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让语文课堂如此美丽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82843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节让语文课堂如此美丽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细节让语文课堂如此美丽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细节让语文课堂如此美丽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细节让语文课堂如此美丽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细节让语文课堂如此美丽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节让语文课堂如此美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节让语文课堂如此美丽(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节,让语文课堂如此美丽阜宁县施庄中心小学 胡红梅当前,在语文课堂上随着“互动生成”之风的兴起,人们试着追求一种“洒脱”的境界: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生成的课堂。一时间,阅读课上师生表层的调侃式对话多了,熙熙攘攘的课本剧表演多了,花样翻新的媒体介入多了少了什么呢?少了酣畅淋漓的细节敲打,少了对文本的深度文化解读,少了跌宕起伏的重锤敲击如果这股“互动生成”之风走向极端,笔者十分担忧是否会再次引发社会对“语文教学怎么了”的大讨论。当务之急,就是要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什么是教学细节?细节,按字面上的理解,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汉语大词典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

2、教学情境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外显的最小单位,表现为多样的格式和复杂的结构,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教学细节有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和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之分。基于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它可能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出错时的包容基于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在解读文本、课堂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教学智慧,是师生对文本某个“文眼”的深度开发,鉴赏玩索,掂量比较,在此过程中形成鲜明的课堂节奏,时而急风骤雨,时而舒缓悠扬,使得学生饶有兴致的品味语言,而不至于感到疲倦和乏味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抓住了文化层面上的细节开发,也就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

3、鼻子”。细节何处去寻?本文试着从文本解读出发,谈谈文化层面上细节开发的问题。一、直述胸臆,一吐为快处 细节在哪里?沿着文字的脉搏,她就在直述胸臆,一吐为快处。所谓“诗言志”,语言只是载体、媒介,读诗贵在与诗人交流思想感情。读文章也一样,我们要与作者交流,看到文字背后的人。文字是跳动的脉搏,一篇文章铺陈舒展,在激昂跌宕处往往是作者直述胸臆,一吐为快的情感旋涡地带。教学时,这些地方大有文章可做,在这些地方打造细节,可把学生、作者、教师的心糅合在一起。何其芳在完成一夜的工作前的一个夜晚,亲眼目睹了周总理在“西花厅”的“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的办公室里“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4、。总理的一丝不苟、全神贯注、精益求精、殚精竭虑、谦逊平和带给何其芳强烈的震撼,他不得不抒情,“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着不断地想着不断地想着” 何其芳口中念念有词,想什么呢?想总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于是在文章的最后,他不能自己,对自己说,对全世界说:“看吧,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是何其芳情感喷薄、直述胸臆、一吐为快的地方,每个文字后面都有一个灵魂在跳动。若抓住此细节,将会使教学精彩纷呈。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处细节在哪里?沿着文字的脉搏,她就在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处。汉语言是含蓄的艺术,从古代诗歌到近现

5、代文学,一脉相承,文字中包含着激情、含蓄、精炼、和美。选入教材的文本绝大多数都是文学作品,它少不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地方,教学时,锁定这些地方,生发开来,会使得教学内涵丰富。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初读此句,大多数人会把感悟的点聚焦在鲁迅“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上,但反复涵咏,用心贴近周晔,你的眼前会突然跳出两个“清清楚楚”,它们不停地在你的眼前晃动,作者在告诉你教学时一定要抓住这一细节。笔者在教学这两

6、个“清清楚楚”时,做了如下的细节处理:师:就还在救护车夫中,如果老师请你把目光投向周晔,肯定有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有吗?读吧。生:“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一女孩很有感情地朗读)师:说说体会。生:就是(鲁迅先生)对当时那种黑暗社会的愤恨,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示了。师:你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句话当中隐藏着愤恨,隐藏着不满,是吗?师:来,请大家也细细地读这两句话,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作者一口气,一下

7、子用了两次。生:清清楚楚。(有孩子忍不住脱口而出)师:别急。你读着读着,这两个词,它突然间会在你眼前晃动起来,你就抓住它,细细地品味一番,行吗?发出声音,自各儿读。(生自由读该句)师:哪个词在你眼前晃动,抓住了吗?生:清清楚楚。师:小周晔她清清楚楚是什么?生:伯父的那种表情和动作。师:是啊,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变了变了,变成了生:严肃的。 这一教学细节,在融情的想象中把两个“清清楚楚”剖析开来:年幼的小周晔“清清楚楚”地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而长大后的周晔“清清楚楚”实则是伯父的那颗爱心,因为“只有爱得深,才能痛得恨”,这也正印证了鲁迅本人的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三、文字

