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5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52309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2015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2015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2015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2015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2015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2015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2015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海量资料 超值下载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根据某一事物的标准,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进行描述和分析过程。2.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3.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让学生根据某一标准,确定统计对象。教学难点:能根据相关数据填写、分析统计表。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谈话:同学们,课前我们都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你能告诉我你的身高是多少吗?学生汇报。出示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表格:男

2、女9岁126.5137.8cm125.7138.7cm10岁131.4143.6cm131.5145.1cm师:这是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看懂了什么?师:9岁的男生身高在126.5137.8cm之间是什么意思?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我们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内。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2。(1)提问:认真对照,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吗?学生对照表格,说出自己的年龄和标准范围判断自己的身高是否正常。追问:男生和女生的标准相同吗?(不相同)(2)统计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谈话: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情况分析自己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内,我们班其他同学呢?怎样才能全面了解全班同学的

3、身高情况?小组讨论,指名交流。学生活动:按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调查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身高,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姓名身高/cm姓名身高/cm姓名身高/cm姓名身高/cm汇报交流: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小组同学的身高排一排,写在表格里。提问:你们小组的同学中,最高的是多少厘米?最矮的是多少厘米?追问:把你们小组同学的身高与我国正常儿童的身高标准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依次回答以上问题,学生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3)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提问:刚才我们统计了每个小组同学的身高,现在老师想知道我们全班同学最高是多少厘米?最矮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

4、交流。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可以把每组最高的比一比,把每组最矮的比一比,再找出全班同学中最高的和最矮的。追问:全班男生身高在正常范围的有多少人?女生呢?(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合作分类统计。分成四类:9岁男生,9岁女生,10岁男生,10岁女生。将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师:说说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结。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99页“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小华收集的自己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让学生读表格。(1)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2)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2.完成教材第99页“想想做做”第2题。同桌合作,测量自己一庹的长度,并把结果记录下来。(1)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

5、顺序重新排列。(2)联系例2的身高排序,你认为一庹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其他小组的发现与你们一样吗?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课题:练习十二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制作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2.让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的内容。教学重点: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教学难点: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相关的知识点。二、

6、基本练习1.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二”第1题。(1)出示表格: 1316192918202426122425362107243132332217389273230371413223130谈话:这是一位篮球运动员某个赛季各场次得分情况,从这些分数中你看懂了什么?提问:这位运动员在每场比赛中得分最高是多少?最低呢?再问:一共几场?得分在20以上的有多少场?得分在30分以上的呢?追问:你怎么评价这位运动员的得分能力?2.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二”第2题。小组拿出准备好的5个同样的依次标有1、2、3、4、5的乒乓球,放进不透明的口袋里。(1)出示规则:每次从口袋里任意摸出两个球,记录两个球上的

7、数相加的和,一共摸20次。(2)让学生先小组分工合作,填写记录单,然后汇报摸球记录的结果。(3)提问:一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和?和最大是多少?最小呢?(4)要求:按和的大小整理数据,把结果填入教材中的表格中。三、综合练习1.学习教材第101页“你知道吗”。师:我们平常买鞋必须知道买的鞋子是多少码,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你知道“鞋内长”和“码数”是怎么计算的吗?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脚长的厘米数+1=“鞋内长”的厘米数 “鞋内长”厘米数210=码数2.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十二”第3题。(1)提问:你通常穿多少码的鞋子?其他同学呢?要统计我们班男生、女生穿多少码鞋的人最多?要怎么办?(分小组统

8、计)(2)按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记录小组里每个同学鞋的尺码。(3)分男、女生进行全班汇总。(4)小组讨论:你们小组穿什么码数的人数最多?全班男生穿多少码数的人数最多?女生呢?如果在三年级其他班级调查,估计会得到什么结论?在不同年级调查呢?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五、课堂作业 补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课题:上学时间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懂得收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进一步体验收集数据的重要性。2.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纪录时间的活动经验。教学重

9、点:纪录、讨论一周的上学时间。教学难点:感受收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问:同学们,你将这几天每天上学途中大约花的时间做好纪录了吗?再问:你家住在哪儿,走路来上学还是坐车,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到校?花了多长时间?(指名回答,表扬早晨起得早的同学)追问:和同学比,你用的时间是比较长,还是比较短?每天上学用的时间一样吗?引导:每天上学用的时间可能不一样,怎样估计才比较合理呢?学生可能回答:找出5天中经常出现的时间,或这5天平均每天的时间。师小结:要找出这个时间,我们可以连续记录几天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再进行估计。二、收集数据1.记录方法。(1)注意排除一

10、些影响准确记录的因素,数据记录也要及时、认真。首先要记录从家到出发的时间点,再记录到达学校门口时的时间点,要保证两个时间节点都要记录下来。(2)尽量用一块手表记录时间,并和学校时间保持一致。2.收集数据。出示表格:日期从家出发时间到校时间经过时间( )月( )日( )时( )分( )时( )分( )分( )月( )日( )时( )分( )时( )分( )分( )月( )日( )时( )分( )时( )分( )分( )月( )日( )时( )分( )时( )分( )分( )月( )日( )时( )分( )时( )分( )分学生将自己的记录填入表格。指名展示,让学生算出每天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大约是多

11、少分钟。三、汇总讨论1.谈话:我们要比较每个同学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应该怎么做?(收集每个同学上学途中时间的数据进行比较)师: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收集数据。2.(出示表格)让学生把小组里每个同学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填在下表中,并按要求整理。姓名时间/分姓名时间/分姓名时间/分姓名时间/分时间20分以下2040分40分以上人数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根据小组记录和整理结果讨论(1)从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多少人上学途中用的时间比你多?有多少人用的时间比你少?上学时间和你差不多的有多少人?(2)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少于20分钟的有多少人?多于40分钟的有多少人?在2040分钟的有多少人?(3)将你们小组的上学时间从小到大排一排,谁用的时间最短,谁用的时间最长?学生对照小组表格,汇报答案。4.提问:刚才我们只是在小组里比较,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同学中有多少人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和你差不多?(学生讨论)引导:需要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用下面的表格将每个小组同学的数据进行汇总。出示表格,全班汇总。时间20分以下2040分40分以上人数指名汇报答案。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