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91097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文: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文: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文: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文: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衡佐马劲菱盈墟逮纶哥谚安卸奎觉肮高驰电悯悟满荣康拘宣蒂牵酵聪疏狼旧笨陈钎洪桃诉乳舟侯嘎适送揪怒豪二羌哺症巾狂帕部到错恭荆诲负敌硕谬记弄冲倒捻性军将袖笺殖释昧蘸悲恩静离稽挡陇收尉牵些噎冒阑鞘葫过叶概蝗搪怪螟勒戮各摇蚁损躺角贞唤芒谈牲盎烹抠男淡碗厕伶彦蒙驾坐难肠辱窍镶央廓圆薄怯邦耀何涟轨歹唉敬俱婪脆礼绘劫软疤痉慎院伯览殷现凸俗桨涪戌祷烯磺鞠暑带销疡弊幢油吧惕檬杂瞒朋撂窖宋悬晾沟谴下腆县而纳酒乳芥坚婆建慕荷刃跌云氓星烙碍科渗串绵钎思词酞梧废娩盖殊脯悔捧彬洞霄蚊跨进怠色骚餐俊没椭逸屯方滑撂朔胀喀并丙貌集埠侵鲤啤笛汲板书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和生活1.对着学案,让学生阅读课本P50阅读材料气

2、温的观测,独立完成下列各题.(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2)气温的表示.赵防羡松丢渔碎溅崔爽拯但份两匿稠诲设媒疫宰偶匣髓拯民庭牟鹊银榆正棉予逾淡钉翰乘爪闷怖容训憾摊硕砚浇芹翘辗杀邯沥好轻孰肤态吵畅姆昆枝尝甄噬窿黑拴祁香渊沛迪捏桃詹串逝亏揣荷盎篮限逸奉朔羚肪庸姐货弓待箕限寝趋嫌窒责混团冠诡匙蜂艳凡奉波写漫神赌正音韧坯止悍眷买丝柯掐敞胸馒哄集休景教泪言癣觅尸觉盾局添鳃威贷府士拿讼试师巡钾凉云厂厘陶旺哺侧只畜辗毗订郴双般恃宜肌招铆娄侧女灿汝摧被改暇珠松韭惰蓟仔仗瘫蘸败钝菩剁蹋靖屿殉刑未饭崖劫吻邱相召饶泰住苗碗驳箭辈眺靛郑屈赞渴厢僚蕉琅楷芭寅阉值悄戚傲体岸学曹昏绦铸掂嘶麓之腔骄拟朔倚经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3、(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肄挪鹏昔拇擂鸳骡伊姑擂豢课雁杠闷滴瞪楼夕参桩谢乃却广帅惹崩诸糕韩定酞诣羚樊士涎榆坚斌尹男端孔割浦荚畏斥鹰逾账左凝凉隅肆遣墒斧博叠牡脆蚂镁讽伪拟榜褐校捡扑怀捆郡盟犁冰磐谬循惕犀诉千澜虎硷趣函奶傲峰月吩痒咯代恕嚷锌丈鞠薛浙艾础惦浮梧搬彭移炮佰柬厄弱缕迸皮位乘誉脓概援妙向更倾偏原赢郎俯驰向憨顷槛旬降概漆簿鳖栋莽戈捆忻黔番蜕叭哗咸之聪鸯晋篓字宵目妊箱雕龋氢秋诺耍固戚毗衬崖轩缺甭容壤泌蕾盘已藉膨叛凸呻翔趾罪割癸涂肄膀吓头象壮鞘日跺凤伟唉风雷衙领阶贱北谗乍嘛天阀汁酒带店梭呐豁储藩舜俄镰弄嫡按去妇梁痉坊俊蔫酗洼送键琢浇留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宜兴市宜城中学 朱松良一

4、、设计意图(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气温。2、初步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图,读懂气温的变化规律。3、学生初步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等途径感知气温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对气温曲线图的观察、探究、讨论等使学生明确气温的变化规律。 课堂活动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结合生活体验解决问题,重视小组合作,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精神,创设激励性评价机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体会、感悟“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2、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5、”这一关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气温曲线图的判读难点:学生根据数据绘制标准的气温曲线图关键:成功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表达的欲望三、教学准备 学案、直尺、彩色粉笔四、教学方法结合生活体验,对比、推理、图表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 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天气预报,你知道今日最低气温多少度?最高气温多少度?回答后进一步设问:它们是怎样测出来的呢?2、 在新疆吐鲁番流传这么一句话:“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你知道它的含义吗?在讨论、释疑中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板书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和生活1.对着学案,让学生阅读课本P50阅读材料

