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考语文专项指导与训练资料汇编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53441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中考语文专项指导与训练资料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09年中考语文专项指导与训练资料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09年中考语文专项指导与训练资料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09年中考语文专项指导与训练资料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09年中考语文专项指导与训练资料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中考语文专项指导与训练资料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中考语文专项指导与训练资料汇编(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中考语文专项指导与训练资料汇编】第6讲 名句的默写与运用1 新考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有序的诗文80篇。”名句的默写与运用是“语言积累与运用”中的重要一块,它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人们越来越重视名篇佳句积累的考察,不少地方考试的分值也增多,所以,它将仍是中考中重点考察的内容。考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填充式,主要考查名篇佳句的默写及迁移运用;一是拓展归类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同一类书的名句的综合运用情况。从近几

2、年中考来看,“名句的默写与运用”的考察范围逐渐向课外延伸,题型样式也由单一的识记填空向理解、分析、鉴赏的方向发展,估计可能有新的题型,如用某些名句连缀造句类的题型出现。而新教材新增的古诗文名句的默写将是考察的热点。考点1: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内容 背诵是积累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古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积累的作用。可见,知识的极乐可。课本上要求背诵的文章或文段是我们的第一手材料,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这类题体简单明了,只要平时按要求背诵,并注意字型、句式,做题时就可借助记忆,迅速默写作答。考点2:经典的名言佳句 有些文章可能因为有一两个经典之句

3、就使得这篇文章长留于世,如果我们平时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上这些经典句子,很可能是自己的语言或文章大增起色,可见记住经典句子是很有意义的事。这种题往往以简答的形式来达到默写的目的,要求做大的内容一般是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对偶句、排比句、格言等。答题时需要认真审题,根据题目提出的要求,弄清题意,按题目要求的纸箱子理解的基础上予以回答。对题干中的限制语一定要读懂:哪篇文章;什么内容;这样两者结合起来,然后从记忆里提取所需要的答案。考点3:课外名言警句以课本来积累知识是一条积累的捷径,然而,课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积累知识时,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中的有限内容,还应该把眼光放得开阔一些,从课外学

4、习中积累更加广泛、丰富的知识,因为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2样板题解析例1 根据下列名句及出处,完成第(1)(4)题.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野火烧不尽,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万事俱备, .(罗贯中三国演义)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在上面各句的空白处,填写上句或下句

5、.(2)句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烧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句出处中的左迁是指 .(3)在上面各句中,能表现诗人杀敌报国情怀的名句有 , .(只填序号)(4)请你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引用上面的某个名句写一段话,60字左右. 解析:上面这一中考语文名句考查题是比较有特色的.它一改以往名句考查的单纯形式的填写.它由名句演发,将文学常识,诗句理解等巧妙地结合.它不单单是考查了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并更多地融合了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这道题命题者至少是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把握的.一是名句识记.第(1)题要求学生能准确写出上句或下句,所选诗句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二是名句理

6、解.第(2)题考查了学生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这也告诉我们背诵诗句还要作一点探讨和分析,如诗句的由来,有关诗句的典故,也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专题诗词的研究.如送别诗的研究性学习等.第(3)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三是名句运用.第(4)题答题时要注意三点:1.所写要有中心,不可泛泛而谈,不着边际.2.引用要恰当,要根据诗句的原意,寓意准确使用.3.字数一定要在60字左右.此外要尽可能选用精美词语,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笔生动.答案略。例2(5)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与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

7、撼岳阳城”一句,描写出了“水”的气势,王维在汉江临眺中与之相近的句子是: 解析:这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这类默写题的特点是:由一篇古诗(文)联想到别一篇诗文的某一“特定内容”。其难度比前两种要大些,它要求考生既要理解题目中句子的意思,又要理解所填写的句子的意思,还要关于联想。答案依次为:(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3 新题型透视例3 依据提示填空。(1)诗有形。那是“烟笼寒水月笼沙, ” 的轻烟淡月;那是“ ,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花态草情。 (2)诗有味。“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中的梅树清气飘逸。“采菊东篱下, 。”竹篱边的菊花幽香浮动。 (3)

8、诗有声。“马作的卢飞快, 。” 征战之声回荡在烟尘滚滚的沙场。“ ,便引诗情到碧霄。”阵阵鹤鸣洒落于秋日的碧空。(4)诗有色。“隔断红尘三十里, 。”红白相衬,像一幅写意的画; 。解析: 从设题来看,此题颇具美意。全段文字分别从诗有形、诗有味、诗有声、诗有色四个方面对诗进行评析,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味道,实现了对学生的审美熏陶;同时,又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第二,此题将古诗积累放在语境中进行考察,在运用中积累,这顺应了记忆的规律,体现了积累考察的走向。第三,此题也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如试题前三句均为记忆性填空,易;最后一空位开放型试题,难。试题呈现出一定的坡度。答案:(1)夜泊秦淮近酒家;乱花

9、渐欲迷人眼。(2)雪却输梅一段香;悠然见南山。(3)弓如霹雳弦惊;晴空一鹤排云上。(4)白云红叶两悠悠。示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意悠悠,如一段悠然的歌。4备考新鲜招解题策略:针对默写名篇名句的题形特点,结合中考的发展变化趋势,我们认为在复习这一考点应注意:1、辨明名句(篇)的特征,抓住复习重点。一般能成为名句(篇)的文句,往往具有如下特点之一:巧用修辞,意蕴深刻。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寓含哲理,令人深思。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情景交融,意味深长。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情感积极,鞭策激励。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凡具有以上

10、特点之一的名句(篇)应是应考复习的重点。2、重视平时积累与考前强化结合,文句记忆与字型辨析并重。平时积累,主要是:要化整为零,减轻积累记忆的压力;要寻找规律,提高识记的效率;要口手并用,读抄结合,适应识记题的默写式考察;考前强化,是要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于临考前做些集中强化训练,此时要注意:字形练习;克服记诵不准确的毛病,如天子楼字等;审清题干题肢,避免误填误答。3、注重理解,弄懂意思。善于联想和整理归类,平时注意运用。要弄清名句的原意和现在的意义,能灵活运用。善于由某一句或句中的某些特征展开联想,将学过的一些句子归类集合。4、注重重点作品集作家的信息积累。多读课外书,拓展知识,能帮助我们在答

11、题时进行更全面地分析判断理解。【中考古诗文分册训练题】七年级上册、木兰诗中成语“扑朔迷离”出典的句子: , 。 2、望岳一诗中(1)富于哲理意义的句子 , 。(2)表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是: , 。3、观沧海一诗中写山岛之上景物的诗 , 。4、登飞来峰蕴含哲理的句是 , 。5、陌上桑中,(1)以衣着之华丽来描写罗敷美貌的句子是: , 。表现使君荒淫无耻的句子 。以佩剑之昂贵夸夫的句子是: , 。以用具之精美描写罗敷美貌的句子 , 。6、三峡中,侧面描写三峡山势高峻的句子是 , 。描写春冬之时三峡水清的句子 , 。(1) 直接描写高猿长啸的情景的句子 , 。(2)

12、 最能表现三峡夏季时水流之快的句子 , 。7、论语六则中,表示要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取长补短的句子是 , 。8木兰诗中,(1)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 , 。(2)表现木兰十年征战的句 , 。(3) 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4) 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 。(5) 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的雄姿的句子是: , 。(6) 写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的句子是: , 。9、伤仲永中,仲永智力衰退的原因是: , 。10、淮上与友人别中,点明送别时间地点的句子是: , 。11、古代诗歌中,送别友人,眷恋亲人的句子很多,请根据学过的课文写出一句: , 。(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景物的句子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