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说课材料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46333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6.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咬文嚼字说课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咬文嚼字说课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咬文嚼字说课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咬文嚼字说课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咬文嚼字说课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说课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说课材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咬文嚼字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咬文嚼字,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做解说。一、说教材咬文嚼字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本单元是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该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作比较。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分析评价课文观点。二、说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立足课本整体感知跳出课本。立足课本整体感知使用的是讨论法和点拨法,跳出课本主要使用讨论法和启发法。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只有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才能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三、说学法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在高一时已经接受了一年时间的新课改训练,思维较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

3、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分钟)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三位作家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说:“在吃中国”。“吃在中国”是主谓短语,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是偏正短语,其意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这三位作家说的话字数相同,只是排序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至今,骚人墨客举不胜举,名家名篇灿若星河。可是,这些诗歌往往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经过反复的雕琢,才成为千古绝唱。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就经过多次推敲。 这种

4、推敲,在古诗文里称为“炼字”,今天,有位美学家称之为咬文嚼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板书:文题+作者)出示目标(1分钟)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自主学习(5分钟)该板块主要包括:作者简介、文体知识、题目解析三个方面。(一)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谈美书简 文艺心理学论诗等。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二)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文

5、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三)解题 1“咬文嚼字”在汉语大词典中它有三个义项:A.形容过分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B.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C.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A)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B)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C)2.文本的题目是“咬文嚼字”,该词词典上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

6、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请大家根据课前预习回答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如果都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提示)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 (第三段)课文作者贬词褒用,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指的是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嚼”有玩赏的意思,提高到审美 、鉴赏的境界。意在鼓励人们去咬文嚼字。那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合作探究(2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交流探讨,小组间交流互动,老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中指导。教师: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

7、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文章举了哪些“实例”?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教师:这些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一)学生讨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X)教师点拨:你这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和“有” 性质完全不同 。再让我们读一读课文的1-2自然段,看

8、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分析的。(学生阅读第1-2自然段)教师提问:通过“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在说明什么道理呢?教师:(l、2段)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说明的道理:句式不同, 意味不同。句式不同表达效果,表达情感大不相同。 板书 “你是没有骨气

9、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道理句式不同,意味不同(二)学生讨论: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好不好。教师: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史记“李广射虎”的一段,(翻译文章: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中的一块石头,认为是老虎就用箭射它,箭射中石头并没了箭头,看它,原来是石头,就再用箭射它,最终不能再射入石头了。)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同学们讨论这样改好不好。 教师点拨:“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再让我们读一读课文的3-4自然段,看看朱光潜先生

10、是怎样分析的。(学生阅读第3-4自然段)教师提问: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在说明什么道理呢?(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说明的道理:字数不同,情境不同。文章的好坏,主要是意味,是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 P41第四段板书 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道理字数不同,情境不同(三)学生讨论:以下诗句中是“推”好,还是“敲”好。教师:句式不同,情感不同;字数不同,意味不同,看来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让我们欣赏一个小故事。贾岛初赴举在京,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

11、,炼之未定。于驴上吟诵,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诗,你认为那个字好呢?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剥啄有声,打破岑寂,平添搅扰)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 ,无声) 教师点拨: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接下来让我们读一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分析的。(学生阅读第5自然段)教师提问:作者

12、借“推敲”的推敲,在说明什么道理呢?朱光潜的观点:1、“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寂静,也似乎平添了搅扰。2、“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也就是说,“僧敲月下门”,“敲”的应是自家之门。说明的道理:字眼不同,意境不同。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情感。 P42第五段板书 韩贾“推敲” 道理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教师小结:结构关系:(1 )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的“你这

13、”和“你是”式语法区别(引出话题)(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反)(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正)实例 道理郭沫若改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王若虚改史记 字数不同情境不同(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 韩愈改诗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中心论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随堂训练(10分钟)在这个环节中,就本课出现的知识进行训练。早 梅齐 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思考: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数、一)答案:“一”字准确

14、。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结论:字眼不同意境不同。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答案:小处不可随便结论:句式不同情感不同。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结论:字数不同情境不同课堂总结(2分钟)今天,我们学习了咬文嚼字这篇课文,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同时作者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