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未必和寡——基于音乐美的若干思考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98087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曲高未必和寡——基于音乐美的若干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曲高未必和寡——基于音乐美的若干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曲高未必和寡——基于音乐美的若干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曲高未必和寡——基于音乐美的若干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曲高未必和寡——基于音乐美的若干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曲高未必和寡——基于音乐美的若干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曲高未必和寡基于音乐美的若干思考以葫芦丝独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为例姓名:王盼 学号:B080901066内容摘要本文以葫芦丝独奏曲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为例,以汉斯立克的自律论美学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就是生活”为中心议点,从音乐美的角度出发,围绕音乐的审美感受及其社会功能,来论证“曲高未必和寡”这一观点。关键词曲高未必和寡月光下的凤尾竹 音乐美社会功能既然是从音乐美的角度来探讨,那么,什么是音乐美呢?于润洋教授在他的音乐美学史学论稿中这样解释:“诚然音乐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对于欣赏者主体来说,是否能成为现实的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欣赏者主体的主观因素。”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音乐的美不

2、仅仅在于它的形式,还与受众的审美倾向、偏好、习惯等有关。因此,笔者认为,曲高未必和寡,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就以月光下的凤尾竹(一下简称月)为例,做进一步的浅析。最初听到月这首独奏曲,是从家人、朋友甚或陌生人等的手机铃声中。当时并不知其名,也不懂它在讲诉什么,只觉非常美妙、动听。上了音乐赏析课,老师放了这首熟悉的曲子,才恍然悟之。此时再品味,与之前所感有同有异:相同的是仍然非常喜欢,并且更进一层;区别在于欣赏的角度 音乐美学史学论稿,38变了,确切的说是因着心境、生活阅历等方面的改变而不同了。我从曲子中听到了暖暖的爱,浓浓的情。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一群少男少女们在月光下、篝火中轻歌曼舞

3、,小伙儿吹起葫芦丝,向自己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意;姑娘则娇羞的躲在人群里,姐妹们和她窃窃私语,并不时地指向那小伙儿,惹得姑娘脸红的像苹果。最后,在大家的簇拥下,两人走在一起,小伙儿带着姑娘跳起轻盈、跳跃的舞蹈。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这只是我自己的感受,或者说是幻想。我想,我的亲戚、朋友们在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一般不会去考虑它的背景、内容、作曲家的风格等等。只是凭个人主观的臆想、思维来欣赏、品论或单是觉得好听就将其设为铃声。因此,音乐美不美,不是汉斯立克所认为的在于音乐自身的客观表现形式,它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月这首曲子,不同的人对它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是有很大差异的,甚至完全相反。那么,对于

4、一个音乐作品,人们对它的审美感受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界将这一对音乐欣赏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音乐音响的感知与情绪感受阶段。这是最初的也是必经的阶段,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音乐的美在此时受到欣赏者个人的音乐素养、音乐感受能力等各方面的影响。第二阶段是从情感体验到理性把握的过程,这是在上一阶段基础上发生的,进一步深化。这时欣赏者对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认识,更多的会“用心”去听,与此同步进行的是第三个阶段: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感悟。这又是一层递进关系,对作品熟识了,对它的欣赏也就更加深入,会融入自己的思想,置身其中,与作品对话。听月,我所幻想的情景是那么美妙,以至于我会不自

5、觉的将其中的女主角替换成自己,想象有个小伙儿吹着葫芦丝向我表露心声。太浪漫、太甜蜜了!也许这就是我曾经幻想过的情景,是自己内心的呼唤。通过以上对音乐欣赏阶段的分析,可以更加肯定我们前面所述,音乐美的标准与其客观形式、欣赏者主观感受等有关。另外,音乐的社会功能对其音乐美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提出一个核心论点;“美就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能在那里面看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他认为艺术就是现实生活高于艺术,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将艺术束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要求

6、艺术必须完美的体现生活。孰不知这样的艺术无异于生活必需品,只是打着艺术的名号,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没有美学价值可言。他其实是过度夸大了艺术的社会性。对于音乐作品也是如此。音乐的社会功能有很多:陶冶情操、传达某种思想、影响社会风尚等等。对于不同的受众,其社会功能也因人而异。比如还是以月这首独奏曲为例,我听了会有一种惬意、舒适的感觉,而如果是一位刚刚失恋的女孩子听了,可能会想起甜蜜的往事,对她来说就是一种折磨。再比如是一位男士听到这曲子,他也许会觉得太过抒情,不符合他的口味。这首曲子将恋人之间的那种矜持羞涩而又相见恨晚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然而它又是高于生活的,没有用一字一句,却是“此时无词胜有词”。正如神曲忐忑,笔者个人认为它表达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将所有的怨恨、矛盾、纠结,化为几句毫无规律可循的音阶,像火山喷发一样畅快、像不羁的骏马一样奔腾,听完有一种无比放松的感觉。 结语:不论是从音乐自身的形式,还是从音乐的审美感受及其社会功能来说,音乐的美绝不是由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所决定的。曲高未必和寡,再高雅的艺术,如果恰好符合了受众的心境及其审美感受,那么,它就是美的。参考书目:1音乐美学史学论稿,于润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月版2车尔尼雪夫斯基,百度百科,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