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有意味的形式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707618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有意味的形式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艺术——有意味的形式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艺术——有意味的形式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艺术——有意味的形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有意味的形式(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为什么说艺术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由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构成,即“形式”和“意味”。“意味”实际上就是各类视觉艺术品带给我们的审美感情。“大凡敏感力很强的人都会同意,有艺术品唤起的特殊感情是存在的每一件艺术品所唤起的审美感情都是独特的所有的人从艺术品中所感受到的感情都是属于同一类的这种感情就是审美感情”。“形式”即指艺术品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种纯粹的关系,有一部分因过度纯粹而使得我们普通人也可以感受它的意味,而另一部分则充斥于非审美事物中,唯有艺术家的敏感才能知觉到它们的纯形式的意味。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提出了一句被称为现代派艺术理论基石的话:艺术是“ 有意味的形式”。事实上,贝尔的

2、整个理论就建构在这一基本概念之上。这句话影响如此之大,以致于奥斯本的美学与批判称它为现代艺术理论中最令人满意的。但当艺术的形式主义渐渐褪色,把艺术仅仅看作“ 审美经验”的观念遭到质疑的时候,1贝尔的理论应当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和解读在贝尔看来“,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品最基本的性质“,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在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2正是艺术品中的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发了我们的审美感情。艺术家的工作就是按照这一假说排列、组合出能够感动我们的形式审美感情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唤起这种感情的物品,我们称之为艺术

3、品。视觉艺术品能唤起某种特殊的感情,这对任何一个能够感受到这种感情的人来说都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各类视觉艺术品,如:绘画、建筑、陶瓷、雕刻以及纺织品等等,都能唤起这种感情。这种感情就是审美感情。假如我们能够找到唤起我们审美感情的一切审美对象中普遍的而又是它们特有的性质,那么我们就解决了我所认为的审美的关键问题。我们就会找到艺术品的基本性质,即,将艺术品与其它一切物品区别开来的性质。我们都知道,内容寓于形式之中。贝尔用“ 有意味的形式”概括艺术的本质,其中的“ 意味”区别于内容。在他看来,用新的字眼“ 意味”可以区别于艺术形式的再现内容与表现内容( 一种情趣)。贝尔意图证明简单的线条与色彩的组合

4、也能激动人、愉悦人,这会造成一种审美感情。应当承认,审美感情属于生理反应的下位类型,但它不单是生理上的愉悦,它与形式的运动变化和它所表达的时代精神有关。审美感情与生理反应可能一致,也可能相互抵触,并且抵触之时,生理反应就要让位于审美感情。拿不同的民族对狗的态度来讲,只要是人类,对于狗的生理反应应该是一样的吧,可是审美感情呢?中国人似乎大多对狗没什么好感,这从成语之中可看出一些端倪,如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而英美人却对狗倍加喜爱,这也反映在词组上面,诸如lucky d(og 幸运儿)、big d(og 大亨)等。既然审美感情与某种事物背后的文化有关,那么审美感情就有社会集团性。再者,审美感情与

5、自由有关。美与自由相关的思想,康德早就提出了,并且席勒直接提出过“ 美是现象中的自由”的论述。这种自由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行动,而是在认识、掌握必然的条件下,人类从外部事物反观自身所达到的状态。审美感情首先区别于生理上低级的感官兴奋状态,其次它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联。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人类不再把事物看作单纯的生存工具,它们同时也成为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证。原始的各种图腾之所以能作为部落的标志,正是因为这些图腾引起他们精神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合拍促使原始部落争相描述、模仿,从而造就了早期的艺术形式。经过历史的变迁,这些艺术的形式由具体到抽象,经过简化之后就积淀了社会内容,成为

6、了自由的形式。当人与这些自由的形式融为一体时,它便有剥除实用需要之后的解放感,有摆脱工具属性的超脱感,人与物达到和谐统一的境地,审美感情由此迸发,它是祛除杂念后的状态贝尔实际上把艺术等同于审美经验,这是审美现代性对艺术与美学关系的有意置换。贝尔十分反感把审美感觉等同于日常生活的愉悦。他指责道:“他们认为世界上最美的事莫过于有个漂亮的女人,其次是有一幅画着美女的画他们称为美的艺术。一般是与女人紧密相关的。一张漂亮姑娘的照片就是一幅美的画,能激起歌剧中少女的歌声所激起的情绪的音乐就是美的音乐,能唤起二十年前写给院长女儿的诗所引起的感情的诗就是审美的诗。”既然“美”的含义已受到如此歪曲。带上了功利性

