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第一册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34179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第一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二地理第一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二地理第一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二地理第一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二地理第一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第一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第一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文地理第一册一、 人口再生产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分类(一)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二) 传统型:高出生率,较高的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三) 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巴基斯坦)(四)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德国,芬兰匈牙,韩国,中国)3.世界人口再生产属于“过渡型”二、 人口数量的变化1.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机械增长(人口迁移)2.生育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育龄妇女(1549)、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3.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原因)(1)人口数量增多,给资源环境

2、带来巨大的压力(2) 人口数量增多,使得排污量增多(3)人口数量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出现大量的生产废弃物,对环境造成影响三、环境人口容量1. 环境人口容量: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2.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3. 环境人口合理容量: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能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4.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人口承载量),8-9亿(合理容量)四、人口素质与环境1.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湿度,降水)、次生环境因素(噪声和微波辐射、食品

3、、垃圾和污水)2.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A.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B.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直接的关系C.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D.直接影响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五、人口迁移与环境1.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2.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加收入),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开发资源,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造成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六、中国人口迁移1.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2. 八十年代中期的人口净迁

4、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3.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主要目的:务工和经商:根本原因: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巨大收入差距。七、城市的作用与形态1.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2. 城市的地域形态:集中式(特点:便于集中设置较完整的生活服务设施,设施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约投资)、组团式(特点:用地比较分散,各片区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建设投资高)、条带式或放射状(特点:城市交通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运距很长:使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八、城市地域功能分区1.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住宅区(最基本职能)、商业区、工

5、业区2. 中心商务区(CBD)的特征:经济繁忙、昼夜人口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存在明显分区3.工业区特点: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交通干线分布九、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1.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同心圆状(成都)、扇状或方块状(沈阳)2.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社会因素、行政因素十、城市的合理规划1. 城市的基本形态:集中紧凑与分散疏松2.功能区的合理布置:要有便利的交通;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可能污染空气和水体的工业应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

6、护带;留有发展余地。十一、文化景观的构成1. 文化的定义: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 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活用具)和精神文化(文艺)3. 文化景观的构成: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十二、文化景观的主要特征、文化景观与环境1.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2. 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有一定的局限)性)3. 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当地物质文化环境(公交汽车站牌)和精神文化环境(双语地名)十三、文化源地与文化区;文化的空间扩散1. 文化源地:文化事物

7、文化区的空间特点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文化现象(常点状)和文化系统(常面状)的最初产生地2. 文化区的空间特点: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3.文化扩散: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它与文化传承一起构成文化传播4. 文化扩散类型:扩展扩散(空间移动距离短);迁移扩散(空间移动距离长)十四、旅游活动1. 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和旅游业(媒介)2.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主体的大众化、空间的扩大化、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目的的娱乐性3. 旅游活动的作用: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交流十五、旅游资源

8、1. 旅游资源的分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2. 旅游资源的特性: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3. 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十六、旅游景观的欣赏1. 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以情观景,全面了解2. 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主配、层次、框景、借景3.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4.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十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1. 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

9、主要原因: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2.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3.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交通和信息)、跨国公司的建立4. 主要区域经济集团:西欧、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5. 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6. 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重视三农、计划生育、独立自主的外交 人文地理第二册一、 中国的区域差异(一) 三级阶梯1. 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2. 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二) 三

10、大自然区的划分1. 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地貌和气候2. 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土壤和植被3. 三大自然区概况A.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B. 气温: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我国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由于地貌的影响,等温线在青藏高原出现了转向)C. 降水: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年降水量的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4. 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A. 东部季风区:(1) 地形地势:海拔较低,有众多广阔平原(2) 气候: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

11、雨季主要集中在59月,年降水量均大于400mm)(3) 植被土壤: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土壤多为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4) 水文:河流为外流河,地表水的补给以雨水为主要来源(5) 人类活动: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区B.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1) 地形地势:总体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2) 气候:气候干燥(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受夏季风影响较小;海洋湿润气流被山岭阻隔,难以深入)(3) 植被土壤: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土壤主要是在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4) 水文:内流区,河流短小,平地径流主要来源于暴雨形成的暂时性水流;山地径流主要由雨

12、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湖泊较多,多为咸水湖)(5) 人类活动: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那么广泛,深刻。C. 青藏高寒区(1) 地形地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2) 气候:由于海拔很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强大,由区外输入的水汽不多(3) 植被土壤: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高山草甸灌丛(除高原南部边缘谷地外,森林很少)(4) 水文: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则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5) 人类活动: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三)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1.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热量条件的变化)(1) 东部季风区的划分:

13、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华南热带湿润地区A.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划分界限:南以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3200等值线为界地貌:具有平原广布而三面环山的马蹄形结构植被土壤:以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以及草甸草原为主;分布有肥沃的土壤(黑土)农业:春小麦(一年一熟);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B.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划分界限:秦岭淮河(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4500等值线为界;最冷月0等温线)地貌:大平原与高原为主,从西向东地势降低气候: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植被土壤:落叶阔叶林,黄土广泛分布农业:可种冬小麦,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一旱作为主(水分不足)C.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划分界限: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7500等值线为界地貌:地貌结构复杂,以山地、丘陵与盆地为主气候: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土壤:常绿阔叶林;土壤肥力低(红壤)农业:全年都可以生长作物,且水分有余,以水田作物为主,一年两熟到三熟D.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地貌:多地山丘陵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土壤:植被常年青绿;淋溶强烈的土壤 农业:全年都是生长季,作物一年三熟;种植热带经济作物:橡胶、可可、咖啡、椰子、油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