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80684234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7.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ppt课件(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及 影响因素,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学习目标,1.描述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三个阶段,列举该理论的教学含义。 2.描述皮亚杰关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 3.从班杜拉的理论角度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4.阐述气质自我意识、教师和同伴对个体社会和情感发展的影响作用。 关键概念:观察学习、自我中心,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理论核心内容 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1、人格结构,

2、本我,自我,超我,先天的本能与欲望,快乐原则,现实原则,介于现实世界与本我之间,至善原则,道德性和理想主义,寻求快感 避开痛苦,以现实和无危险的方式 满足本我的欲望,进行监督,促进满足良 心和自我理想的行为,2、人格发展的阶段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满足过度就会引起力比多的固着作用,分别形成特定时期的人格障碍。 口腔型人格特征:悲观、依赖、被动、退缩、仇恨等 肛门型人格特征:邋遢、浪费、放肆、冷酷、顽固、吝啬等 性器期:对异性父母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对同性别父母想取而代之。,3、简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1、强调家庭关系和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意义,提

3、供了一个理解儿童情感问题的理论框架。 2、过分强调性的作用;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没有直接研究儿童,却建立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二)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理论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区别 (1)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的因素。 (2)埃里克森将孩子看作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而不是生物冲动的奴隶。,2、艾里克森理论的八个发展阶段-同一性渐成说,学前期的三个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 形成健康心理品质的基础,(2)自主感对羞怯感(1-3岁) 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说、行走、控制等) 第一反抗期 特点

4、:随着动作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活动空间得以拓展,导致自我意识与自主能力的增强,对于大人的要求与命令,“我不要”、“偏不”成了常用语。,原因:孩子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如何把握某件事的进程。好玩的动作完全可以由自己来操作与控制。不考虑事情的后果。 大人的过度反应强化孩子的行为。要是父母的反应方式在他看来新奇有趣,他还会重复去做。,(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获得性别角色 自我中心主义 儿童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尚不能变换角度或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视角,因而认识或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4、主要观点,(1)埃里克森认为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的统一体,它处于不断的

5、发展中。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2)发展危机的概念 在个体与环境互动中,一方面由于他自我成长的需求,希望从环境中(特別是在人际关系上)获得满足,另方面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要求(要求他必须做些什么)与限制(禁止他不许任性而为),使他在社会适应上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困难,艾里克森称此心理困难称为发展危机。,这些危机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随着个体生理的成熟和社会任务的改变而相继出现的,是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标志。 发展危机并不完全是负面的意义,它对于个体而言,也具有正面的促动作用。 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发展危机化解的过程,而每一个阶段的危机解决得好不好

6、,将影响着个体以后的发展。,5、简评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1、整体性研究 2、辩证法的思想 3、重视教育 4、对精神分析理论作了修改 5、描述了个性发展各个阶段中社会要求和自我的冲突,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外部刺激与主体的不断相互作用,通过主体的心理机能结构的不断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从而得到不断发展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认知发展理论要点如下: 1.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在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征。 2.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

7、发展顺序,具有普遍性,但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儿童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差别而加速或推迟。,(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一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新系统。,婴儿期: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运动阶段指的是儿童从出生到大约两岁这段时间。其智力发展的特点是,智力活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要形式。 这个时期的最大成就是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物体是分别存在的,即物体的永恒性。 第二个成就是目标导向行为的出现。目标导向的行为始于婴儿开始领悟到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种关系达到自己的目的。,幼儿期: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

8、仍继续依赖于感觉,但逐渐开始用词和语言来表征行动。思维不具备可逆性,还只能从单一的方向进行,而且这个单一方向又反映的是静止的知觉状态。按皮亚杰的话说,他们还缺乏“守恒性”。皮亚杰有时也称这个阶段的思维为“直觉思维”。 例 受这种思维的限制,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观点考虑问题,并深信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相同,表现为自我中心。由此产生许多大人们视为“童稚语言”的“前概念”。例,例如,把两杯同量的水当着儿童的面倒入一个瓶身较宽的容器和一个瓶身较窄的容器,然后询问儿童两个容器的水是否相等。此阶段的儿童大多数人都认为不相等。因为他们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

9、度。他们还不能在头脑中把水倒回原来的杯中,因而无法理解两个容器中的水相等这个道理。*,例如,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们讲着:“笑,代表高兴、幸福,哭,代表伤心 ”,这时一个小女孩站起来,嘟着小嘴问老师:“老师,我现在能哭吗?”老师惊奇的问:“有什么伤心的事吗?”女孩说:“我的糖刚吃完了”。,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及技能的过程。 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攻击反应的学习实验

