗,让学生当堂演练,从练习中体现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 5、感悟畅谈。在课堂的尾声,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逐渐趋于分散,这时开展适当的讨论、沟通活动来调节思维,强化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巩固,可以事半功倍,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聆听他人的建议、拓展自己的思维等等。教授祝福的第一课时,在完成作者介绍、并疏通故事情节,以及情节的特点之后,课堂也接近尾声,我让学生谈谈“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各抒己见,据理力争,让课堂充满议论,充满个性的思考,久而久之,会给学生的带来意想不到的“厚积薄发”。 二、讲评课的尾声。

9、教师讲授新知识之后,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并能把它转化为技能、技巧,仅靠新授课的练习,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安排一定的练习讲评课才行。那么它的尾声又可以如何把握,进而增强教学效果呢? 1、回看识记。有时候,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往往讲评练习结束后,即使还有几分钟就下课了,惜时如金,立马就跳到新的课堂知识点的讲授,其实,我们不妨放慢一点速度,给点时间让学生课堂回看识记,进一步地消化易错点、巩固难点,这样的投资其实是很有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单独问学生是否有不解的地方,这样能够更好地受益。 2、提问答疑。在回看识记的环节中,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我们还可以就重点、难点等方面进行提问,及时强化巩固,并让课

10、堂的内容显得清晰而突出。如在讲评文言试卷时,我会补充一些重要的实词及虚词的拓展巩固,所以在课堂的尾声中再一次的突出提问,相信学生识记得可能性会大幅度提高,有时候由于各种因素,学生课后真正能够再好好巩固的可能性很小,还是提高课堂效率比较妥当。 3、整理归纳。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也可以建议学生在最后的几分钟内,自己将一些重要的、补充的等内容,及时整理归纳。这样可以有助于强化重点识记,并且有利于以后的复习巩固,正如荀子所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三、阅读课的尾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阅

11、读在语文学习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提高。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形式多样,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我们语文教师也可以安排阅读课,并通过设计阅读课的尾巴,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概括能力。 1、交流心得。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在阅读课的最后5-10分钟,安排“读书心得沙龙”,彼此说说看到的内容,互相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和激发,如此,怎不会增强学语文的兴趣呢?一切都会水到渠成。记得有一次阅读课,一位女生站起来向大家讲述就像妈妈在你身边的感想,大概触动颇多,以至于最

12、后哽咽不能语,课后学生之间也纷纷传阅那篇阐述“珍惜”、“孝顺”、“尊敬”、“坚强”理念的美文,相信其间的收获应该潜移默化吧。 2、写作感悟。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读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但有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写”来让自己“读”的东西渗入到自我的理解和领悟中去,使之更有效,毕竟读写是不分家的,而且我们的考试也是通过笔试来呈现的,争取熟“写”生巧。总之,语文课堂的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教学艺术的探索也是永无止境。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尾声“活”起来,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耐人寻味,达到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以上是本人对如何利用课堂尾声提高课堂效益的一点拙见,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望大家给予帮助和指教,目的是使我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参考文献: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03期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第0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