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修养(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用)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89603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师德修养(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校师德修养(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校师德修养(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校师德修养(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用)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校师德修养(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用)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师德修养(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师德修养(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用)(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原理篇 第一讲 职业道德与大学精神第二讲 教师职业与道德要求第三讲 高校教师与师德建设规范篇 第四讲 高校教学工作的道德规范 第五讲 高校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 第六讲 高校社会服务的道德规范修养篇 第七讲 高校师德修养的基础 第八讲 高校师德修养的路径原 理 篇第一讲 职业道德与大学精神1、道德的含义及基本功能:道德的含义:第一,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即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有不同的道德要求;第二,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第三,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第四、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具有三大功

2、能:自律功能、教化功能和调节功能。2、职业道德的含义及作用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称,是人们在从事各种社会职业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职业道德的作用:职业道德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对提高从业者道德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对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具有示范作用。3、职业道德形成及其特点职业道德的形成:职业道德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成熟几个阶段。原始社会-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形成阶段;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崭新阶段。 (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3、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的特征:行业性与特定性;稳定性与连续性;灵活性与多样性;规范性与实践性。4、大学精神的内涵 就内容来说,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就形式来说,大学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独有神韵。5、高校职能与大学使命 大学承担着三大基本职能:一是根据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书育人;二是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以科研促进教学;三是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大学以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知识为定位;大学以倡导学术自由、学术自治、人文精神为理念;大学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历史使命,是高校师德的重要思想和制度基础。) (大学意义:大学意味着师生的对

4、话、生命的进步、智慧的孕育、人生的境界。)第二讲 教师职业与道德要求1、教师职业的主要角色社会的代言人、文化的传播者、学生的引路者。2、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和教育活动的示范性;劳动对象的能动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和教育影响的滞后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教育成果的集合性。3、教师职业的存在状态教师的职业存在状态分为三种类型:“生存型”教师,即以此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状态;“享受型”教师,体验人生和品位幸福的享受状态;“发展型”教师,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的发展状态。4、教师职业的价值内涵即教师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对教师而言,教师职业充盈着自由的快乐,教师职业内含着创造的

5、幸福。5、教师职业的价值追求21世纪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更高,因而教师职业的价值追求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一些特点:教师应成为学者和专家;教师应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教师应成为美的体现者和创造者。6、教师职业的道德责任第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我国对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要求。“师范精神”的传统: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2007年温家宝总理指出做师范生要懂得两点,一是要有爱心,二是要有知识。 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第二,教书育人,依法从教:教书育人是教师

6、职业的内在规定,依法从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第三,尊师重道,敬业乐群。 (“尊师”意为尊重教育、尊重老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求我们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养成尊师的品德。“重道”意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坚持正义、善德立身,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精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治教治学,不断创新,追求真善美。“敬业”意为热爱专业、督学求精、勤勉创新、献身事业。要求我们专致学业、忠于职守,有为社会发展而奉献的价值追求和勤恳作风。“乐群”意为和谐共处、诚信宽容、团队合作、厚生益众,要求我们善于合作,同舟共济,携手共建和谐家园。 敬业、勤业、创业、乐业)第三讲 高校教师与师德建设1、高校师德建设的依据和目

7、的。依据:大学具有“高深性”、“专门性”“前沿性”的特点。目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实现高校教师的全面发展。2、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容第一,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教师职业道德从内涵来看,包括教师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格四个方面。教师职业理想:所谓职业理想是指个人所希望从事的职业和在这一职业活动中所希望达到的水平或成就。教师职业伦理: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核心构成是:教师善、教师公正、教师责任感。)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师职业人格:是指教师

8、作为职业活动的主体,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行为倾向性,它是由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总体构成的。第二,高校师德建设的外延:大学职能对高校师德的要求: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必须从教学活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入手。大学教育活动对高校师德的要求:高校教师的教育活动所面对的对象十分复杂,因此对高校教师师德规范要求就涉及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3、高校师德建设的要求第一,高校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创新教育理念:创新的教育理念表现在教育创新、全球视野、生本定位三个方面;坚定学术取向:学术研究必须保证其在基本的价值取向上有利于增加人类利益。自觉道德修养: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对聘用大学