10、,1961年,班杜拉等人进行了攻击反应实验,被试为72名3-5岁的儿童。 每次实验者将一名儿童带入实验室。实验室内的一角放有玩具娃娃和一些修理工具,一个成人站在那里。在一种条件下,儿童看到成人拿起玩具娃娃,拳打脚踢。同时还喊着:“打你的鼻子”,“打倒你”。在另一种条件下,儿童看到成人只是安静地收拾修理工具,而没有攻击玩具娃娃。然后,把儿童带到另外一个装有玩具的房间,让儿童单独玩耍玩具20分钟。实验者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儿童的反应。结果发现儿童倾向于模仿成人的动作。那些观看成人攻击行为的儿童对玩具又打又踢,还说了些侵犯性的话。,学校,同伴,家庭,邻里,小环境,中环境,外环境,大环境,家庭-邻里,家庭

11、-学校,学校-社区,亲戚朋友,学校 管理层,父母工作单位,文化 亚文化,传统习俗,民族特征,儿童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图示(U.Bronfenbrenner ,1989),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一、个性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气质对社会性的影响 (二)自我意识对社会性的影响 (三)性格对社会性的影响 (四)能力对社会性的影响,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得非常胆小、怕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不怕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有的孩子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好带,似乎天生就很“听话”。饥饿的时候,有些婴儿长时间地、大声地哭喊,挥拳蹬腿,向不及时给他喂奶的大人

12、“抗议”;另一些婴儿的表达方式则要缓和得多,他们哭的声音比较小,时间也比较短,而且不那么“手舞足蹈”。,现象聚焦,这些不同的表现意味着孩子的不同气质类型,于是托马斯、切斯等人在对婴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其确立的气质九维度标准,对儿童的气质进行了分类:,儿童气质的维度,活动水平:动作节奏快慢及频率 节律性:生活节律是否规律 注意力分散度:是否易被干扰 趋避性:对新刺激的接受或拒绝的态度 适应性:适应新环境的难易和长短 坚持度:抗挫折性 反应的强度:反应的激烈程度 反应阈限:引起孩子反应的刺激量 心境的性质:一天中愉快不愉快、友善不友善的比例。,儿童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 1)容易型

13、 40 ;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 2)困难型 10 ;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负性情绪多,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 3)迟缓型 15;适应环境缓慢,生活习惯逐渐变化;情绪通常不甚愉快,对新刺激慢慢感兴趣 4)另35%属于中间型或过渡(交叉)型。 思考:家长、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和行为完全是由成人自身的个性特征、价值观、信念、教育观决定的吗?,众多实验研究已经证实,婴儿自身的气质特征能从许多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 如:容易型 亲子交往的积极循环圈 困难型 亲子关系的消极循环圈,案 例,蒋难养,五岁的小女孩,从小爸爸妈妈就觉得别人的孩子很乖

14、、很好带,而自己的女儿不但不像一个女孩子,而且非常的难带,不是跑来跑去,就是脾气非常拗,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拳打脚踢,嚎啕大哭,爸爸妈妈觉得带的好辛苦、好累。除了在家有这种情形外,在幼儿园,老师也发现这个孩子常常坐不住,例如,听故事时,她的身体不是扭来扭去,就是东张西望。事实上,孩子从一出生,爸爸妈妈就觉得孩子不好带,难养一位早产儿,生下来时体重又太轻,半夜醒来好几次,弄得爸妈常常觉得睡眠不足。为了这位“磨娘精型的孩子”两人只好轮流照顾。,(一)气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气质对儿童身体发育的影响 2、气质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 3、气质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 4、气质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二

15、)自我意识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三)性格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四)能力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二)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家庭结构 2、家庭生活环境 3、家庭关系 4、家庭教养观念,父母的教养方式,(1)权威型(authoritative) (2)专制型(authoritarian) (3)溺爱型(permissive) (4)忽视型(indifferent),附:母亲态度与孩子的性格,母亲态度是支配性的,孩子的性格是服从、无主动性、消极、依赖、温和的; 母亲的态度是照顾过甚的,孩子的性格是幼稚、领带神经质、被动、胆怯的; 母亲的态度是保护型的,孩子的性格是缺

16、乏社会性的、欠深思的,亲切的、非神经质的,情绪是安定的; 母亲的态度是溺爱的,孩子的性格是无责任心、不服从、攻击的;,母亲的态度是忽视的,孩子的性格是社会性的,冷酷、攻击的,情绪不安定,但创造力强; 母亲的态度是拒绝的,孩子的性格是神经质的、反社会的、粗鲁的、冷淡的,企图引起人们的注意; 母亲的态度是残酷的,孩子的性格是执拗的、冷酷的、神经质的、逃避的、独立的; 母亲的态度是民主的,孩子的性格是独立的、直爽的、协作的、亲切的、社会的、创造的; 母亲的态度是专制的,孩子的性格是依赖的、反抗的、情绪不安、以我为中心、大胆的。,(三) 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一、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影响 1、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影响 2、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影响,第一、教师的影响 (1)教师的态度 (2)教师的评价 (3)教师的期望 第二、同伴关系的影响 第三、师幼关系、师师关系的影响,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师特征及其机制,1、教师自身特征,(1)教师性别,对儿童行为的要求不同,活动内容、方式不同,处理问题、对待事物的方式与态度不同,儿童“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