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甘肃省第一学期毛概考试重点和考试技巧.doc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0667589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甘肃省第一学期毛概考试重点和考试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甘肃省第一学期毛概考试重点和考试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甘肃省第一学期毛概考试重点和考试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甘肃省第一学期毛概考试重点和考试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甘肃省第一学期毛概考试重点和考试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甘肃省第一学期毛概考试重点和考试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甘肃省第一学期毛概考试重点和考试技巧.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 )A、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全国的革命形势在向前发展C、良好的群众基础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E、共产党领导的正确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应当处理好的政治关系有( )A 、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B 、党和非党关系C 、革命和反革命关系D 、中国和外国关系E、是非关系3、“三通”是指( A )A.通商、通航、通邮 B.通讯、通邮、通航 C.通话、通邮、通航 D.通商、通航、通讯4、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 A )A.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B.争取和平统一,不首先使用武力C.只要台湾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统一日期可以

2、拖延 D.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特别行政区与香港享受同等的待遇5、加强党的建设包括以下内容( BCDE )A.加强党的法制建设 B.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C.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D.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E.加强党的思想建设6、国家用来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有( ABCD )A.价格 B.税收 C.汇率 D.利率 E.法律7、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D )A.高度自治,繁荣稳定 B.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C.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D.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8、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政权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有( )A 、无产阶级B、贫农C 、小资产阶级D、中等资产阶级E、开明绅士

3、9、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 A )A.共同富裕 B. 走社会主义道路 C.共产党领导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0、一国两制的内涵是( C )A.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种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C.坚持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部分地区是资本主义制度 D.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大陆和特别行政区之间的矛盾11、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和阻碍发展的主要根源是( C )A.民族矛盾 B.贸易保护主义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宗教纷争12、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长期斗争中,必须始终以( B )为基础。A.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 B.和

4、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自由平等的原则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统一战线D、武装斗争E、党的建设14、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 )A、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全国的革命形势在向前发展C、良好的群众基础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E、共产党领导的正确15、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在党的( B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16、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 A、革命对象不同 B、革命领导阶级不同C、革命手段不同 D、革命力量不同 17、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红色

5、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 )A、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全国的革命形势在向前发展C、良好的群众基础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E、共产党领导的正确18、在新民主义革命运动中处于中间地位的阶级和阶层有( )A 、无产阶级B 、农民阶级C 、城市小资产阶级D 、民族资产阶级E 、地主阶级19、毛泽东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概念的著作是( ) 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D、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20、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在党的( B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21、坚持“

6、二为”方向( ABDE )A.指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B.因为社会主义文化应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C.指为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服务的方向 D.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表现E.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区别所在22、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二者的关系是( A )A.国体决定政体,政体表现和适应国体 B. 国体等同于政体C.政体决定国体,国体表现和适应政体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3、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二者的关系是( A )A.国体决定政体,政体表现和适应国体 B. 国体等同于政体C.政体决定国体,国体表现和适应政体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4、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国实行的高级形式

7、的国家资本主义是( ) A、委托加工 B、计划订货 C、统购包销 D、公私合营 25、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国实行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 ) A、委托加工 B、计划订货 C、统购包销 D、公私合营 26、国家用来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有( ABCD )A.价格 B.税收 C.汇率 D.利率 E.法律27、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 A )A.共同富裕 B. 走社会主义道路 C.共产党领导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8、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 A )A、群众路线 B、思想路线 C、工人路线 D、农民路线29、“三通”是指( A )A.通商、通

8、航、通邮 B.通讯、通邮、通航 C.通话、通邮、通航 D.通商、通航、通讯30、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 A )A、群众路线 B、思想路线 C、工人路线 D、农民路线31、按劳分配的含义包括( ABCE )A.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 B.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C.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D.劳动者应该获得他所创造的一切劳动成果E.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32、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是( ) A、王稼祥 B、刘少奇 C、朱德 D、毛泽东 33、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9、(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34、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和阻碍发展的主要根源是( C )A.民族矛盾 B.贸易保护主义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宗教纷争35、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 )A、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全国的革命形势在向前发展C、良好的群众基础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E、共产党领导的正确36、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 A )A.共同富裕 B. 走社会主义道路 C.共产党领导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7、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长期斗争中,必须始终以( B )为基础。A

10、.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自由平等的原则38、毛泽东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概念的著作是( ) 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D、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39、一国两制的内涵是( C )A.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种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C.坚持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部分地区是资本主义制度 D.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大陆和特别行政区之间的矛盾40、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 B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41、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

11、场是( A )A.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B.争取和平统一,不首先使用武力C.只要台湾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统一日期可以拖延 D.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特别行政区与香港享受同等的待遇4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统一战线D、武装斗争E、党的建设43、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为( A )A.为人民服务 B.诚实守信 C.爱国主义 D团结互助44、党的建设处于首要地位的是(A )A思想建设 B组织建设 C作风建设 D制度建设4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 A、 联邦制 B、民族自决 C、民族自治 D、民族区域自治46、一国两制的内涵是( C )A.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种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C.坚持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部分地区是资本主义制度 D.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大陆和特别行政区之间的矛盾47、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和阻碍发展的主要根源是( C )A.民族矛盾 B.贸易保护主义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宗教纷争48、国家用来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有( ABCD )A.价格 B.税收 C.汇率 D.利率 E.法律49、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 A、革命对象不同 B、革命领导阶级不同C、革命手段不同 D、革命力量不同 5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