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59622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把握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生已掌握了母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概括文章中心时或缺乏针对性,或以偏概全,或分不清现象和本质而偏离主线;猜测词义时或脱离语境,或望文生义,一知半解;逻辑推理不严密,或以想象代替,或以事实、举例代替,或就事论事,忽略推理的实质。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有:(1)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过多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阅读材料所表达的信息,从而束缚了学生的英语思维和阅读能力的发展。(2)语言因素限制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一定的语言知识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基

2、础,知识与能力是对立的同一体,两者缺一不可。(3)非语言因素,包括不良的阅读习惯、不健康的阅读心理和贫乏的语言背景知识等,阻碍了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对其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从其过程看,阅读可分为感知和理解两个阶段。感知是读者对书面材料的识别和辨认,其意义在于获取基本信息,为对语言材料的编码重组进行硬件上的准备,这是阅读中的信息交换过程。理解则需要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的基本信息进行编码,然后重组,解析破译出作者表达的思想,全面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信息,这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也是读者得以顺利有

3、效的进行阅读的关键环节。在此过程中,读者阅读效益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读者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读者认知机制参与的程度。前者与个人的阅历和积累有关,后者才是可以调控的因素。然而,阅读过程中,认知机制的参与毕竟是一种复杂的内部活动,其活动的形式和状态,都只能反映在机体的内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就必须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的多种认知机制参与阅读活动。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阅读时间有限,而阅读内容又往往很多,就更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调控手段。、培养语言兴趣,引学生进入阅读状态学生认知机制阅读状态的如何,常常取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水平。如果学生对教师的阅读材料背景介绍产生了

4、兴趣,或充分认识了阅读的重要意义,或受教师和同学阅读情绪的影响等等,都能使他们迅速地进入高效阅读状态。通常,学生在高效阅读状态下表现为,(1)阅读兴趣浓厚,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形式等充满好奇心,有急于获得阅读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的强烈欲望;(2)注意力高度集中,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阅读之中;(3)对阅读材料感知准确而迅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捕捉到材料中所负载的信息,并对之进行筛选,摘去其有用的信息;(4)阅读时领悟深刻、把握准确,这时的思考特别活跃。阅读时,大脑能随时用储存的信息,用以加深肚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归纳、演绎,在此过程中各种思维形式都参与到阅读之中,为阅读服务。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

5、新颖有趣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是引导学生进入高效阅读境界的良好开端。教师可以讲述英与阅读材料有关的人物故事、历史故事等,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可以用幽默、笑话、猜谜、游戏等导入,给学生提示阅读的内容或阅读所达到的目标;可以用歌曲、音乐、电视、录像等特殊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增强阅读的敏捷性;教师还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吸引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阅读材料的美感。二、提出具体教学要求,准确感知阅读材料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并非十分准确,他们认识事物常常肤浅、粗略,或者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特征而忽略事物的特性,或者追求认识的高效而只是浅尝辄止,以偏概全,对事物的认识缺乏公正性、全面性、

6、深刻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材料的感知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和掌握学生这一感知事物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监控。在阅读前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如:理解句意、划分段落、总结特点、概括中心思想、给出标题等,让学生在阅读前了解哪些应该识记,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哪些只需要领会,哪些应该等待教师讲解或向教师提问。对学生的要求应具体明晰,教师的要求越具体,学生阅读的目标就越明确,阅读的效率就越高。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学生的阅读进程中,教师要加强对上述要求的督导,使学生按照要

7、求一一落实,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对于个别难以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教师应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了解阅读的具体要求。阅读结束时,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阅读的一般步骤,让学生认识阅读的一般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并引导他们长期坚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进而自由高效的阅读境界做准备。三、指导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是一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流,但它实质是作者与读者双向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阅读的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其表现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层次: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鉴赏性理解。但在教学

8、中,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只是停留在表层理解,难以深入到后两个层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因此,为了有效地控制阅读效果,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等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1.知其梗概法阅读目的是获取书面信息,因而,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概括旨意的能力。归纳式教学可根据不同题材、不同体裁采取以下几种归纳方法:(1)归纳动词,显示过程。通过归纳文的动词,显示某一事的全过程;(2)归纳时间,突出事件。对于某些文章,尤其是反应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故事性文章,可用时间归纳材料;(3)归纳人物,突出个体。这主要针对人物角色多样的文章,阅读时,可通过分析人物,归纳其言行

