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地域玩灯习俗渊源初探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708598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芜湖地域玩灯习俗渊源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芜湖地域玩灯习俗渊源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芜湖地域玩灯习俗渊源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芜湖地域玩灯习俗渊源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芜湖地域玩灯习俗渊源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芜湖地域玩灯习俗渊源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芜湖地域玩灯习俗渊源初探(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芜湖玩灯习俗渊源初探芜湖玩灯习俗研究之二张翠兰芜湖历史悠久,古名鸠兹,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芜湖地域的传统民风习俗渊远流长,且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传统民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受到国家所尊重和珍视。芜湖地域面积不足6000平方千米,人口不到400万,在这块不大的土地上,自古以来自然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其中岁时节令的玩灯习俗尤为注目,差不多全国各地的玩灯习俗都能在芜湖找到踪迹。从笔者掌握的资料看,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常见的滚龙灯、板龙灯、马灯、鱼灯、罗汉灯、狮子灯、采茶灯、高跷灯、云灯、跑旱船、蚌壳灯等,在芜湖都普遍存在。全国少见的如十兽灯、麒麟灯,芜湖也有,且传承完好。每年自农历正月初

2、二至十六之间在芜湖各乡镇中总会有村民自发兴灯,多时有数十支灯队同时活跃在镇村街头。这些玩灯习俗从何而来?在本项研究中,笔者试图运用实地调查方法收集资料,进行梳理分析,探索芜湖地域玩灯习俗形成的历史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和保护芜湖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依据。古代芜湖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她南倚皖南山系,北邻江淮平原。这里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16摄氏度,年降雨量1200毫米,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无霜期达219-240天。古代芜湖名鸠兹,故址在今市东南约四十里的水阳江南岸,因湖泊“蓄水不深而生芜藻”,后又得名芜湖

3、。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岔交错纵横,鸠鸟云集,土地肥沃,水资源相当丰富。船是古代主要交通工具,芜湖及周边地区河网密布,由长江经京杭大运河可直达中原地区,从古代中江(由青弋江、水阳江、固城湖、荆溪等天然水道和胥溪运河组成),经太湖可直达江浙地区,交通十分便捷,且人口稀少。这为移民,为发展农业提供了先天条件。商、周以前,芜湖早期的土著人叫“皋夷”,属于东夷族的一支。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王朝强制将越人迁入汉族地区,其中有一部分就留在了芜湖一带。公元前111年,西汉政府先后将南越王国和闽越王国的越人,大量迁徙至长江下游两岸居住,芜湖一带也来了一批山越移民,留居于大、小荆山一带,他们生活在山

4、间水边,以渔猎耕作为生,逐渐在芜湖开辟和建立了原始聚落,他们应该就是芜湖的最早先民。成规模移民是从三国时代开始的。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吴为巩固政权和军事需要,“招来江北流民十余万人,安置在芜湖一带的湖沼低地上,参加围湖造田”。这可能是芜湖最早的汉人移民。芜湖移民历史中国汉族发源于黄河中上游,居住在中原地区。在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争城夺地的战争以及灾荒瘟疫肆虐下,大批中原汉人不断东移南迁。此后,有五次移民潮对芜湖经济文化影响比较大,这五次芜湖都是重要的移民安置地。第一次的永嘉南迁,发生在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西晋末年,晋朝国力衰落,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腹地,先后

5、发生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晋室南迁。大批中原汉族中的王室贵族、富户、大户相继率部举族南迁,历时100多年。来自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江苏、安徽北部移民,沿着淮河流域与邗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向江苏、安徽长江中下游地区迁移,移民总数在700万。到达安徽沿江的移民主要就安置在芜湖一带,东晋侨置郡县,将芜湖县侨置为襄垣县,春谷城(今繁昌县荻港镇南苏村)先后侨置为襄城郡、繁昌县。第二次“安史之乱”引发的南迁。自天宝末年起一直持续到北宋初年,历时一个半世纪。据史书记载:“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吴为人海。”“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河南、河北、陕西的汉

6、族士民南下江淮西入川。这次南迁路线主要有东、中、西三路。其中东路以大运河为主干,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构成一条宽阔的西北东南向的水运交通带,将华北平原与淮南、江南连接起来。南下移民自华北平原进入淮南、江南,尔后主要经皖南、浙西,再分别南下岭南或越武夷山进入福建。芜湖是这条南迁路线的中节点,相当一部分南下移民就留在了芜湖。第三次靖康乱后的南迁。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士民大规模南迁。这次南迁,持续个半世纪,据史载累计南下移民500万,南迁路线与唐后期的迁移基本相同。这次移民比较集中的迁入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迁入芜湖境内的移民主要来自河北省宛平县,他们来到芜湖后选在齐落山一带定

7、居。南乡麻铺、风林、周皋、政和也都是这次南来移民的定居地。第四次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据史料记载,元朝末年,华北平原经数百年战乱,以及旱涝蝗疫之灾,人口大量亡徙。千里长淮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民多流亡,十室九空”。 明朝皇帝朱元璋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后,决定从地少人多的山西移民填充华北平原。实施了规模宏大的官方移民运动。洪武至永乐年间,明政府曾九次从山西南部太原、平阳二府将移民集中到洪洞县,从大槐树出发送往河南、河北、山东等中原地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人数达数百万。其中有一部分到了安徽和江苏北部,后来继续南下的移民中有一部分在长江中下游,包括芜湖地区定居下来。第五次清末民初