7、的色彩,那么再把艺术的本质规定为美的就显得不适宜了。心理结构其实,“形式”之所以有意味,并不是由于上帝或终极的实在,应当与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心理结构相通。这种心理结构,在我看来,与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应当是一致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贝尔所欣赏的原始艺术正是图腾禁忌的盛行期。阶级社会尚未形成,那么形式自然而然成了“纯形式”,这个时代的艺术也就因其“纯”而愈发伟大了。可以肯定,这种人类的深层心理结构是存在于人类的潜意识中,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一个系统,心理结构内部再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趋于混乱及无秩序。即永远处在

8、熵增加的状态,而后现代主义的盛行正可以看作是对这一趋向的佐证。美没有标准,艺术创作是以艺术家个人审美感悟的方式创造着,生产着,艺术实践也始终贯穿着创造性的自由意识,具有独立自在的精神世界的特质。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作为艺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它要求生产主体把强烈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观因素思想、情感、意向、心境、愿望等渗透到生产过程里,物化到产品对象中去的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情感意向始终是一个不可不可缺少的最活跃的元素。什么是艺术美,没有谁去统一美的标准。在美学三书中曾谈到“狞厉”之美,这是针对商周青铜艺术的饕餮纹,和那些肃穆的造型等艺术形式而言,试问,老百姓、普通大众把一个三

9、星堆的青铜面具放在客厅里,他们能觉得美吗?要是晚上一个人在家看到了不吓得人做恶梦才怪!有必要去对大众进行这样的审美普及和审美教育吗?陈鸿寿人物那顿挫的线条、八大山人画中那些翻白眼的动物、渐江山水的冷峻和洁净、龚贤山水的静谧、陆俨少山水的沉郁等等。这些都是美的不同形式,那些创造了“饕餮纹”的古人,他们需要这样的一种美,作为一种礼器纹样,他们需要这样的“狞厉”之美来震慑愚昧的被统治者,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面对恐怖的大自然,他们需要这样的强心针。陈鸿寿坎坷的人生和那顿挫的线条,八大的愤世嫉俗和他那翻白眼的动物,渐江的高洁、龚贤那富有哲学家思辨意味的静谧、陆俨少对杜甫诗歌的喜爱和研究,这都是作者的心性

10、的外露和富有情感的表现。他们对美的创造的是不同的个体对美的不同认识,美,没有统一的标准。关于艺术发生学的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中外美学家、哲学家、艺术史家等都曾作过研究。大致如下几种:摹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等等,各执一词。中国文人画自产生之日起,即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文人墨戏”、“性灵抒发”、“聊以自娱”等都是文人画的一些基本功能。文人画是味觉的艺术,是感觉的艺术。文人画在审美上要求的:雅、高古、稚气、冷逸、冷峻、冲淡、沉雄、空灵、士气、灵气、气韵等等,基本上没有视觉感官审美的,基本上都是强调感觉去把握的,中国文人画是品味的艺术、是一种强调意味的艺术形式。关良大师笔下的人物形

11、象,专业人士觉得妙不可言,你叫大众去看,他们要觉得美才怪(我曾作过多次试验,以前住八个人集体宿舍,学6种不同专业),白石大师的画雅俗共赏,人见人爱。 工业时代、社会转型期的所谓“行为艺术”,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的写照,再过百年沉寂,艺术史家们可能会有定论吧。民间宗教史家马西沙教授曾在他的著作中说:“现实世界是它的酵母和温床。可以说有多少苦难就有多少反映苦难的宗教;有多少愚昧,就有多少粗俗的信仰;有多少荒蛮,就有多少荒诞怪异的膜拜。”艺术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些让人们不解的所谓“艺术”,正是真实生活、生存现状的写照。 生活中的“艺术”有多少是真正的艺术创作?多少是工艺品?那些每天不断复制的没有情感

12、的、思想空洞的、同一个构图的、麻木不仁的、玩弄笔墨游戏的工艺品,正在大量生产流入市场和家庭,能说工艺品就不美吗?因为大众需要。全中国人都爱听邓丽君,少数人士听歌剧。生活中有多少有情人,他们怀有爱人的心、悲悯的情怀、普世的思想? 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那些创造了真善美的人,他们期望通过对真善美的研究创造造福人类的,那些科学研究、宗教哲学、艺术创作为人类提供精神家园、物质生存家园的艺术家、先哲、科学家们,他们的生活往往苦不堪言。艺术的创作、哲理的冥思苦想、科学的设想往往相伴孤寂的人生。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意味”是指那种不同与对自然物的美的感情,而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情感,“形式”是艺术的核心,是艺术品内的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一种纯粹的关系,意味与形式存则俱存,亡则俱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