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张先明)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91904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张先明)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张先明)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张先明)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张先明)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张先明)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张先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张先明)(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张 先 明(工作单位:开县郭家初中 电话:13452743980 QQ号:1024623170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更新观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做多元复合型教师: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成为新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者;成为“常青的果树”、学生的“人生的引路人”、学生的“精神教练”、“生生不息的奔河”;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研究者。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角色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教师必须更新观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一、教师应走向新的课程观,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2、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是由专家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主管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建设和开发课程的意识与能力。新课程改革超越了单纯由专家编写教材的局限性,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就要求教师从课程机械执行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能动执行者。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专家、学生和社会人士一道参与课程的建设与开发,研究学生的发展,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课程的原理,共同编制课程,特别是开发乡土化、校本化课程。教师要从

3、心理上打破对新课程的神秘感,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在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建构、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新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习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将旧课程中繁复、陈旧的知识内容清理出局,补充贴近学生生活而且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鲜活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变得比较亲切和易于实施;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变得轻松愉快。二、教师应走向新的教材观,成为新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者。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就是圣经,是不容更改的,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在教材面前只能是屈从。在新的课程理念里,教材是精心打造的、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新课程

4、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师有权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成为新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者:教材不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唯一依据”,它只是一种主要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顺序可变、实例可换、内容可选;教材虽然是师生共用的,但主要是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将教材还给学生;教材不再是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对象,教师要把教材看作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介。三、教师应走向新的教师观,成为多元复合型角色。关于教师的职业功能,我们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从历史的角度看

5、,这种观点原本是不错的,教师的社会角色特征的确经历了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为师的演变过程。但是,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以后,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这种观点强调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观点影响下的师生关系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教师角色是单纯的传递者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递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复合化方向发展。有四个关于教师角色的比喻性定位: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必须有一桶水。这些观点原本也是不错的,但是在用新课程

6、的理念重新审视和观照之后,就不难发现这些观点也是有问题的。(一)教师角色应由“蜡烛”向“常青的果树”转变。“蜡烛”的比喻高度评价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成全别人,牺牲自己”凸显的是“生重于师”的师生关系内涵。新课程特别强调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既要照亮别人,更要发展和提升自我,不愿看到教师落得个“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壮和惨烈的结局,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蜡烛”或“春蚕”,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教师应由“蜡烛”向“常青的果树”转变。(二)教师角色应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园丁”的比喻赞美了教师的辛勤劳动,“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

7、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的,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但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像花草树木那样随意被人修整的东西。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

8、的目标前进;教师应从“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教师应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三)教师角色应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工程师”的比喻强调教师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强调教师从事的工作是非常崇高的,但是工程师们是用整齐划一的统一尺度和标准来衡量和检验每一个工业产品的。学生不是钢铁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学校教育不能照搬工业化的物化管理模式。教师应该是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教师应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四)教师角色应由“一桶水”向

9、“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桶水”的比喻强调教师对知识占有的重要性,这里至少涉及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重量轻质,桶比碗大,一桶水是能对付一碗水的需求,但是没有考虑桶里的水是不是学生所需要的水;二是方法问题,桶里的水通过什么途径弄到碗里去的,传统的做法是灌输的。信息时代要求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教师应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四、教师应走向新的学生观,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看法,不再把学生看成是幼稚、无知、听任教师摆布的、被动接纳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独立自主的人,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控制

10、的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应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知识;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和尊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有无限的创造潜能,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要相信只要找到因材施教的办法,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学生是完整的人又是有个性差异的人,不是学习的机器,教师要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世界,要丰富学生的生活,解放他们的时间、空间、双手和大脑,让他们充分而自由地发展。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放下教师的架子,把学生摆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不要搞“师道尊严”,不要用教师的身份压制学生,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的任何科目,绝不是

11、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进步、和谐发展,把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要指点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元智能;教师要

12、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教师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特别是给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五、教师应走向新的教学观,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研究者。一)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身的表演,很少关注学生的参与,形成了“老师表演、学生观看”的教学模式。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传授者转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经常深入学生的生活和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认可并接纳教师,没有拘束地与教师交谈、讨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

13、建构民主、平等、合作的教育“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从居高临下的统治者和知识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道去寻求真理,与学生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在教学过程中,预设的教学活动同课堂的真实情境间往往存在着某种偏差。新课程要求教师“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在参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撞击,活力迸发,智慧涌流。精彩的课堂是需要精心设计的,但是精心设计的课堂不一定都是精彩的,课堂教学应从预设走向生成。我们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成的过程。预设的流程可以在

14、生成中变奏;预设的环节可以在生成中增删;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升降。(二)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一个班级的学生,各自的性格、知识面、学习习惯等实际状况是不同的,其参与学习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对那些寡言少语的学生,教师要主动与其交流,给他们知识上的启发和心理上的支持,并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下、同学的帮助下,受到激励和鼓舞,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其主要任务是:提出问题,以启发、吸引和鼓励学生思考;细心倾听学生的见解;要求学生能鉴别同学们的见解;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把学生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地表述出来;决定何时提供信息,何时阐明问题,

15、何时给予启发,何时让学生自己克服困难;决定以何种方式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观察个别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三)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的核心角色被定位为课堂的“主演+导演”,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以此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和个体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完全导演着学生的发展,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怎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呢?首先就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产

16、生学习和发展的内部心理倾向和意愿;教师要通过启发、诱导等手段,使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变为现实的活跃状态,实现由“要我学习和发展”向“我要学习和发展”的转变。教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注并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学生身体、智慧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全面提高。另外,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和自然,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让他们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四)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是教学实际所需要的;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