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问答题精解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一)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02424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问答题精解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问答题精解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问答题精解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问答题精解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问答题精解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问答题精解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问答题精解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一)(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问答题精解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一) 1鸦片战争前中国同英国相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存在着哪些差距?到19世纪60年代,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变化中进步的主流是什么? 【答案】A中英相比:政治上:英国在17世纪就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清朝统治衰落,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经济上: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发展了巨大的生产力,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中国仍处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政府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军事上:英国船坚炮利,掌握着海上霸权,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而中国清王朝军队装备陈旧,操练不勤,纪律败坏。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虚骄自大。B外来

2、因素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社会性质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走向解体,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同时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的封建闭关状态,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面对现实,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也使封建统治阶级产生分化,一部分官僚掀起了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C进步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 2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说:“秀全以匹夫倡革命,

3、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试联系“中国危亡”的原因和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分析评论赵尔巽这一论断。 【答案】赵尔巽把“中国危亡”的原因归结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错误的。中国危亡的原因:18世纪上半期,中国封建社会已日趋衰落,而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闭关锁国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这是近代中国危亡的历史根源。清政府的腐朽和对外妥协是中国危亡的内因;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是中国危亡的外因;英国早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就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危亡的开始。太平天国的作用: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动摇了清朝的腐朽统治,打击了

4、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反映了时代的特点。赵尔巽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攻击太平天国运动,是剥削阶级的偏见。 3太平天国在占领武汉后,在决定下一步进军方向时,领导集团中间曾经发生争论。有人主张全军北上,直捣北京或取河南为业;有人主张全军东上,专意金陵,据为根本。据说北上是洪秀全的主张,东下是杨秀清的主张,最后则是杨秀清的主张取得胜利。太平军长驱东下,只用了28天的时间,就进军600公里,攻下金陵,建为首都。你认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决策是否正确?试就所学知识发表你的看法。 【答案】第一种答案:定都天京是正确的:(1)南京为六朝古都,龙盘虎踞,

5、易守难攻,是建都的理想之地。(2)南方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便于筹粮筹款,并使清廷在经济上受到打击。(3)借助于有利地形(长江顺流而下)和水师优势,可以长驱东下,迅速占领江南,立稳脚跟,建立巩固根据地。(4)南北对峙,比流动作战大大增强了号召力。(5)北方是清廷的政治中心,军事力量太强,很难迅速取胜,陷于流动作战。北伐失败就是一例。第二种答案:定都天京是战略失误:(1)没有借助于有利的形势全军北上,而是定都天京,给清廷以喘息机会,使其卷土重来。(2)北上便于充分发动群众,壮大自身力量,在全国形成更大的革命号召力。(3)北方是清朝统治的中心,占领北京,推翻清朝,才是太平天国革命的终极目的。(4)北

6、京是元、明、清三朝的首都,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占领北京便于控制全国。(5)在军事上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前,就匆忙建都,同时进行北伐和西征,分散了兵力,导致北伐失败。(6)较早定都,容易在自己队伍中滋生保守、享乐思想,必然影响到后来的军事战略,使自己的行动被“固守天京”这个压倒一切的任务所左右(注意:本题重在引导让学生发表观点,意在创新,不在追求标准答案)。 419世纪6090年代,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试比较这一运动的相同点。说明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答案】(1)19世纪6090年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继而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2)相同点: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

7、情况下向西方学习。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3)结果不同:到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结果不同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5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在前进道路上的两个交替的历史阶段。革命与改良历史地位的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

8、既否定又发展的历史辩证关系。结合时代背景变迁指出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是如何交替出现的;概述改良派与革命派政治主张的异同;从两派政治实践的结果说明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否定又发展的历史辩证关系。 【答案】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的维新变法成为社会进步思潮的主流,并推进为救亡图存的政治改良运动,百日维新使变法达到高潮。戊戌变法失败,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工具;促使大批爱国人士走上革命道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代改良,成为历史进步的主流;清末预备立宪骗局破产,革命形势成熟,辛亥革命爆发。相同点:挽救民族危亡,摆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发展资本主

9、义,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不同点:改良派要求通过变法;参与政权,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戊戌变法失败,是民族资产阶级试图在保存清朝统治的前提下,通过改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失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改良道路的否定。辛亥革命树起民主共和的旗帜,对封建势力和侵略势力的打击大于戊戌变法,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6马克思说:西方殖民者在亚洲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引自马克思恩

10、格斯选集第2卷,第70页)结合中国近代历史说明马克思所说的“双重使命”。马克思的这段话是否意味着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要重复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为什么? 【答案】(1)破坏性的使命:殖民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传统的手工业破产,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得到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动摇。在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动摇和倾覆。在思想意识方面,自大、闭塞的传统观念被打破。(2)建设性的使命:在经济方面,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中国。使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在政治和思想方面,西方的民主思想和近代社会政治理论的传播,在中国

11、先后兴起了争取君主立宪的改良运动和争取共和制度的革命运动。(3)不是。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共和国的方案以及“实业救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7辛亥老人吴玉章在护法运动失败后,觉悟到“从前的一套革命老办法非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但是我们要依靠什么力量呢?究竟怎样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呢?这是藏在我们心中的迫切问题。”这个认识代表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在探索救国道路上面临的问题。请说明其中的“革命老办法”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弱点?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家又是怎样探索到新的救国途径的。 【答案】在理论上,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有

12、着反帝反封建不鲜明的弱点,这一理论不可能引导革命取得成功;在实践上,孙中山坚持了武装斗争,先后依靠的对象是会党、新军和军阀,没有深入发动工农基本群众,依靠力量不当的这一弱点使革命陷入困境。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得到苏联和中共的帮助开始着手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实现,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共合作局面形成后,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先后创立,工农运动向前发展,一场国民大革命运动开展起来(若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说明“弱点”也可酌情给分。) 8简要评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联系辛亥革命前后的重要史实,分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

13、进行的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历史功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此以后,谁要复辟君主制度,必然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破除了一些封建的旧习俗,如男子剪辫子、女子天足、废除跪拜等。提倡民主讲究科学,也逐渐形成风气。这些都促使中国思想解放与生活近代化的发展。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政策和法令,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当时欧洲还保留着许多君主,亚洲还是君主一统天下,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影响深远。 失败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14、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并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胜利后又吸收旧官僚和立宪党人。袁世凯

15、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虽然力图以中华革命党重建组织,挽救失败,但未成功。 9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的统治政策主要有哪些调整?在内容上这些调整呈现什么发展趋势?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先后自上而下进行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从器物的变革,到制度的调整,再到形式上政体的改革,层次渐深。坚持“中体西用”,不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是这些调整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些调整是清政府在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整体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10.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其反动独裁统治是怎样一

16、步步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的?又是怎样迅速垮台的?段祺瑞统治时期和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政治局势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不久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废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基。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激起广大人民和革命党人反对。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发表讨袁宣言,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袁称帝。1915年蔡锷等人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取消帝制。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袁段统治时期政治局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