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句式及固定结构f2013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26983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句式及固定结构f201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特殊句式及固定结构f201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特殊句式及固定结构f201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特殊句式及固定结构f201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特殊句式及固定结构f201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殊句式及固定结构f20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句式及固定结构f201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句式例解 五、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渺渺兮予怀。赤壁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六、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覆之以掌促织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使归就求救于孙

2、将军赤壁之战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生乎吾前师说 (3)格式:形于宾 长于臣鸿门宴 明于治乱,闲于辞令屈原列传 (4)省略了介词的状语后置。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翱翔蓬蒿之间逍遥游 七、定语后置 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此四者,天

3、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4)中心词+数量词 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常见固定结构 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 示例: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1.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示例1: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示例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示例3: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示例4: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4、。(六国论) 2.相当于 “认为(觉得)是” 二、“所以” 1.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示例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 示例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示例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2.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示例1: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示例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示例3: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 示例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三、“如何”、“奈何”

5、、“若何” 1.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 示例1: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示例2: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2.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 示例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6、 示例2: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 3.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 示例1: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 示例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四、“何以为” 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做(干)什么呢”或译为“为什么呢”。 示例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有时省去了“以”字,形成“何为”式,意义基本没有变化,“何为”可译作“为什么”或译为“做(干)什么”。 示例1:如今人方

7、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 示例2: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 示例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五、“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 示例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 示例1: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示例2: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示例3: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有时,在“何之有”的

8、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译。 示例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六、“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 示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示例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

9、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七、“无乃乎”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对译。 示例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稽) 示例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示例3: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八、“得无乎”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莫非(该不会)吧 ”或“能没有吗”。 示例1: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示例2: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 示例3: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另外, “得无”中的“

10、无” 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示例: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 九、“与孰”“孰与” 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示例1: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示例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 示例3: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示例4: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示例1

1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示例2: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十一、“与其宁”和“宁无(不)”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 “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 示例1: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 示例2: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 示例3: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 示例4: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 示例5: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 十二、“有以”、“无以” 可用现代汉语的“有用来”、“没有

12、用来”对译。 示例1: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 示例2: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 示例3: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本纪) 十三、“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 文言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常出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的格式。就表达方式来说,它们是总结性的判断。这种格式的使用,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诗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 示例: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13、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其之谓也”的形式,是在“之谓也”形式中动词“谓”的前置宾语之前加一个“其”字,这个“其”字是语气副词,意思是“大概”。对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示例: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其之谓矣”、“其之谓乎”与“之谓也”、“其之谓也”的作用和意义基本一样,只是语气词“也”改换成“矣”、“乎”,表示了他们之间在语气轻重和口吻上的差异。 常用固定词语 1虽然: “虽然这样”或“即使这样”。 2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3然而: “(虽然)这样,可是(却)”。 例: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14、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41)于是: “于此”,“在这件事上”、“在这时”、“从此”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2)于是:连词(一个词),表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同。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51)可以:可以凭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可以:能够、应该。与现代汉语同。 学不可以已。 6是故(是以、以是、以故四个固定结构意义相同): “因此”。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7若夫: “至于”、“像那”、“要说那”,用在一段话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8且夫: “再说”,放在句首,表示下文是进一步的议论。

15、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9无所: “没有的(人或物)”有所:“有的(人或物)”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10所谓 :“所说的”。 11相与:“一起”、“彼此”“相互”。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2而已: “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3庶几:“大概”、“差不多”、“希望”。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14有间(少间、无何、既而、未几、顷之): “不久”、“过了一会儿”。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15向使: “假使”。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6何其:“多么(怎么那么)啊”。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7.一何(何其):“多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