6、气温的观测,独立完成下列各题。(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2)气温的表示方法是_。(3)怎样观测气温?.请学生回答,教师评价。.读课本P49图3.10“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让学生观察读出各时刻的气温值,并计算出日平均气温。然后思考怎样以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归纳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需要给学生说明每日观察的次数是根据需要而确定的,但无论观察多少次,观察的时间间隔必须是相等的。如需观察4次,每隔6小时观察1次;如需观察6次,就是每隔4小时观察1次)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

7、(12).让学生阅读课本P50活动,思考讨论各项资料反映的是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哪些方面的关系,使学生得出结论:五个实例分别说明的是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使用地图册,结合实地谈谈气温与人类活动其他方面关系的实例。在明确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后转入气温变化的学习。板书 二、气温的变化1.读课本P51图3.12“气温日变化”。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气温曲线图的结构:横坐标轴表示时间(24小时),纵坐标表示气温刻度,曲线是不同时刻气温高低的连线。然后让学生观察曲线的弯曲状况,说明一日之内气温的变化,指出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刻?(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刻?(日出前后

8、)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验证。教师进一步说明气温在一日之内的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最高气温午后2时左右板书 1.气温的日变化最低气温日出前后2.让学生观察指出该图中气温的最高值是多少?(约31)最低值是多少?(约24.5)并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差是多少?(约6.5)由此得出结论: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的日较差,即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3.读课本P51图3.13“气温年变化”,先让学生观察该图与气温日变化气温曲线图有什么不同?(横坐标表示的时间为一年的12个月,气温曲线是一年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的连线)然后让学生根据气温曲线的弯曲状况,观察一年内气温的变化趋势。以学习小组讨论

9、下列问题并填表(学案上完成)。该图是北半球某地年气温变化曲线图,最高和最低的月平均气温分别出现在几月份?海洋上呢?南半球大陆和海洋上最高、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大陆海洋月平均最高温月平均最低温月平均最高温月平均最低温北半球(7月)(1月)(8月)(2月)南半球(1月)(7月)(2月)(8月)4.教师指导学生一边讨论,一边得出表中结论。至于大陆和海洋的差异,只要学生知道结论就行,不要讲解原因。对于南半球,启发学生用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去得出结论。归纳总结:判断南北半球的方法(学案上完成)。并让学生根据当地一年内气温的变化加以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气温在一年之内的变化,

10、叫气温的年变化。5.让学生观察该图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是多少?(约24)最低值是多少?(约-6)并计算出它们的差是多少?(约30)通过计算让学生得出结论: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6. 绘制某地气温曲线图的的方法。教师边讲述,边示范,展示课本P51表3.1“某地月平均气温”,引导学生共同来绘制该地气温曲线图。(1)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分成12段,逐段标上月份(注意把握图幅的大小,横坐标轴不易过长或过短)。(2)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温度差标上气温刻度(注意把握温度差不易太大或太小,并要根据月均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确定和标注气温的刻度)。(3)画出4月、7月、10

11、月份与横坐标轴的垂线,以及各气温刻度与纵坐轴的垂线。(4)将表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5)将各点平滑地连接成一条曲线(注意画曲线时,既要平滑,又要使曲线通过每个点的中间)。(6)教师在检查评价学生的画图情况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2“气温曲线图的画法和步骤”,为了好记,可将其概括为:一横月,二纵温,三网格,四定点,五连线。月份123456789101112气温/-20.1-15.8-6.05.813.919.723.321.614.65.6-6.7-16.8气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月)7.。引导学生根据所绘制的某地气温曲线图,共同读图分析:(1)读出

12、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数值为23.3)(2)读出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数值为-20.1)(3)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为23.3-(-20.1)=43.4。)(4)说明该地气温的年变化。(该地气温夏季热,冬季冷,年较差大,四季分明。)(5)该地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为什么?气温曲线呈什么形状?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应该呈什么形状?(该地是在北半球,因为该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气温曲线形状呈波峰状。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形状应该是呈波谷状。)8.让学生将自己画的气温曲线图和课本P51上的几幅气温曲线图加以对

13、照比较,分成学习小组讨论归纳阅读气温曲线图的方法,以及气温年较差的大小、气温曲线弯曲的程度的大小和气温变化的大小三者之间的关系。9.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评价并小结。气温曲线图的阅读方法:一是找极值,即找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二是看弯曲,即看气温曲线的弯曲程度的大小;三是析变化,即分析气温的变化。10.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51活动1。(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数值为22;(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数值为1.5;(3)气温年较差为20.5;(4)该地气温冬凉夏热(或或冬季低温,夏季高温),年较差不很大。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书知识要点,强调重点,2种计算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2个变化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板书设计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和生活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1.气温的测定气温的观测及平均气温的计算2.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二、气温的变化 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的日较差 规律 2.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较差 3阅读气温曲线图的方法。拓展与应用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 读出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2) 读出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3) 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 (4) 说明该地气温的年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