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905064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合肥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合肥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合肥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合肥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代拟稿)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谋划未来五年合肥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序言:“让尊师重教成为合肥最重要的城市精神”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教育投入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五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践行“让尊师重教成为合肥最重要城市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坚持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把教育公平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先发展、优先保障,大幅度增加经费投入,强力推进

2、教育改革,实现了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大幅提高了全市人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力提升了城市形象,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二五”时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合肥建设成全国有影响力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关键期;是我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奋力崛起的机遇期;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依靠教育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更为紧迫。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合肥教育与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城乡教育均衡发

3、展程度还不高;体制机制活力还不充分;各类教育发展还不够协调;素质教育有待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任务仍较艰巨,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改革的办法破解矛盾,推进发展。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践行“让尊师重教成为合肥最重要的城市精神”,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为支撑经济转型、推动自主创新、引领城市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更大的贡献。一、发展基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全市学前教育发展意识明显增强,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8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普及程度大幅提升。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

4、入全国先进地区行列,合肥市作为唯一的地级市被安徽省批准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实验区,市辖肥东、肥西、蜀山、庐阳进入全省教育强县(区)行列。普通高中优质资源迅速扩大,新建、整体搬迁一中、八中,整合四中、六中,省、市示范高中联办共建班,品牌优势进一步显现;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万千学子,2010年,省示范普通高中招生近1.3万人,占招生计划的74.2%,比2005年增加近6500人,增长1倍多。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32万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为126万余人次提供了实用技术培训;高等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合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全

5、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现代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发展迅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经济社会成效显著;设立每年2000万元以上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民办教育呈集团化发展态势。民族教育独领风骚,合肥三十五中西藏班连续6年中考成绩居全国内地西藏班前列,连续四年蝉联第一,被国家教育部誉为“合肥35中西藏班现象”。终身教育体系开始建立,蜀山区被确定为全国社区实验区,庐阳区通过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验收,14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和6所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顺利通过评估。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教育经费超过16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34倍。年度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7.85亿元

6、增加到74.53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从11.57亿元提高到37.47亿元,教育费附加从1.33亿元增加到5.44亿元。全市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从72.31元增加到914.83元,初中从123.53 元增加到1240.31元。中小学教职工预算内年均工资从18613.6元增加到44792.6元。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结合实施“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同步规划建设87所中小学,比“九五”、“十五”时期的总和多20所;同时,全面完成D类危房改造任务,有计划地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基本建成了市、县区、学校三级教育网络,基本完成了“校校通”

7、工程。生均教学设备值显著增长,2010年,小学和普通中学生均教学设备总值为296.2元和944.8元,较2005年分别增加26.3元和238.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增加124.2元和396.8元。生均校舍面积大幅增加,2010年,小学和普通中学生均校舍面积为11.5平方米和5.9平方米,较2005年分别增加3.4平方米和1.7平方米,比全省平均水平增加2.7平方米和0.8平方米。现有国家级实验学校3所,省级19所。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数量大幅增加,2010年,全市专任教师44845人,比2005年增加6284人,增长16.3%。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2010年,全市小学、初中和高中专任教

8、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90%、99.57%和94.96%,较2005年分别提高0.75、1.31和5.24个百分点。师德师风水平显著提高,从2008年起连续三年在全市教育系统分别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提升素质,科学发展”、“更新观念,科学发展”为主题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制定了合肥市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从教行为,2009至2010年共计解聘教师87人。师资均衡配置进一步优化,出台了合肥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指导意见,全市交流了1049名教师。教育改革强力推进。改革管理体制,推进政事分开,通过开门“三定”完成新一轮教育主管机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将中等

9、以下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的审批管理权限、涉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市属学校的管理移交至所在区。改革招生制度,对义务教育阶段严禁跨行政区域借读并严控择校生比例,促进生源均衡;对普通高中严禁同城借读,对合肥一中、六中、八中实行联合招生,并将全市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到校生比例由2006年的50%提高到2010年的70%,从制度上保障了教育的机会公平。改革教师招聘和管理办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鼓励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参加应聘,对新增教师探索建立能进能出管理模式,探索退出机制,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并扩大学校的绩效管理权,促进了师资结构的优化、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改革办学体制,对合肥168中学等一些非义务教育阶

10、段学校引入新机制,以资金、政策等支持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富有活力的民办学校,也极大地促进了公办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市各级各类素质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20多个。五年五届科技创新大赛“市长奖”,激发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激情;“万名中学生合肥工业游”开创了全国教育先河;中小学各种校园文化艺术节丰富多彩,青少年经典诵读读书活动和艺术教育活动成效显著。在全国、省中小学生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等竞赛中,我市都稳居省内前茅,并有多人次在国际机器人大赛中获冠亚军。中职学生技能竞赛成绩斐然,在国家级技能竞赛中披金戴银,载誉而归。2010年普通高考本科录取率

11、比2005年增加12.4个百分点,其中2009、2010年连续两年高考本科达线人数突破万人大关,创历史最好水平。教育公平迈出重要步伐。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数量由2005年的32所增加到2010年的115所,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女“百分之百同等录取到省市示范高中”成为全国首创。三类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4%以上。留守儿童建设项目纳入民生工程,建立了 255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十一五”时期合肥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始终坚持加大投入、扩大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动摇,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动摇,始终坚持以师为本不动摇。合肥已经走出

12、了一条发展中城市优先发展教育的新路子。这一时期,主要教育发展指标增幅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教育体制机制充满生机与活力,多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开创了合肥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二、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不断适应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为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撑、知识服务和人才保障。(二)总体目标全市教育发展的总体

13、目标是:以国内先进城市为标杆,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普及15年基础教育,省会教育的资源优势和中心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主要发展指标进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高,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60%以上。主要标志:教育均衡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全市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布局合理,资源配置均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辖所有县(区)均进入全省义务教育均衡

14、发展强县(区)行列。教育多元化。教育体制机制充满生机与活力,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教育事业和办学实践,办学主体、办学模式、资源投入和改革路径实现多元,教育活力不断增强。教育全民化。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全域合肥的文化内涵和市民人文科学素养明显提高。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教育优质化。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三、主要任务(一)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1、学前教育。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规范发展民办幼儿园,全面实施

15、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国家级试点工作。逐年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提高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有效性,幼儿园足额配备保教人员,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待遇。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保教,消除小学化倾向。鼓励优质幼儿园走集团化发展之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低租金、派驻园长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服务。建立低保家庭、孤残儿童学前教育资助制度。重视03岁婴幼儿的培养教育。2、义务教育。全面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实验区建设,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义务教育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重点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切实缩小城乡、区域、校际

16、间差距,基本消除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和大班额现象,深入推进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 “五个百分百”要求,对外来人口随迁子女继续实行“零障碍”入学。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积极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争到2015年,三县所有乡镇建有1所功能齐备、办学条件标准化的寄宿制学校。3、普通高中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突出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展综合技术教育,提高学生设计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赴外交流、学习机会。鼓励学校从实际出发,发挥传统优势,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形成一批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有创意的特色高中。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课程选择。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系统培养和因材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