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与靡菲斯特比较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83189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浮士德与靡菲斯特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浮士德与靡菲斯特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浮士德与靡菲斯特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浮士德与靡菲斯特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浮士德与靡菲斯特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浮士德与靡菲斯特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士德与靡菲斯特比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浮士德中浮士德与靡菲斯特的辩证关系歌德不仅是德国的诗人与剧作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诗剧浮士德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它的创作贯穿了歌德60年创作生涯的始终,是作者哲学思想的结晶。作品中各个层面都充满辩证法思想,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浮士德与靡菲斯特的关系上。诗剧分为上下两部,共12111行,3第一部分25场,不分幕,第二部分5幕。诗剧主要写浮士德的一生,将其大致分为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五个阶段。诗人正是通过浮士德的一系列人生悲剧展示了人类社会斗争中的矛盾及其辩证统一的法则。浮士德无疑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丰富复杂的艺术形象,是带有作者自

2、传色彩的人物形象,也是整个人类的代表。他代表一种向善的,积极肯定的精神,他对于生活的肯定,真理的追求,是通过对错误的不断否定来实现的,贯穿着积极的辩证精神。他的思想和实践都紧贴着现实,立足于对它的认识和探索,立足于时间创造。作为人类的代表,他是善与恶的统一体。他尤其突出了人类的理性力量和向善的巨大历史作用。魔鬼靡菲斯特是与浮士德对立的反面人物,是一个极具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独特艺术形象。他并不是狰狞恐怖、无恶不作的恶魔,而是魔鬼和人性的巧妙结合体。他是恶和否定精神的代表,正如他自己所说:“犯罪,毁灭,更简单一个恶,这便是我的本质。”虽然如此,靡菲斯特的存在却具有很强的合理性。首先,他是上帝安排

3、在浮士德身边的,而且上帝允许他对浮士德作恶,也正是他的恶成就了浮士德善,他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此外,作为否定和恶的代表的靡菲斯特并不等于绝对的坏。他界定自己:“我是力量的一种,它常常想的是恶而常常做的是善。”正如他所说,他主观上作恶而客观上却是在造善。他在想方设法将浮士德引向企图的同时也对浮士德不断探索人生的过程起到了推动作用。他把浮士德引向尘世的主观目的是引诱他堕落,实际上却将他从阴暗的书斋中解放出来,投生社会实践;他多次引诱浮士德作恶,客观上却是他从错误和挫折中觉醒。他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道理:一切进步与发展是以“恶”为前提的。他本身就是矛盾的辩证通一,具有辩证的特质和特殊意义。与靡菲斯特

4、并非完全恶一样,浮士德也不是完全肯定精神和“善”的化身,他也有否定和“恶”的一面:他曾经迷茫、苦恼,甚至想过自杀,他有过分的情欲,无聊的政治活动。他自己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胸中,一个想要同别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的固执着这个尘世;另一个猛烈的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浮士德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他克服自身“恶”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他要索取天上最美丽的星辰,又要求地上极端的放荡”、“不管远方近处,近处远方,他都心潮激动,欲望难平”。这就是说浮士德作为一个人放不下七情六欲,既要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又不肯放弃尘世的欢乐。他自身也是矛盾的辩证统一。通过以上两方面看靡菲

5、斯特与浮士德是相互辩证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从表面看靡菲斯特冷漠尖刻,深谙世事,是恶的代表,而浮士德善一生追求美好,向往未来,是善的代表,两者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从深层次上看靡菲斯特也是人的一部分,是上帝赐给人类的另一张脸,而不是外在的无法控制的异己力量。他和浮士德就是一个整体,或者说靡菲斯特就是浮士德的一部分。另一面,佛经上上讲相由心生,靡菲斯特所代表的种种诱惑实际上就是浮士德内心意愿的体现。浮士德走出书斋的真正原因是他厌倦了枯燥乏味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由于和靡菲斯特打赌;他迷恋玛甘泪、追求海伦的爱情都是出自于自身的占有欲和性欲,靡菲斯特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靡菲斯特放火烧死两个不愿搬家的

6、老夫妇也是秉承了浮士德的旨意。虽然挣扎于尘世的浮士德常常为自己和靡菲斯特日趋亲密的关系而感到忧虑,他后悔、反抗,但是他最终还是无奈的说:“我知道,摆脱鬼魅很困难,但更没法割断那精神的羁绊。”无法割断精神的羁绊真正原因是浮士德心中存在着“恶”,他放不下那无底洞似的欲望。浮士德只有与靡菲斯特在一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人。如果没有靡菲斯特,浮士德只是一个死气沉沉、毫无生命力可言的躯壳,因为靡菲斯特这个“恶”的存在,浮士德才不得不去寻求拯救的途径,他的人生也才变得绚丽多彩,是靡菲斯特成就了浮士德的人生。可以说是靡菲斯特赋予了浮士德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意义和向善的动因。靡菲斯特不仅补充了浮士德性格不足,而且纠

7、正了他迂腐的一面。是靡菲斯特将浮士德从中世纪的纸堆里拉出来,走向现实;他提醒浮士德认识到海伦的虚幻,认识到在想像中求的安慰只是自欺欺人。他告诉学生神学邪路太多,法学像恶病遗传,他用跳蚤歌来讽刺封建王朝必然灭亡。他的话同样充满哲理,他弥补了浮士德软弱和不谙世事的缺陷。浮士德的“善”中有“恶”和靡菲斯特的“恶”中有“善”深刻揭示了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揭示了事物的矛盾性。善与恶是人性的一分为二,善与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由此构成完整的人。浮士德与靡菲斯特是一个人“分裂人格”的两面,正是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辩证统一才构成了一个完整且具有真实性“浮士德”,浮士德也因此才有了作为一个人的艺术形象存在的的现实

8、性与启迪性。靡菲斯特与浮士德的辩证统一,还在于他本身就是浮士德形象中消极的一面的体现,是浮士德人性中私欲和恶念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他和浮士德一样,是诗人歌德自身的一种写照,是他性格中魔性一面的写照。歌德自己也曾说:“不仅主角浮士德的阴郁的、无厌的企图,就连那恶魔的鄙夷态度和辛辣讽刺,都代表着我自己性格的组成部分。”总之,浮士德与靡菲斯特这两个形象是矛盾对立的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他们分别代表人类自身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推而广之,他们揭示了事物在矛盾中运动发展的哲理意义。浮士德具有着浓厚的哲学意义这正是歌德这个大哲学家独到之处。=比较分析歌德浮士德中浮士德与靡非斯特形象1:浮士德是一个

9、虚构的、同时又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他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他具有一种“浮士德精神”,即: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用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但同时又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一面,这就够成了其内部的矛盾。浮士德的一生是一个毛肚运动的过程。他爹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前进的内动力,靡非斯特利用他身上的弱点,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这。样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日益高尚化、纯洁化,最后达到个性的完善。 2:而靡非斯特,作者笔下的魔鬼,是作为与浮士德对比的形象二出现的。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

10、,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3:实在不行的话,用哲学中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来说: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来理解。正式在靡非斯特这一反面形象的衬托下,浮士德的形象才更加具有感染性、真实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