8、的移民。清朝末年,华北地区人口增加,但耕地面积没有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成千上万的华北农民“闯关东”、“走西口”。民国以后移民继续向东北迁徙,但速度减慢。民国政府为鼓励人民开垦荒地,制定了一系列垦荒奖励办法。将国有荒地包括江河湖海涂滩地、草地或树林地,以及卤斥地、砂碛地等界定可垦范围,鼓励移民开垦。芜湖原本就是河湖滩涂众多之地,自然也是移民垦荒目的地。在这个大背景下,芜湖地区陆续从皖北迁来大量移民,先后建成了万春、易太、天成、利民、保太、新塘等大小圩口。历史上对芜湖影响比较大的这五次移民迁徙,使芜湖居住空间不断扩展,资源不断增加,最后这些来自中原的大批汉族移民,将芜湖由一个鸠鸟云集,人烟稀少的湖

9、沼草丛逐渐发展成汉族人居住的沿江重镇。原先民“皋夷人”“山越人”在和汉人长期相处中,已经融和同化为汉人。据资料载,公元1644年之前,芜湖除了汉族人以外,只有少数回族,没有其他少数民族定居。移民对芜湖经济文化的影响移民迁徙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移民将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播到了芜湖,也因此推动了芜湖经济发展,南唐时芜湖已“楼台森列,烟火万家”;两宋时芜湖被誉为“长江巨埠、皖江中坚”;元明时芜湖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有“织造尚淞江(上海),浆染尚芜湖”之说;清代芜湖成为全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移民迁徙过程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过程。文化传播需要媒介,

10、在古代,由于没有什么传播手段,移民往往是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最活跃的载体。移民过程是从一个地区移动到另一个地区,这同时也就把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播到另一个地区。从而带动那里的文化发展。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中原地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摇篮。早在夏商周时期,这里就是华夏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这个时期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较系统中原文化,后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李军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8页)数以千万计的先民不断从中原地区迁徙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们

11、同时也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批移民来到芜湖。他们中很多拥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或经济实力,或较高的文化素质。这不仅推动了芜湖经济发展,同时使芜湖发展成皖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历史上许多名门望族、骚人墨客都曾移居芜湖或客居芜湖。例如东吴大都督周瑜、大将黄盖,唐朝大诗人李白、晚唐诗人杜牧,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科学家沈括、书法家米芾、诗人苏东坡、黄庭坚、谢眺、王安石、杨万里,南宋诗人张孝祥、民族英雄文天祥、明朝剧作家汤显祖、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等等,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在芜湖的传播都起过重要作用。移民对芜湖民俗文化的影响中原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12、。主要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也包括春节、元宵节等岁时节令方面的习俗风尚。中原岁时风俗称春节为“过年”或“大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要祭灶王爷。腊月三十称之为“除夕”,家家包饺子,户户贴春联。大年初一、初二家族内相互拜贺,初三之后亲友邻里相互拜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期间要进行许多内容丰富,规模盛大祭神祈福和喜庆活动。如舞龙灯、踩高跷、划旱船、玩狮子、挂灯笼等等。这些中原民俗也随移民一起传播到了包括芜湖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芜湖地域的玩灯习俗是中国传统的以农耕生产为主的社会环境下,围绕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传承

13、华夏传统文化同时,又融入了江南水乡文化,在与江南风物习俗相互交融后,逐渐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芜湖地域玩灯习俗。笔者从2009年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中找到52项春节玩灯习俗,几乎都与中原传统民俗有渊源关系。其中在芜湖流传较广的滚龙灯、板龙灯、马灯、十兽灯、麒麟灯、鱼灯、罗汉灯、狮子灯、采茶灯、高跷灯、云灯、跑旱船、蚌壳灯等玩灯习俗都已传承了百年以上,除“麒麟灯”、“十兽灯”流传区域属皖南山区,因古代交通闭塞,形成过程中融入了山越文化,使其艺术形态独特外,其余习俗与中原民俗中的舞灯习俗一脉同源。他们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民俗文化,源于古代民众对自然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其灯具造型,

14、演员服饰,表演内容,舞蹈风格,伴奏乐器,或敬神仪式,无不表现出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这里崇拜的龙、麒麟、凤等图腾主要源于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榜描述的故事,歌颂的人物也主要是中国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中的英雄人物。所不同的由于受地域差异影响,其表演语言和形态略有改变,芜湖方言属“江淮官话”,与黄淮流域方言“中原官话”虽不同,但很接近。形态情感上相对缺少北方那种粗犷高亢豪情,而要清秀婉转,细腻平和许多。总之,本研究发现芜湖地域民俗文化可归类移民民俗文化。从历史角度看,芜湖人口构成的主体是源于黄河中下游,部分源于淮河流域、皖南山区和江浙的汉族移民后裔。中原民俗文化随移民流传到芜湖地域,兼收并蓄本地山越文化后,逐步形成了基本类似于中原民俗文化的芜湖民俗文化。也就是说芜湖玩灯习俗的根,源于中原民俗文化。从而探明了为何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常见的民俗活动在芜湖都有发现的根由。这对进一步研究保护芜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有所帮助。 二一二年六月六日参考文献:【芜湖市志】第166、【芜湖市志】第173页李军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8页【鸠兹符号】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统计表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