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15881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谈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谈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谈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谈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白河县西营镇中心小学 曾海燕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可以发现很多数学规律。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文从动手操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动手操作和拓宽动手操作的途径这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数学课堂 动手操作 学习兴趣 思维能力的发展 严谨的科学态度 有效调控 课后拓展在小学数学课中,有很多的数学规律,数学概念,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总结,在实践中得出结论。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儿童的思维

2、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就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多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会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存在

3、不善于动手的一面,怎样才能改变这一局面,使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教学实践,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1. 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能引导一个 人走向成功。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了,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识活动。兴趣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兴趣可激发学生的求知

4、欲,是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 例如,教学“比多少”时,我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小红花和小三角形拿出来,在桌子上动手摆一摆。学生一听说是让他们动手摆了,加上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爱动。当时就高兴极了。一个三角形对应一朵小红花,看是红花多出了,还是三角形多出了,谁多出了,就是谁比谁多。结果这节课效果非常好,学生很轻松的把知识掌握了。 2.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数学公式,定理等。如果我们都让学生去自己动手,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得出结论,学生就会在真正意义上掌握这些知识,大脑里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5、。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他的大脑会积极的参与思考,学生的思维过程会在动手操作中显示出来。例如:在教学长方学生体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个长方体,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思考怎么做,要做几个面,每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没有大小一样的面。这样一来等他把长方体做好了,对于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也就掌握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 3.动手操作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长期的动手操作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生自己也有求美心和表现欲,也会要求自己认真地完成每项操作。这样经过长期地操作和训练,就逐步养成了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在小学课堂中如何培养

6、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量使操作内容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不要让学生完成指令性的操作。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时,要让学生具体知道1米100米到底有多长。我对学生说:看我们的操场多漂亮呀,你们想知道我们操场的跑道一圈有多长吗?学生当然是说:愿意。于是我领着学生来到操场上,用尺子自己测量跑道一圈的长度。先量出100米,让学生自己看看100米的长度。然后测出跑道的长度。原来操场一圈就是3个100米。于是学生对于100米也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心中有了具体的印象。 2. 教师要有效调控操作过程,组织好课堂秩序,做到“收”,“

7、放”恰当。保证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深入活动中有效地调控操作过程,要保证完成课堂教学。(1) 课前让学生做好准备。 课堂上要用的东西,课前一定让学生做好准备。例如:在一年级教学数的组成78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时,第一天让学生准备好小棒,每10根捆一捆,课堂上先拿出7捆放在桌子上,再拿出8根。学生一看就知道是有7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 (2).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秩序,以保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现在的孩子都特别爱动,尤其是低年级。一动手操作了就会叽叽喳喳的吵,动的停不下来。教师在课前要讲要求

8、,在操作时还得提醒。比如让学生摆小棒,一个数摆好了就得把手放下,听讲,不能把小棒拿在手里玩。这时就得“收”。 (3).课堂操作要有目的性。让求学生带着问题。疑问去动手。不要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去玩。有的学生甚至做一些与课堂活动无关的操作。3.重视动手操作过程中语言表述。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操作的结果,要正确表达出来。比如:在教学比多少时,让学生在第一行摆了3个五角星,在第二行摆了4个三角形,一个对应一个,这时候学生发现三角形比五角星多,就要让学生说出来,谁比谁少,少多少。谁比谁多,多多少。学生就会说:三角形比五角星多,多2,五角星比三角形少,少2。 三、发掘生活中的数学,拓宽动手操作的

9、途径。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发掘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拓宽动手操作的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解决能力。 比如:学习面积之后,让学生回家算算自己房间的具体面积,如果铺满地砖,要多少块。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在理论上认识它的重要性,在行动上确实落到实处,以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教育心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