8、引路,直达心灵处细节在哪里?沿着文字的脉搏,她就在文字引路,直达心灵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条“波”就是文字脉搏振动时发出的颤动的频率,“沿波讨源”,直达源头,就会到达作者的心灵深处,作者的本心也就显露出来。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笔下的小音乐家扬科写得真是高明,用音乐的感觉、用音乐的节律来写。译者也忠实地保留了作者的这种格调和笔锋,你去读课文,你会发现它一首美妙的田园交响曲。你听:“妈妈,树林里在奏乐呢,噢咦!噢咦!”“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堆草料的时候,他听到风吹得木叉呜呜作响。”“傍晚,青蛙呜呜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

9、树干,甲虫嗡嗡地飞着。”这些都是天籁之音,作者在极力渲染一种气氛:一个音乐天才诞生了,随之又陨落了,一个真正的音乐家,天生对音乐的敏感,而又注定为音乐而献身,可惜呀!惋惜呀!痛惜呀!请注意声音的变化:一开始是清新自然的“噢咦”、“呜呜”、“笃笃”、“嗡嗡”声;随着剧情的发展,变成了短促的脚踏地板的声音、柱子颤动的声音;接踵而至的是凄惨的琴弦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经过一阵撕心裂肺之后,又归于清新自然的少女歌声、笛子声音、白桦树“哗哗”声这一声音的变化,恰巧是小音乐家扬科短暂一生的命运交响曲。亨利克显克微支是在叹息,叹息当时的波兰没有音乐土壤、没有音乐养料。扬科的死去,波兰

10、的一颗音乐之星陨落了,世界上少了一个贝多芬、少了一个莫扎特少了一曲蓝色多瑙河、少了一曲命运交响曲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回答了当时整个波兰上层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波兰这样一个文化品位很高的国度,为何没有大音乐家诞生呢?那是因为波兰人发现不了伟大的音乐家,波兰没有音乐土壤。这样的呼喊对当时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正因为这篇文章的呐喊,后来波兰诞生了伟大的音乐家肖邦,这真是“千年一叹”呀!教学时,沿着这些音乐声,抓住这些细节,你和学生就是高屋建瓴,就触摸到了文化,就找到了一列到达作者和文字心灵深处的直通车。四、提纲挈领,脉管滴血处细节在哪里?沿着文字的脉搏,她就在提纲挈领,脉管滴血处。音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

11、文字更有穿透力,笔者曾经在一次纪念南京大屠杀音乐会上听过木笛的笛声,那旷世的音乐旋律仿佛穿过人的肉体,刺穿人的脉搏,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由此想到文字,文字有如此强烈的穿透力吗?有,完全有,就如一首音乐有主旋律一样,一篇文字往往有提纲挈领,回环复沓,极力铺陈的句子,这些地方,在教学时如果处理好了细节,就能带给学生由内而外的震动,触击血脉,针针见血。 史铁生先生用血和泪写就的秋天的怀念中有这样一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是史铁生的母亲在临终前对双腿截瘫的儿子撂下的。初读这句话,可能觉得没什么,但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后你再来体味母亲说的这句话,你会发现它正是我们要找的

12、精神和心灵的入口,抓住此细节,教学大有文章可做。北京著名特级窦桂梅老师正是抓住了“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分三个层次把教学推向极致。 走进母亲怎样的好好儿活:教师先请同学看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课件:“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找到很多儿子不好好活的语句。接着教师话锋一转:请注意: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学生又找到很多描写母亲痛苦的语句,母亲这样做一切是“为了儿子着想”。然后请学生

13、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爱多么勇敢!母亲的爱多么细心!母亲的爱多么热烈!母亲的爱多么坚定!母亲的爱多么深沉!母亲的爱多么小心翼翼 感受作者怎样的好好儿活:原来的母爱儿子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的是什么?这“好好活”,究竟是怎么活?让学生讨论:透过看菊花,母亲给儿子的究竟是什么?窦桂梅老师在小结中深情地说道: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百米短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我想,如果说“好好活”是对母亲的回报,母亲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这一经典教学设计,是对教材的“深度开发”,我们看到的是教者、学者、作者的心灵幽会,我想如果史铁生先生自己能亲自听到这堂课,也会默默赞许的吧。这全因窦桂梅老师对教材文化细节的开发和把握,才使得语文课堂如此美丽。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