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资料:高校工会在克服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上的对策研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90631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资料:高校工会在克服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上的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文资料:高校工会在克服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上的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文资料:高校工会在克服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上的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资料:高校工会在克服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上的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资料:高校工会在克服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上的对策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工会在克服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上的对策研究西南交通大学 郑江 冉彬彬 罗乾超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较为突出的现象,阐述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是由于辅导员工作本身的超负荷感、对工作状态的失落感和低认同感造成的,并从高校工会工作角度提出了帮助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的对策。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高校工会、对策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职工队伍中直接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群体越来越显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化、高素质化等特征。但是,目前高校部分辅导员存在职业倦怠问题,且消极影响较大。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

2、效开展,还可能波及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因此,关注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并和高校其他相关部门一起共同制定解决办法,以缓解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就成为了新形势下高校工会教育职能的延伸和扩展,也是高校工会加强教职工组织和团队建设,特别是凝聚青年教职工群体的重要抓手之一。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职业倦怠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目前公认的定义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情绪衰竭,即为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失去个性化,即为个体以一

3、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状态对待工作;个人成就感低落,即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对自我效能的信心下降。根据我们对本校辅导员群体的调查可知,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工作丧失热情,心理问题较为突出部分辅导员工作缺乏主动性和计划性,工作热情不够高,疲于应付,对自身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情绪烦躁、易怒,心态不稳定,心理压力大。2、工作态度较为消极,缺乏耐心不管是处理日常事务,还是应对突发事件,部分辅导员工作不够积极,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工作缺少主动性,对学生缺乏耐心。3、对工作价值评价下降,转岗意识较强部分辅导员对自身工作能力和

4、岗位产生了怀疑情绪,不看好工作前景,仅把辅导员岗位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和跳板。因此,就有很多人抱有“出路就是转行”的想法。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1、 对工作本身的超负荷感导致职业倦怠高校辅导员对工作超负荷状态的不良感受,极易导致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辅导员担负着维护校园安全和稳定的神圣使命,在现阶段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辅导员必须始终站在维稳的第一线,用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心来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在各类重大事件、活动、庆典等敏感时期,辅导员都要高度关注,对这些时期出现的信息进行研判和预警处理。他们起

5、着维稳工作的基础保障作用,加之他们还要处理涉及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心理健康等突发事件,因此,高强度的工作极易导致其职业疲劳感。辅导员处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最基层和最前沿,而且,他们通常还兼有党务、行政、教务、工会等工作,辅导员“双肩挑”甚至“多肩挑”现象非常突出。艰巨繁重的工作使得辅导员每天不得不应对各种事务,疲劳感也由此而生。辅导员既要对所管理的二百余名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教育管理,还要为特殊学生提供深度辅导,这在客观上加大了他们的工作负荷,强化了职业疲惫感。2、对工作状态的失落感导致职业倦怠高校辅导员岗位的低成就感、低满意度以及低重视度等负面情绪,使得高校辅导员极易对工作和自身产

6、生怀疑,对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产生无所适从的失落感,工作缺乏激情,由此产生职业倦怠。辅导员的工作成就感不够高。高校辅导员从事大量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琐事繁杂,庞大艰辛而无形,难以获得显性的成果,辅导员很难获取充足的成就感,而有碌碌无为的失落感。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偏低。一方面由于一名辅导员要管理二百余名学生,很难方方面面全部照顾到,学生对一些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不高。另一方面,学校对辅导员工作要求又高,辛苦的工作又得不到认同,从而使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也不高。辅导员受重视程度不高。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小环境往往重专业老师、轻辅导员。有人甚至认为辅导员老师就是个万金油,起不了实质性的作用

7、。这种缺乏尊重的现状让辅导员心态不平衡,颇为失落。而且高校辅导员在薪资待遇上普遍较低,消极情绪更加强烈。辅导员本身的心理成熟度有待提高。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是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人,经验相对不足,而平时接触的对象和所处的环境又相对单纯,他们对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够强,在工作中难免存在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排解,很容易对工作以及自身产生消极情绪,引起工作倦怠。3、对工作岗位的低认同感导致职业倦怠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实质性成果不明显,一部分辅导员对自身能力和职业选择产生了怀疑,自信心下降,对工作岗位不够认同。也有部分辅导员仅把辅导员岗位作为曲线转为专职教师的跳板。因此,对工作消极倦怠。正是由

