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上传人:d****y 文档编号:80667777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PPTX 页数:120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第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第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第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第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古代的称谓习惯、天文历法、风俗礼仪、教育科考制度等。 文学常识:文学作家,年代,作品,流派。 高考的文学常识考查范围很宽泛。我们的复习不可能涵盖所有知识。课件呈现的内容只能说是“古代文化常识举隅”。更重要的是,我们平时在做文言文语段时,要用心地逐个积累。,直击高考 真题链接,【2015年全国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2、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D 太子,指已确定继承皇位的帝王的儿子,其他儿子如果没有被确定继承皇位者则不能称之为太子 储君,储贰,储副,【2015年全国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 “嗣”的本义是(经

3、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者传业给嫡长子,而不是一般的长子,【2016年全国卷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C【解析】“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相关部门的官吏,不是单指“朝廷中的”,且不能指朝廷中的“决策中枢”。,【2016年全国卷2】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D移疾,移病,称疾,称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原因很多,不一定只是“受到权臣诋毁”。,【2017年全国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

5、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B 姻亲:由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比如姑父、姐夫、小舅子 血亲:有血统关系的亲戚。,【2017年全国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 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 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时赵

6、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B “然后再作考察”错。“考”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 又如:收系,【2018年全国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

7、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C 践祚,【2018年全国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D “师”字单用没有国都的意思,一般是指军队,古代官职称谓,1.武官: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如:中郎将、屯骑

8、校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陟使、知州、知府、县令等。 掾(yu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田单为临菑市掾。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尹:官的统称。京兆尹,令尹,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六部 隋代开始,中央政府尚书省下分吏(官吏任免)、户(人口户籍)、礼(学校科考、外交礼仪)、兵(统兵带将)、刑(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工(工程建设)六部。 部首长为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司长称郎中,副职为员外郎(杜甫:工部员外郎)。,【台湾高

9、考题】卫灵公问于史鱿曰:“政孰为务?”对曰:“大理为务,听狱不中,死者不可生也,断者不可属也,故曰:大理为务”下列“政府”单位中,最接近“大理”的选项是: A.法院; B.监狱; C.调查局; D.警察局,致仕:交还官职,退休。 致政:归还权柄,辞去官职。 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告老:官员年老辞职 移疾: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类似现在的组织部、人事部、纪委等部门。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2015全国1) 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接待外宾(藩属和外国之往来)

10、。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户部: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工程建设。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刑部:主管全国刑罚及审核刑名的机构。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官职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如:“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 除:拜官授职。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3)擢:提升官职。 如:“宠命优渥,过蒙拔

11、擢。” (陈情表)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战国策燕策) (4)陟:官吏升迁和进用。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5)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升官升迁、迁授、迁叙、累迁 降级迁削、迁谪、左迁 平级转调转迁、迁官、迁调, 离职后调复原职迁复。 (6)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如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7)黜:“黜”与“罢、免、夺、废”都是免去官职。 (8)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一般的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9)出:出京任地方官。 (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

12、京任官为荣) (10)徙:降职、流放等。 (11)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传),(12)知:执掌、担任。 如: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1996年)。 寻知骁骑卫事 (13)行: 执掌;兼摄(本职外代理代理其他官职) 如:迁左丞,行徐州事(2000年) (14)主:掌管。 如: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 (史记吕太后本纪) (15)权:临时代理官职 (16)领:兼任。 领行营节度使。 (17)判:古代以高位兼任低职,以京官出任州郡官,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授官 辟:招聘授官。 选:量才授官。 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 举:选拔。 简:选拔任命。 点

13、: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补:补任缺职。 改:改派官职。 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赠:对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 赏: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或爵位。,古 代 授 官 称 谓,小结: 表示授官、提升的: 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陟。 表示调动的: 迁、转、调、补、改 表示贬官、罢免的: 贬、谪、左迁、罢、免、黜、废、出 其他: 知、行、简 乞骸骨 致仕(指交还官职,即辞官),古代科举制度,【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

14、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试。 【生员】即秀才。通过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诸生:明代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 明代蒲松龄通过“童试”,但至少8次考乡试未中。72岁被补为岁贡生(举人副榜)。,【乡试】明清两代每三

15、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wi,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元。 【解元】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举人】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范进中举而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会元】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

16、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14岁的晏殊);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辙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