9、教师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积学”,即学生水平高。二是“热心”,即对大学事业怀有热情和责任感;三是“用功”,即有进取创新精神。第二,高校师德建设的具体要求。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坚持责任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坚持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坚持学术与人格相统一的道德责任观。(大学教师只有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问题思考1、简述道德及职业道德的内涵和特征。2、从大学精神谈谈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3、如何理解教师职业的价值追求?4、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包括哪些内容?5、为什么高校要加强师德建设?规 范 篇第四讲 高校教学工作的道德规

10、范1、教学工作的道德意义教学本身即一项道德活动。教学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既是求真的活动,同时也是求善的活动。因为求善,教学活动便成为涉及道德价值的道德活动。因此,教学不仅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一种内含道德价值的德性生活,教学活动本身便是一种价值引领。教学内在地包含道德价值。首先,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其次,客观而科学的知识本身便包含道德教育的作用;最后,教学活动的实质是指向师生生命成长的道德活动。教学能提升师生的人生境界。教学活动能沟通师生的心灵。首先,教学中的品质沟通;其次,教学中的心理沟通;最后,教学中的知识沟通。2、教学工作的道德要求 教学目标的设定合乎道德要求;教学内

11、容的选择符合道德标准;教学过程的推进遵循道德原则;教学手段的运用依照道德规范;教学效果的实现具有道德价值。3、高校教师的教学道德第一,爱与责任爱心是教师的师德在具体教学活动最核心的道德品质。爱心就是关爱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就是热爱教学工作,是家庭的父爱、母爱在学校的体现,是体现教师无私的社会行为之一,也是教师的社会道德具体表现之一。爱心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的。爱心是基础,责任是动力。有了爱心,就会在行动中化为教书育人的责任,有了责任心就会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品行和教学艺术、技能影响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好评和爱戴,进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动力。第二,公正

12、与职业良心强调教学公正,即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分配学生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提供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支持性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在履行道德义务、承担道德责任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高度自律的专业精神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的职业良心是一种内省的自觉,正是借这种内省的道德自觉,高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活动步入良性循环。第三,平等与尊重师生之间的平等主要体现为人格意义上的平等。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和理解,在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能力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教师的劳动,尊

13、重教师独立的人格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第四,宽容与节制高校教学活动中的宽容与平等和尊重一脉相承。宽容就是大度,表现为一种宽恕和容忍。教师要用宽容大度的心境和胸怀就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体现教师的高尚道德。节制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也是宽容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应当通过慎思、内视和内省而自我节制,不能放纵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损害教学的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对师生冲突引起的愤怒的节制,恰恰是教学宽容的一种内隐的表现形式。)第五讲 高校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1、高校学术研究的道德内蕴第一,高校教师的研究职责。学术研究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校教师,除承担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外,学术研究更是成

14、为其主要工作之一。第二,学术道德的内涵和特征。内涵:学术道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在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从事学术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学术研究者应遵循的道德底线,其实施和维系主要依靠学者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学术道德的内容取决于学术活动自身的特点,(即学术活动是创造性、探索性、积累性的活动),学术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术规范。特征:学术道德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鲜明体现,属教师道德体系范畴。学术道德具有突出的自律性,即既要受学术规范和纪律、法规的他律的制约,更需要自律。自律是学术道德的自觉、自警,体现一个人的诚信度和作品、成果的真实性。学术道德具有强烈的示范性。第三,学

15、术道德的教育意义。凸显了探索创新;凸显了社会责任;凸显了自我发展;凸显了人才培养。2、高校教师学术品格的培养培养求真品质:学术活动的宗旨就是探索真理;培养诚信品质:诚信是做人应具备的最基本品质,学术诚信更是学者应具备的首要道德规范;培养自律品质:学术规范重在自律,自律是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3、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的要求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至少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一是尊重事实,诚实地进行学术活动;二是做真理忠诚的维护者;三是随时修正错误。探索创新,严谨治学:勇于创新,一是自强不息,精勤不倦;二是独立思考,永不迷信;三是注重实践,大胆探索。严谨治学主要指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即在学术研究中要严肃认真,严密谨慎,老老实实,不带半点虚伪和骄傲,坚持一丝不苟,确保研究数据准确,论据充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