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师素养和课堂效率的关系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15371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教师素养和课堂效率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议教师素养和课堂效率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议教师素养和课堂效率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议教师素养和课堂效率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议教师素养和课堂效率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议教师素养和课堂效率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教师素养和课堂效率的关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教师素养和课堂效率的关系 廖先春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如果从夸美纽斯(1597-1670年)数起,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而且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各科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一、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作为一个新时期的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必须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人格魅力素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心理素养,以及团结合作与获取信息等诸多方面的素养。1、职业道德素养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始

2、终坚持对学生情感、意志、性格、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关注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这就决定了教师自身必须是一个知识、能力与道德全面发展并不断完善的人,尤其是在道德方面,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2、文化素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学生从各种媒体上获得的信息也就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放下架子,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从而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结合工作实际,在教中学,在学中用,最终达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3、专业素养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自己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就可以了,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育

3、教学方法。 (1)、 教育方法。教师培养的对象是学生,一个好老师,在教书之前,必先育人,要育人,就得了解他们的思想、兴趣、爱好等,然后制定出一套适合他们学习的教学方案。必须放下教育者的架子,尊重学生,把他们当朋友看待,多与之交流。学生们也就会自觉地与你亲近,敢于向你说真心话,有时甚至还会向你提出意见或建议等。一旦这种彼此信任、相互尊重、无所不谈的融洽氛围形成后,师生才能在新课程中一起快乐成长。(2)、教学方法。有位教育家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说的是教师应在课内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然后让他们再到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到达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学生在课堂

4、上所学到东西与世界上的知识相比,简直是微乎其微,在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中,教师将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传受给学生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在此情况下,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研究教法和学法,并吸取别人先进的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教育教学工作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人格魅力素养。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兴趣、爱好的雅俗、人品的优劣等,都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让你的人格魅力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其人格朝着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他们高尚人格的养成。5、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心理素养。 时代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

5、移。教师必须具备适应这一变化的心理素养。现在的学生由于受社会、各种媒体等的影响,从而使得一些学生的思想表现得相当复杂和矛盾,一般表现在肤浅地认为读书没什意思,没什么作用,多读和少读都没有什么区别等等。在此情况下,教师更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看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以便寻求解决这些新时期所出现的新问题的办法。 6、团结合作的素养。没有竞争,就不可能有优胜劣汰,也就不可能带来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但在竞争中,也还得有合作。在教育行业中也必须有同学科或跨学科之间的合作,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效。在新课改背景下,唯有大家共同交流,相互学习,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并在教学

6、实践中进一步的验证,方能筛选出较好的方法,继而推广开去。 7、多方面获取信息的素养。而今是信息时代,这为我们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便利,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获取有关的信息为我所用,比如了解和掌握国内、国外的教育动态,多学习别人先进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等。如果你一旦研究和探索出什么好的教育教学路径,也应当拿出来与人交流,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二、把握新课程处理好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1、树立新的教材观 新课程给出了教材最普遍的、广义的定义:教材是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其中,教科书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教材不

7、应是单纯知识点的代名词,它包含了三个本质要素:作为学生的知识体系所计划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同知识紧密相关,有助于各种能力与熟练技巧的系统掌握。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的密切结合,奠定世界之基础的,表现为信念的、政治的、世界观的、道德的认识、观念及规范。新的教材观突出了方法论知识和伦理性知识,它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和统一。我们应该明确:教材,教与学的材料而已,而教科书是重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课程 资源,师生双方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现代教师应实现由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教的转变。2、教材处理的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了我们教师进行教材处理的原则:教材改革应有利

8、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在吃透教材与摸清学情的情况下对教学材料进行重组整合、创造再生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教材内容的心理化。将教材内容引导到学生心理层面上,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会建立联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和世界的桥梁。2.教材内容的问题化。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设置情景、问题链接、探究平台,引导学生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等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3.教材内容的操作化。听来的记不

9、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过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性作业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4.教材内容的结构化。乌申斯基指出: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布鲁纳也指出: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关联的。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前联后串,把握知识的结构,如章节知识小结可由学生自己整理,通过作业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5.教材内容的最优化。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炼内容的精髓,建构必要的知识背景,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使学生能以最少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掌握课程内容。纲要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

10、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教师要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需要,对广泛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做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家长甚至社区积极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上来,积极实施适合学校自身教学需要的校本课程开发。 3、教材处理的要求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我们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材处理,同时也给我们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要求教师站得更高,看的更远、更宽,树立新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理念(包括

11、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师生观)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审视学生、审视教学设计,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和即时的教学实效。 (2)、优化教学内容要紧扣目标,科学准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在教材处理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浓缩、调整、选择等艺术处理,以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化,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教师在处理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促成知识迁移,作为教学突破口,这对提高课堂效益有着重要意义。(3)、摸清学情,以学定教,把教材处理加工成学材。教师在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材

12、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来设计教师的教学思路。既要考虑到教师教学行为,又顾及到学生学习行为。(4)、挖掘教材内涵,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效果。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渗透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课程功能,体现素质教育理念。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学生特点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1、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倡导学生观包括: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求教师认识规律、遵循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

13、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

14、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

15、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做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做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视学生为责权主体的观念,是建立民主、道德、合法的教育关系的基本前提。强化这一观念,是时代的要求。 2、小学生学习态度形成和转化的基本特点 (1)、由被动到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学习,有些学习差的小学生是靠家长逼着去上学,相当被动。然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尤其小学生活丰富多彩,学习内容生动有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由模仿到内化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集性和模仿性,他们天天生活在伙伴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