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教学重焕生命光彩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46537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历史教学重焕生命光彩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让历史教学重焕生命光彩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让历史教学重焕生命光彩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让历史教学重焕生命光彩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历史教学重焕生命光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历史教学重焕生命光彩(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历史教学重焕“生命”光彩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悟浙江省温州中学 张余兵一、 传统的历史教学使历史失去了“生命”光彩长期以来,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种种背离教育本义和异化的现象。教师成为传统教学大纲的忠实执行者。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为中心,把教学仅看成是认知过程,完成认知性任务便成为教学的唯一任务,这势必带来种种弊端。其一:仅把教学过程的本质看成特殊的认识过程,使得原本丰富多彩、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在根本上被作为一种僵硬的认知活动,一种单纯知识传递活动,学生成为一种接受知识的容器,情感、态度、信念等方面的形成成为空话。其二:造成师生关系仅仅是主体与客体、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教师以教材为本,

2、以大纲为纲,教材成为“圣经”,教师扮演“传教士”。本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沦为俯首听命的“教徒”,成为知识的奴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无从谈起。其三:视教学过程为确定的、封闭的系统。课堂中的一切教学过程都是预设的,教学的结果也是预设的,问题的答案是唯一而确定的。这种确定的、封闭的观念导致教学的机械化,扼杀学生丰富的创造性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总之,历史教师绞尽脑汁,想尽种种办法,来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所谓“强化训练”,使其达到最终记住课本上的知识、结论,或者多掌握一点点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老师和学生实际上扮演了一个让人悲哀的角色,根本上谈不上什么促进生命整体的和谐发展,最大的遗

3、缺就是“生命”。换言之,在这种课堂里,历史就是陌生的过去,历史就是“死去”的东西,历史和历史课堂均失去了“生命”的光彩。二、新课标呼唤历史教学重焕“生命”光彩传统的教学大纲提出了学科知识、学科技能、思想教育三方面的要求,而新课标提出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知识方面,教学大纲注重掌握历史史实与结论,视野局限于过去和结果。新课标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将历史学习作为学生今后生活、工作的一种需要。能力方面,教学大纲注重发展学科的学习能力,新课程强调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和解释一般社会现象的能力。思想方面,教学大纲 注重的是政治思想教育,新课

4、标强调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 史教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鉴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传授的倾向,强调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使得学习过程成为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打破传统培育精英的教育思想和狭隘的升学倾向,而注重和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等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如何使历史教学重焕“生命”光彩。首先作为历史

5、教师自己应有一个丰富、健全的或者说是较高层次意义上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品格。试想,怎么能指望一个灵魂苍白、精神世界空虚,缺少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和穿透力的历史教师,能够使我们的历史“活”起来呢?缺少思想的历史只能是“死”的历史;只有把我们的思想注入其中,历史才会具有生命性,才能够被“激活”。其次,要努力构建具有“生命”光彩的历史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具有“生命”光彩的历史课堂教学如果要从促进人的生命主题和谐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就应该把课堂定位为人的“发展场”(或者说是生命的发展场)即在这里,人(主要是学生,也包括教师)的生命素质、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

6、理应得到持续不断的升华。这个“发展场”应当由三部分构成一个整体:即课堂应是一个“思维场”、 一个“情感场”、 一个“生活场”。首先,课堂应是一个“思维场”,它应当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形成与发展。当然,这离不开学生思维的真正启动和运转。换句话说,就必须要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浓厚的思辨色彩,也就是要努力构建一个“思辨的课堂”。一个思想的课堂。主体不能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的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接受”,只能依靠他自己的自主建构来完成。即学习者既要对自己所学的新知识能理解,更要以一种思辨性的眼光对其进行分析、检验甚至批判,从而使之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7、。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种知识观就意味着,所谓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这些知识信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一直以来,从社会到学校,从家长到学生都认为历史只要死记硬背,从而使历史教与学均走向误区。殊不知历史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学校教育成功与否,就在于学生将书本知识遗忘之后,还剩下什么样的素质。”历史教育要求学生剩下什么样的素质呢?个人认为首要的就是历史的思辨和历史的思想。即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类优秀精神与品质的传承。案例1 楚汉战争传统教学往往由教师按

