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求知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33861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导学生主动求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引导学生主动求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引导学生主动求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导学生主动求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引导学生主动求知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万淑芳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和探究问题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是上好社会课的前提。1创设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环境。如教学一粒米的来历一课,教师创设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环境,让小小一粒米再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境,使学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激发学生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情感,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如教学地球上的不同生活环境一课,教师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人们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后,设下一个悬念:为什么人们在地球上生活的环境会有不同?让学生在

2、问题情境中进行能动的探索与发现。学生通过读书和观察小地球仪,发现问题,得出结论。3创设形象意境,让多种感官参与。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时参与的感官越多,越能充分发挥大脑左右半球的协同功能,思维活动效率高,学习效果好。由于社会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在时间、空间上存在局限,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知,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如运用实物、模型、挂图、录像等手段创设形象意境,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去感知事物,探求真知,自主获得感性经验。二、培养贯彻社会和关心社会的态度社会课是帮助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事物,把小学生从“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的学科,要培养学生

3、具有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从小学会正确观察社会和关心社会的态度。1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丰富感性知识为基础,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进行教学。如教学生看中国交通图时,先从认识铁路、公路、航空、航海的符号开始;讲我国的基本国情时从人口、资源、环境讲起,从他们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入手,使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面向世界,从而激发学生观察社会和关心社会的热情。2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教师应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在开启和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不断创设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同样的参与和表现机会。对那些有潜力的学生,教师

4、要适当增加难度和份量,使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更好的激发和满足;对那些在众人面前怯于表现自己,缺乏自信的同学,教师要激发他们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允许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潜能和兴趣进行学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协同合作的学习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见解。3注意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社会课教学内容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学时,教师要把社会常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教学寄信和打电话一课,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写信封、打电话,还要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学生不能私拆别人信件,打电话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中

5、。三、构建以学生体验和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社会课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要让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只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把课堂知识教学引向学生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信息,体验情感,锻炼意志,学会做人,学会生活。1注意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体验和精神体验。如教学买东西的学问一课,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购物中,增强可信度。教学参加储蓄一课,教会学生能根据人民币特征识别真伪,让学生体验储蓄过程,并观察信用卡怎样在ATM自动柜员机上提款。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2注意加强与班队活动的联系。社会课教学要加强与其他学科或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的联系,让学生在教室以外的空间了解自己,树立自信心,学会分析和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结合少先队活动举行一次“争做环保小卫士”中队主题会。教师引导发动学生搜集图片、信息、数据及风土民情,让学生通过查寻资料、访问、调查其所在街道或乡镇人口增长、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提出我们该为社会做些什么的问题,使学生增强环抱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2001年12月2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