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股份公司发展的迷途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710591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国股份公司发展的迷途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英国股份公司发展的迷途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英国股份公司发展的迷途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英国股份公司发展的迷途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英国股份公司发展的迷途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国股份公司发展的迷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国股份公司发展的迷途(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英国股份公司发展的迷途“南海泡沫”事件宋继红股份公司的直接祖先是18世纪发展起来的“合股公司”,合股公司是通过向投资者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的,它无须得到政府的“特许状”,而且它的股票可以自由转让,股东只负有限责任。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也出现了作为股份公司萌芽的合股公司,但其发展却不是一帆风顺的,著名的“南海泡沫” (South Sea Bubble)事件将英国股份公司的发展带入了迷途。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在1720年,是世界证券市场首例由过度投机引起的经济事件,“泡沫经济”一词也是源于南海泡沫

2、事件。(一)南海公司对投资者的蛊惑南海公司是1711年由著名的牛津的哈利伯爵创办的,公司的业务范围是在南美经营奴隶贸易和捕鲸业务,但在公司董事中并无一人精于此道,公司发起人的真正目的就是利用人们急于投资发财的欲望骗取钱财。南海公司以认购政府债券的方式成为当时英国国债最大的债权人,债务总额高达近1000万英镑,政府担保在一定时期内国债的年利率为6%。为了提供这笔总额高达每年60万英镑的利息,政府永久性地把酒类、醋、印度货物、精制丝绸、烟草、鱼翅以及其他一些商品的税收作为报答支付给南海公司。政府还赋予公司南海贸易的特许权,垄断经营。南海公司为了融资,对外编织了一套美丽的谎言:南海公司可以把英格兰的

3、加工商品送上南美东部海岸,而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当地的土著就会付给英国人价值百倍的金锭银锭,数以万计的“金砖银石”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国内;而且,西班牙允许南海公司在智利和秘鲁沿岸为了交通的目的使用其四个港口。实际上,南海公司只能在贩卖黑奴的贸易中获得利润,西班牙也从来没有打算让英国人用西班牙在美洲的港口进行自由贸易。但是,公众对南海公司的信心却丝毫没有动摇,公众只知道这家公司能够赚大钱,又有政府的支持,是很好的投资对象,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狂热的氛围,人们就是想要投资。(二)泡沫形成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的扫除,加上公众对

4、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了股价上升。1720南海公司采取拉拢贿赂政府高官的手段获得了除英格兰银行和印度公司的国债以外价值3100万英镑英国所有国债的包销权。南海公司股票一夜之间由130英镑涨到了300英镑。4月12日,南海公司宣布发行100万新股,每股资本金为100英镑,售价为300英镑,可以分5次付款,每次60磅。各个阶层的人们都争相申购,人们发疯一样涌向交易所,第一次认购的数量就超过了200万股。仅仅几天之后,股票的价格涨到了340英镑每股。为了能够将公司股票的价格哄抬的更高,4月21日的董事会上,公司宣布夏季发放的股利为10%,所有认股的股东都将享受如此优厚的股利

5、。这似乎更进一步印证了假想中公司无比光明的盈利前景。然后董事会又决定第二次发行新股,这次发行的数量仍是100万,以400%的溢价发行。人们刚刚吃到了股利的甜头,投资的热情再一次被激发,以至在消息发布几个小时之内,人们申购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150万股。这些投资者来自各个阶层,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众参议员,而当时的国王也禁不住诱惑,竟也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股票价格持续上涨,其股价就象一个越吹越大的泡沫,人称“南海泡沫”。在南海公司股票价格扶摇直上的示范效应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

6、这股漩涡。人们完全丧失了理智,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发起人说他们的公司如何能获取巨大利润,人们唯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这些新成立的公司有的只能持续一两个星期,就销声匿迹了,有的甚至连一个星期都坚持不到就寿终正寝了。5月28日,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是550英镑,在此后的四天中,股票的价格继续大幅度的上扬,上涨到了890英镑。许多人认为南海公司的股票已经不会继续上涨了,他们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股票,这引起了南海公司董事的警觉,他们给自己的代理人下达了命令,自己买入南海公司的股票。他们的努力无疑是成功的,股票的价格得到了稳定,并在7月份上涨到每股100

7、0英镑以上。(三)泡沫破灭8月初,当人们知道公司董事会主席以及其它一些董事已经卖掉了自己原本持有的南海公司股票的时候,投资者开始不满并变得警觉。整个8月份,公司股价一直在走下坡路,到9月2日时,股票的价格只有700英镑,而且继续下滑。9月12日,在秘书长克拉格先生的撮合下,南海公司董事和英格兰银行的董事召开了几次会议。由此而来的传言宣称英格兰银行愿意为南海公司融通600万英镑的债务。这个传言使得南海的股票上涨到670英镑,但是就在当天的下午,一切的传言被证实为空穴来风,股票价格应声而落,并一直跌到了400英镑每股。事态的发展引来了恐慌,人们希望英格兰银行能够为南海公司提供一些帮助以缓解这次危机