8、于这样一些辅导员的存在,导致了社会对辅导员职业地位认同度的降低。三、高校工会对克服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直接影响到工作准备状态,然后又反作用于工作,导致工作状态恶化,职业倦怠进一步加深。它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对工作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因素。因此,在高校系统中,如何从高校工会角度入手,找准高校辅导员这个群体的特征,帮助有效地缓解甚至消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这是新形势下工会教育职能的延伸和扩展,是对工会关爱教职工理念的实践和充实,对于稳定高校教职员工队伍、构建和谐校园建设更具有重要意义。1、发挥工会桥梁作用,适时呼吁学校为辅导员建立科学的培养、发展机制高校工会应该对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

9、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自身作为联系学校和广大教职工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借助工会组织,适时从多个渠道为辅导员进行呼吁,以帮助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感。呼吁学校建立系统的、配套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呼吁学校各级领导重视辅导员工作,对辅导员队伍予以相应的政策调整和适度倾斜;呼吁学校从人事管理上重视辅导员,把辅导员纳入到师资队伍建设中,在人事分配制度上向辅导员倾斜,逐步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呼吁学校要重视拓宽辅导员的发展路径,并保证出路畅通,鼓励并支持辅导员安心本职工作。2、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大力提升辅导员的素质高校工会可将推进

10、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等活动,增强业务技能。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在辅导员队伍中开展讲座、研讨会、参观等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按照“专业化、专家化”发展路径培养,专门设立“辅导员科研基金”,提供“专家化”发展的研究经费等支持条件,以鼓励辅导员不断加强学习和进修,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和个人修养。与此同时,高校还可单独表彰辅导员、学生工作干部,以强化其职业成就感,达到提高他们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水平,提升适应环境、抵抗压力的能力,克服职业倦怠的目的。3、组建青年教职工委员会,加强辅导员群体的沟通交流加强沟通交流是抒发情绪最有效的方法,对缓解工

11、作倦怠也有着一定的作用。高校工会可以按照规定的条例和程序,组建以青年教职工委员会形式的青年职工组织,将青年教职工团结起来,帮助包括辅导员群体在内的青年教职工们形成人际关系网,促进青年教职工在学校话语权的提升,加强辅导员之间、辅导员和学校其他青年教职工之间、以及辅导员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4、发挥工会关心服务教职工的职能,帮助辅导员队伍提升工作热情高校工会应发挥工会全心全意关心服务教职工的职能,立足于满足辅导员的实际需求,认真履行维护他们利益的职能,做到真正关心青年教职工,为青年教职工不断拓展成长的平台;积极地将辅导员吸纳到工会会员队伍和工会基层干部队伍中,积极引导他们从工会工作入手,关注学校

12、和院系的发展和决策,主动参与学校和院系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组织学校教书育人楷模、专家教授以及经验丰富的学生工作领导,为辅导员队伍进行专门的指导,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学校优秀的历史传统和发展愿景,增强其对学校、工作、学生的热爱;组织辅导员周末公务休养,慰问维稳工作的辅导员,让其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关心;关心辅导员的切身利益,如分房排名时,呼吁学校承认免研辅导员的工龄分,同等情况下,优先排名等等。5、发挥工会活动特色,促进辅导员全方位成长高校工会可依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工会活动,从思想、生活、学习、工作和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关心辅导员,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鼓励广大辅导员和青年教职工积极参加工会开展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以及文娱、体育、艺术等各种社团和协会;鼓励辅导员积极参加校工会专门针对青年教职工开展的外出休养活动。这些活动能为辅导员提供一个结交朋友、展示自我的平台,能增强心理调节和耐压能力,并可提升自信心和克服职业倦怠感,也能促成他们全面成长。参考文献1杨仲明,罗妍妍,路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及克服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2余小英,夏云涛.高校如何建立一支稳定的辅导员队伍J.新西部:下半月,2009,(3)作者简介:郑江:西南交通大学工会副主席,副研究员,硕士冉彬彬:西南交通大学工会干部,硕士罗乾超:西南交通大学工会主席,副教授,硕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