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系简牍文字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系简牍文字研究综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秦系简牍文字研究综述 录入者:章草 |时间:2010-02-04 10:14:59 | 作者:赵立伟 | 来源: | 浏览:0次 -一、秦系简牍的出土与著录1. 云梦睡虎地秦简 1975 年12 月, 湖北云梦睡虎地11 号墓出土竹简1, 155 枚, 包括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及甲、乙种日书, 多为法律文献。竹简书写于战国末年到秦代初年, 用秦隶写成。目前可资利用的最好版本当属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睡虎地秦墓竹简。 同时在4 号墓中发现秦隶书写的木牍2 件, 内容均为家信, 文字清晰可识者520 余字。木牍的图版和释文均收录于发掘报告专集云梦睡
2、虎地秦墓中。2. 青川木牍 1979 年2 月出土于四川青川县郝家坪50 号秦墓, 内容是田律, 据考木牍书写于秦武王二年即公元前309 年。图版及相关材料公布于文物1982 年第1 期。3. 天水放马滩秦简 1986 年4 月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1 号秦墓,共出土秦简460 枚。包括甲、乙种日书和墓主记, 竹简书写于战国末年, 字体为秦隶。 放马滩秦简出土后,文物1989 年第2 期曾附载墓主记和部分甲、乙种日书共58 枚竹简的照片;书法1990 年第4 期公布了部分图版, 为甲、乙种日书的片断。两次公布的材料仅为放马滩秦简的一小部分, 这批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竹简经过10 多年之久仍没有全部公
3、布, 实为简牍研究界的一大憾事。4. 江陵岳山秦牍 1986 年初, 江陵岳山岗地以北44 号墓出土木牍2 方, 均两面墨书, 内容为日书, 其年代大致与睡虎地秦简同时。相关材料见考古学报2000 年第4期:江陵岳山秦墓。5. 云梦龙岗秦简 1989 年10212 月, 湖北云梦县龙岗6 号秦墓出土, 计有竹简150 余枚及木牍1 方。竹简写于战国末年, 为法律文书。 1997 年版云梦龙岗秦简公布了全部材料,全书由墓葬情况、出土文物介绍、竹简及木牍释文、考释、图版、摹本、文字通检等部分组成, 对文字研究颇为有利。 2001 年版龙岗秦简对这批材料进行了重新整理, 因这次整理利用了红外线技术,
4、 所以摹本更加清晰, 而释文也更加准确。两次整理均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但二者在竹简的考释和缀合上有不少分歧, 有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6. 江陵杨家山秦简 1990 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杨家山135 号秦墓, 共5 枚, 内容为谴策。相关材料见文物1993 年第8期:江陵杨家山135 号秦墓发掘简报。7. 沙市周家台秦墓简牍 1993 年出土于沙市周家台30 号秦墓, 共竹简387 枚、木牍1 方。竹简书写于秦代末年, 包括历谱、日书、病方三个部分。中华书局2001 年8 月出版关沮秦汉墓简牍, 公布了全部释文和图版。8. 江陵王家台秦简 1993 年3 月
5、, 于湖北江陵县王家台15 号秦墓出土, 共计800 余枚, 内容为效律、日书及易占。目前这批材料还没有公布。9. 湖南里耶秦简 2002 年发现于湖南里耶, 这批竹简共计10 万余枚, 目前正在发掘整理过程中。 以上是近年出土并见诸于著录的几批秦代简牍, 其中睡虎地秦墓竹简、龙岗秦简和青川木牍是学界重点关注的对象。二、文字释读 秦文字上承甲骨金文, 下与楷书一脉相承, 所以秦简文字一般不难辨识, 但简文中亦有个别难以释读不见于后世隶楷的字, 这些难字是学者们考索的主要对象。 学术界对睡虎地秦简文字释读以1990 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1990 年版睡虎地秦墓竹简精
6、装本中。因精装本比较清晰的竹简照片为字形的分析和辨认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因此1990 年之后的睡虎地秦简疑难字考释取得了重大进展。曾宪通说及其他在核对原简后, 认为两字所从的“”旁是由上下止的人形逐渐演化讹变而来的, 并从文字理论的高度对这种变化找到了富有说服力的解释。陆锡兴“敖刀 悍暴”解考释了为吏之道(文史33 辑, 1995 年第3期) , 考释出“除害兴利”一章中的难句, 认为“敖刀悍暴”四字中一为通假字、一为古字、一为形讹字,“敖刀悍暴”当指列于刑禁之列的敖民、奸人、宄人、暴人四等人。刘钊释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氵贲”字, 重新解释了日书中的“氵贲”字, 认为“氵贲”当读为“坌”, 应
7、训为“蒙盖、覆盖”。黄文杰睡虎地秦墓竹简疑难字试释(江汉考古, 1992 年第3 期) 根据秦文字的形体特点对某些形体较为特殊的字重新加以辨析并做出了新的解释。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一书广泛参考有关论著, 在日书文字考定和注释方面做了大量的补充修订工作。 1997 年版云梦龙岗秦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龙岗秦简牍研究的深入, 特别是6 号墓所出木牍尤为学界所关注。目前除木牍中的个别难字尚没有释定外, 学界对某些关键词的解释和牍文的断句还存在很大的分歧。 青川木牍字数不多, 经过诸家讨论之后, 多数难字可以释定。如木牍有一左从“”右从“隹”字, 有的学者认为应释作“离”, 有的则认为应释作“虽”。
8、前一种说法于形不合, 而后一种说法则于义未安。何琳仪释为“禹离”, 并指出此为秦系文字“离”, 在牍文中读做“虽”, 此种提法后出, 于形于义都可讲通。但由于木牍图版极为模糊, 尚有少数字形难以辨认, 因此各家摹本亦不尽相同,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牍文的理解和释读。 因放马滩秦简尚未发表, 有关成果则相对较少,只有施谢捷简帛文字考释札记一文论及放马滩秦简文字。文章以书法所载刊的放马滩秦简甲、乙日书为主要参照, 考订了天水放马滩秦简甲种日书释文中的错误。三、文字编的撰集 以文字的释读为基础, 进而编成相应的字表, 以推动研究的不断深入, 是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秦简出土以后, 先有秦简文字