8、。英格兰银行非常不愿意惹祸上身,但是在公众众口一词的要求下,不得不被迫进场试图挽救大局。经过双方的协商,英格兰银行同意为支持公共信用预购300万南海公司的债券。然而这样的努力仍然未能够挽救南海公司。人们对南海公司的债务缺乏信心,南海公司的股票继续滑落,甚至引发了大量的银行挤兑的现象。英格兰银行抵住了挤兑风暴的冲击,但南海公司却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股票价格跌落到了150英镑,几经动荡后跌到了135英镑。英格兰银行在恢复公众的信心,阻止毁灭性的潮流方面也已经无能为力了。南海泡沫事件令股民猝不及防,成千上万的股民惨遭重创甚至倾家荡产,在这次事件中损失惨重的科学家牛顿惊叹道:“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

9、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辉格派领导人罗勃特沃波尔授命于危难之间,担任财政大臣,并在他的倡导下议会通过了“泡沫法案”(Bubble Act),即“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该法案对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提出了许多限制条件,从而也窒息了英国股份公司的发展。(四)泡沫之迷1720年,“泡沫法案”的通过,拉下了南海泡沫事件的帷幕。时间虽然过去了近三百年,但南海泡沫事件在英国影响之广、之深,损失之惨重,现在想来仍然心有余悸。回顾历史事件,审视“泡沫法案”,英国为何在股份公司的发展道路上陷入迷途?原因之一:南海公司的信息披露不真实。股份公司作为公众性公司,披露信息是其与公众进

10、行交流的最基本形式。股票价格的形成是建立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的。如果股份公司信息披露虚假,故意夸大公司的业绩或者经营状况,就会造成投资者盲目投资,股票价格发生异常波动,以致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南海泡沫事件”就是南海公司为了达到圈钱的目的,故意编制公司的虚假信息,给投资者描绘了一幅金灿灿的通往“黄金宝殿”之图,其实这幅承载着投资者狂热希翼的致富之图,不过如水中月、镜中花般虚无缥缈,最终只能因公司经营的真相被揭穿而成为南柯一梦。许多效仿南海公司的其他股份公司,也没能逃出幻灭的结局。原因之二:英国政府的态度不理智。虽然证券市场自身对股票价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政府的监管依然不可少。英国

11、政府在对待南海泡沫事件的态度上并不理智,从事件发生前“过度放纵”到事件发生后“一下管死”,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前,英国政府过度地纵容南海公司,使南海公司为日后高额发行股票的圈钱活动创造了“信誉”,也给公众投资者造成了南海公司是政府“宠儿”的印象,此其一。南海公司在成立之初,就认购了政府高达1000万英镑的债券,从而取得了英国在南美洲海岸的贸易垄断权,此时,英国政府应当预见到象南海公司这样渐有影响的股份公司应当真实对外公告其经营信息,否则,一旦公司形成气候,股票发行规模扩大,虚假的信息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害将不堪设想。但是,英国政府并没有尽到这样的监管职责,而是任由南海公司对

12、外吹嘘,吊足了投资者的胃口。而且,当南海公司以300%甚至400%的溢价发行股票时,英国政府并没有根据南海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及时地予以制止,反而,让人瞠目的是议会的议员甚至连国王都争相购买了南海的股票,以致当南海公司的股票出现在短短十个月时间由100多英镑暴涨到1000英镑又狂跌到100多英镑的动荡局面时,英国政府束手无策,只得通过“泡沫法案”对股份公司进行强行压制。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通过了“泡沫法案”,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泡沫的再次出现,但却对股份公司实行封杀,严重抑制了股份公司的发展,此其二。泡沫法案规定任何未经合法授权而组建的公司,及擅自发行股票均属非法,股份公司一般不具有法人

13、资格;严惩非法的证券交易,从而保护股东及社会利益。但实际通过的法案却故意使法人形式难以采用,从而走上了另一极端。该法案一直持续到1825年,在一百年的时间里,公众对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避而远之,“泡沫法案”对英国股份公司发展的消极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原因之三:公众对股票投资的极端不理性。在对巨大财富的憧憬中,公众的理性防线彻底崩溃,完全任由股份公司发布的消息牵引,迷失了方向。当公众不再考察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再辨别股份公司的经营范围,只为股价的一时上涨而买入股票时,他们的投资行为已经演变为一种投机性行为,无论股票的价格多高,无论它是否已经偏离了公司的基本价值,只要相信它还会继续涨下去,公众就会不顾一切地买进。在这种疯狂赚钱欲望的支配下,公众已经谈不上对股市基本行情的认识,已经不能客观预期投资所带来的后果。他们的行为只会使股价越来越高,泡沫越来越大,等待他们的也只能是五彩的、非理性泡沫的破灭。在这场喧闹的泡沫事件中,南海公司、英国政府、社会公众都是利益受损者,但他们同时也都是使泡沫越吹越大的主体,都难脱其咎。无论“南海泡沫”的“真凶”是谁,英国股份公司的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这一段“迷途史”都是公司历史上的遗憾。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回顾英国股份公司发展的迷途,不仅使我们了解一段历史,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当今日新月异的公司制度、证券市场发展以启迪,不让类似的历史事件重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