9、,从而突出个体。(4)归纳因果,突出中心。对于反映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等文章,可根据前因后果抓住文章中心。(5)归纳差异,对比理解。2 .筛选信息法对那些反映科技发展的科技说明文,应教会学生抓关键的词句,从文中筛选出更多的信息。关键词如:关联词、指示代词、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表示评价的词等。关键句如:中心句、观点句、结论句和过度句等等。3.分解合成法任何文章总有材料和观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所用的材料,分析这些材料所蕴涵的思想意义,然后再研究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材料整合成一篇文章、表现一个主题。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整合能力。

10、4.探微索隐法文章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往往蕴涵了作者的某种思想。这种思想多数情况下包含在平铺直叙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经过分析挖掘,学会探索字里行间的思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在平铺直叙中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和炽热的情感。5.思路展开法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应关注并摸清作者的思路展开的路径,掌握文章严谨的结构,感受雄辩的逻辑力量,学习作者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思想的能力。6.品味鉴赏法对于那些优美的文章如诗歌、短剧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揣摩构思,进而把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匠心,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7.读书笔记法这种方法是深化阅读、把和写的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在阅

11、读时辅以写的练习如改写、扩写、缩写、写读后感、摘抄好词好句、就与阅读文章相关内容进行写作,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可以让阅读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行必要的阅读技巧训练。主要的阅读技巧有预测、略读、跳读、猜词等,大家都较熟悉,这里不再赘述。 四、引发联想,将生活积累融进阅读过程阅读材料是借助语言来描述形象和感受的,具有间接性,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往往讲究用语的含蓄和结构的精巧,因而作者的意图往往隐藏在字里行间,学生必须发挥想象去体会和领悟阅读内容。任何一篇语言材料都是由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构成的。前者包括词汇、语法和习惯用语等语

12、言知识,后者是指其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要想对阅读材料有深刻的理解,单纯靠有限的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阅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体会的快慢、领悟的深浅与学生的生活积累、文化背景知识息息相关。学生阅读的阅读的障碍大多是缺乏内容图式所致。而内容图式的习得并非短期训练能达到的,它在于平时点滴积累。因此,教师应重视文章背景知识、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的介绍,以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教师可以运用挂图、投影、电视、录像、多媒体等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的信息联系起来,加快对阅读材料的体会,加深对阅读材料的领悟。五、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 实际教学

13、中,很多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影响阅读速度和质量。这些不良习惯有:1 音读:就是出声地阅读;2 心读:是一种很难观察到的阅读习惯,心读时,人体任何部位如嘴、头或声带都没动,内心里自言自语的一种阅读方式;3 指读:是用手指、笔或尺子等指着一个个词进行阅读;4 复视:指读完一个句子或段落后回过头重复阅读;还有其他一些习惯如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有的爱玩弄其他东西;有的过多进行语法分析;有的还停下来查字典等等。这些不良习惯使阅读速度大大减慢,也使阅读质量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的阅读习惯1改朗读为默读出声阅读的主要弊端就是

14、使阅读速度和效率受说话速度的限制。因为,正常默读速度几乎要比出声朗读的速度快两倍以上。对此类学生,加强默读训练,培养用眼和脑快速扫视的阅读习惯。2改心读为义读太多的心读过分依赖言语而非语义,会影响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有的学生在阅读英文时,先将英文译成母语,然后再经母语去理解内容,这就是心译的读法。这种读法显然非常浪费时间,所以在阅读时必须养成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3改逐词细读为按意群默读阅读时,逐句“精耕细作”(细节题例外),既慢又中断了阅读中的语义连贯性,破坏了边读边理解的正常思路,对整体理解文章无益。指导学生将文章划分成意群进行默读,帮助他们克服这一不良习惯。4改复视复读为自信阅读在阅读中遇

15、到生词或不熟悉的短语时,学生时常返回句首甚至段首重读。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对阅读有心理定势,即认为自己第一遍肯定读不懂,因此反复多遍,浪费时间。改变这种不良习惯的办法是建立能读懂的自信心,强迫目光从左到右移动或阅读大量难度适宜的读物,这样就不会因遇到生词或不太懂的短语、句子或段络而回过头来再看,以克服复视的不良习惯。5改靠词典解义为掌握猜词技巧阅读中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既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连贯性,又不利于理解其中信息内容。采用最多而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教会学生猜测词义的技巧和词素分析法。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技能,高效的阅读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教师只有通过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策略,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法。当然,学生掌握了阅读策略并不等于阅读水平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认知风格、性格差异和已有的学习经验等都会对阅读理解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些因素,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从而极大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主要参考书目: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