9、编问世,但此书在海外发行, 国内很少见到。国内印行的文字编主要有两种: 一为陈振裕、刘信芳睡虎地秦简文字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年出版。全书的编排以部首笔画为序, 书后附有笔画索引; 所用字形为简文的影印照片, 字形不清晰者则摹写其文, 字形下附有原简的简号和发掘报告的编号。此书所收字形除睡虎地秦简外, 尚附有少量龙岗简牍、青川木牍和睡虎地秦牍的资料。书后还附有通假字、异体字和讹误字表。该文字编体例得当, 使用影印照片避免了摹写失真, 为研究秦简文字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字形。另外, 每一字形下都附有辞例, 兼顾训释, 提供了认字的语境。如果是编能够标出字形出现次数的频率统计和异体字形统计,
10、则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更加有利; 另引文使用线装本的编号, 为研究带来许多不便。 一为张守中睡虎地秦简文字编, 文物出版社1994 年出版。全书共收1, 763 字, 重文2, 138 字; 收字按说文部首编排,说文中不见的字均给予注明, 书后附有笔画检字表。通篇文字为摹写字形, 未附照片; 每字注明篇名、编号和该字形的使用频率,对异体字和通假字均做出了训释。作者在摹写过程中对简文字形做了放大处理, 为字形的分析辨认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又因该书晚出, 得以1990 年精装本的图版、训释为依据, 并且采用了精装本的编号,这些都无疑提高了文字编的质量, 对秦简文字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文字编中所附
11、的某些说文所无之字实际上是见于说文的。另外有些问题, 由于照片不清, 则摹写中掺入了摹写者本人的主观色彩而造成失真。 另有袁仲一、刘珏秦文字类编,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年出版。是书为秦文字的总汇,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 上篇摹录字形, 下编摘抄例句, 并有引器时代表、参考文献和索引等等。此书对当时所见的秦系简牍文字资料做了尽可能的收录, 还收录了金文、陶文、玉石文等其他品类的文字资料, 为简牍文字的历时、共时比较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四、文字理论的研究 李学勤秦简古文字学考察首先论证了“隶书应滥觞于战国末年”, 进而指出秦简文字的几个特点。第一,“秦简文字一般不难辨识然而简文中还有个别难
12、于读释, 不见于后世隶楷的字”。第二,“秦简中有大量假借字, 与六国古文和汉初文字相同”。第三,“秦简中有不少简俗字”。这些精辟的论述为秦简文字的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拙文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俗字研究对俗字进行分类考释后, 指出睡简俗字的产生一方面应与特殊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关, 但汉字在当时所经历的重大变化隶变则是其根本原因。 简帛文献中多通假早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 因此秦简帛通假字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王美宜根据本字与借字之间的形体关系对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通假字进行分类整理, 并做了穷尽性统计, 对通假形成的原因做了初步的探讨。刘方试析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通假字对异体字、通假字重
13、新做了筛选和归类, 并初步分析了本字和借字之间的上古声韵关系。拙文则结合出土文献的用字实际, 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制定了确定通假的标准,并对睡简通假字反映的上古语音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秦简书写于战国末年到秦代, 其字体呈现出古文字起了变化而今文字尚未定形的特征, 为隶变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材料。因此秦简出土后隶变研究在其产生的时代和隶书的性质等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裘锡圭先生认为睡虎地秦墓竹简所代表的字体还是一种尚未成熟的隶书, 可以看做是由篆书俗体演变而成的一种新字体。吴白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认为睡虎地秦简是真正的秦隶,隶书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 至少是秦昭王时期。隶变的规律是不断
14、简化, 加快书写速度; 所用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线为直线、改断为连、改连为断、短笔改点、省简偏旁笔画、省简部分结构的篆文等11项。尹显德小篆以前的隶书墨迹认为青川木牍虽然比云梦秦简早80 年, 但是木牍文字与当时的金文、石刻文字有很大差别, 而与秦简十分相似, 所以认为它是最早的隶书墨迹, 从而提出隶书最早产生于战国中后期的论断。与尹文同期的钟鸣天、左程德从云梦秦简看秦隶认为云梦秦简虽然是早期的隶书, 但是从它的风格多样, 用笔熟练, 为多人所写而能字体统一的情况来看, 当时的隶书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毛惠明从天水秦简看秦统一以前的文字及书法艺术再次证明我国的隶书不是首创于秦代, 演绎于小篆, 而是至迟流通于战国时期, 在秦统一以前已经初步成熟。该文还认为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孕育着后来草书的胚胎, 最初的草书并不是楷书草化的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 隶书应产生于战国末期的论断逐渐为学界多数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