8、部就班或眉飞色舞地将楚汉战争相关知识一一灌输给学生。我的做法是分三步组织教学。第一步: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点。第二步:学生代表描述战争情况第三步:多媒体霸王别姬录象片段和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载,刘邦问群臣,他与项羽何以一人得天下,一人失天下?。要求学生思考:项羽仰天长叹“天亡我矣!”是真的吗?刘邦何以取胜?如果你是项羽你将采取哪些对策以避免这一历史悲剧?可以说,这种课堂教学将思维贯穿始末。不仅学生在思维而且他们乐于思维。思辨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民意、重视人才等优秀品德牢牢扎根与他们的心田。其次,课堂应是一个“情感场”,他应当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在一种和谐愉悦

9、的氛围中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这需要教师最大限度地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内容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全身心的融入其中,以情动情,以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也就是要努力营造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激情的课堂。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如是,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最大限度地进入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之中,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感受历史事物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进行一种心灵的沟通。因而,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体验。学习应该是一直学习主体亲身“经历历史”的形态而且要以历史主人翁的角色“经历历史”。案例2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本节教材用两条线展开:袁

10、世凯篡权专权复辟 孙中山让位“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单纯地拉线条、摆事实难以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我的设计突出袁世凯和孙中山两位人物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教材只是单纯介绍他们的外在的政治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行为后果。至于他们的内心感受、精神世界、个性和品格,则绝少涉及。他们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被岁月冲淡的遥远模糊的背影,没有作为“人”的鲜活与丰富。教师必须适时地用极大的热情与学生一道进入两位人物的情感世界:袁世凯以督练新军起家,组建庞大的北洋军阀集团,具有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日益膨胀的政治野心;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就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

11、命的。”由此,不难理解袁世凯何以篡权?何以复辟?孙中山为民主共和的早日实现而让位,为捍卫民主共和而继续斗争。只有这样,从“人性”的角度来阐释历史人物,尽量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去把握历史真正富有生命的脉动,去触摸真正能够与我们心灵沟通和交流的底蕴。才能使学生对人的历史和历史中的人,有更为真切的体悟与洞悉,从而实现超越各种阻碍人们理解过往历史的羁绊,使历史与现实接通;只有这样,着眼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正向度发展,才能使学生爱憎分明,从而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再次,课堂应当是一个“生活场”,而生活离不开活动的,活动的主角又是学生,因此,在我们的课堂里,就必须改变过

12、去那种沉闷、呆滞的局面,要让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动”起来,“思维”的动,“情感”的动。换言之,也就是要努力创设一个“生活化的课堂”,一个“活动化的课堂”。总之,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才能让学生和教师都体验到一种生命的尊严,生命的快乐,才能真切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里的涌动。必须想方设法地将学生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历史的和现实的),让他们在其中进行多方面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在这种亲身的活动体验中,最终获得对问题(知识)精髓的深切领会与感悟。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才是对他们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而不仅仅是一堆游离于他们身外的毫无实际意义的信息。案例3五四

13、运动设计两个情境:历史的和现实的。历史情境:五四运动。假设学生就是当年深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青年,当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被无理拒绝时,你作何感想?让学生自发表演写血书、呼口号、火烧曹宅、痛打卖国贼、游行罢课等场景,使其真实体验轰轰烈烈的运动。现实情境:五四青年节。假设今天是5月4日,我们该怎样纪念五四运动?我们要继承的五四精神是什么?将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即时引入其中,营造极具时代感和生活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自己的所见所闻去争论、去思考,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中随时注意要密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进行体验与感悟,引发起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效应,以情动情,以情燃情,唤起其情感上、精神上的内在世界的变化。爱国、民主、科学就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呼喊。这样才能借助历史将一向被认为“务虚”的民族精神教育做“实”做“活”。做出实效来,达到精神培育的目的。总之,传统的历史教学使历史失去了“生命”光彩,而新课标呼唤历史教学重焕“生命”光彩。如何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如何使历史教学重焕“生命”光彩。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新课标和提升历史教学的教育效能的重要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