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市各民族介绍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43594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塔城市各民族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塔城市各民族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塔城市各民族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塔城市各民族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塔城市各民族介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塔城市各民族介绍 1、塔城市达斡尔族如今,在塔城市生活着4900多名达斡尔族同胞。他们主要聚居在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达斡尔族是我国民族之林中人口较少的成员之一。很早以前,他们生息繁衍在黑龙江以北的广阔地带,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渔狩业。 十七世纪四十年代,沙皇俄国侵占我东北大好河山,能征善战的达斡尔族人纷纷拿起武器,顽强抵御外来侵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多次受到清政府的褒奖。十七世纪八十年代,新疆额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头目葛尔丹举兵反清。康熙二十九(公元1690)年,康熙帝亲率大军西征。在这次征战中,布特哈等地区八旗达斡尔、额温克二旗官兵各500人被编入西征队伍,在征战中表现骁

2、勇,屡立战功。平息叛乱后,清朝在伊犁地区分驻将军、参赞大臣和领队大臣,巩固了天山北路地区的统治。当时,驻防制度中实行的是轮换驻防制,即兵士每两到三年轮换一次。这种制度带来的弊端是每两到三年,兵士就免不了要长途跋涉。鉴于此,清乾隆二十八(公元1763)年,清政府决定,新选派来新疆的达斡尔族、额温克族二旗官兵须携带家眷,将永戍新疆伊犁地区这就是现在居住在塔城的达斡尔族人的祖先。同年秋天,嫩江流域的达斡尔、额温克二族各500余名官兵携带家口,举家迁往新疆伊犁。他们分成两路,跋山涉水,历尽艰难,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驻扎在了新疆伊犁霍尔果斯河一带,守卫卡伦(哨所),一边巡逻边境,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之后

3、不久,伊犁将军从这些官兵中抽调了130名官兵,以三年一期为轮换驻防的形式派往塔城。 光绪十五(公元1889)年,为巩固边防,伊犁将军遵旨在塔城建造绥靖城,已经留居在当地的300余户达斡尔族人民与100余名伊犁地区派来的达斡尔族、锡伯族能工巧匠共同参加了筑城劳动。1891年新城建成,达斡尔族官兵被被清政府编为正白、正黄、镶白、镶黄、正蓝、镶红六旗,仍然从事边境巡逻、开荒种地、供应军粮的艰巨任务。 1911年,后,清政府旧的八旗制度被废除。绥靖城里居住的达斡尔族人陆续从新城里搬出,移居塔城市所属的郊外,每户按人口分得土地专门从事农业生产。最早搬到现在的阿西尔乡时,当地名叫瓜儿本社尔意即三眼泉,当时

4、最早搬来居住的有三位老人,他们利用三眼泉浇灌土地,其中一位老人居住在泉水的下游,他发现自己经常缺水,骑马往上游查看,发现是上游的孩子经常堵水,因此便训导这些顽皮的孩子们“它不阿西尔”(达斡尔语,意即不要调皮)。顽皮的孩子们虽然很尊敬这位老爷爷,但还是给老人起了一个绰号叫“阿西尔爷爷”。从此,人们中间就把“阿西尔”这个词传开了,以至于成了当地的地名,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达斡尔族人刚搬到阿西尔时,阿西尔还荒无人烟。勤劳的达斡尔族人民利用喀浪古尔河、阿不都拉河浇灌生地,开荒种粮,同时还挖凿了不少河渠用于灌溉,使农作物产量越来越高。新中国成立后,塔城市(当时为塔城县)设“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如今,阿

5、西尔乡已经是塔城市最具民族特色的乡之一。阿西尔乡人不分男女,个个能歌善舞,人人豪放热情。随便走进一家,主人都会把最好的菜肴拿出来招待客人。同时,阿西尔乡文化体育活动也精彩纷呈,每逢农闲时分,在阿西尔乡达斡尔族风情园里,经常是歌声不断,舞姿翩跹,阿西尔乡因此被称之为“歌舞之乡”。 达斡尔族人历史上信仰萨满教。新中国成立后,年长者仍信仰萨满教,中青年人则不信教。达斡尔族与汉族或其他民族也可以通婚,很多人都通晓汉、哈萨克、维吾尔等多种民族语言。1989年,塔城市的达斡尔族人为纪念先辈们戍边的丰功伟绩,在阿西尔乡集资修建了“阿西尔达斡尔民族戍边纪念碑”。纪念碑高9.6米,宽1.8米,底座宽4.9米,以

6、钢筋为支架,水泥灌制而成。碑前刻有“达斡尔族戍边纪念碑”的字样,碑后刻有新疆达斡尔族简况,用汉文撰刻。纪念碑于1989年5月中旬动工,6月24日竣工。走进阿西尔乡,高高耸立的阿西尔达斡尔民族戍边纪念碑似乎仍能把人带回到那个久远的年代。当年创造出戍边辉煌的达斡尔族人民而今更加意气风发,为塔城市美好的明天增光添彩 2、塔城市的锡伯族。锡伯族原籍在东北嫩江、松花江及西伯利亚一带,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比较先进的农耕生产技术。18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和南疆大小和卓叛乱后,伊犁人烟稀少,边防空虚。面对沙皇俄国的侵略,急需加强防务。从1762年起,清政府抽调满、汉、蒙古、索伦(达斡尔)官兵驻防伊犁

7、,仍感兵力不足。于是决定增调锡伯兵赴伊犁。1764年春,清政府从盛京(沈阳)、辽阳、开原等十七城选调锡伯族官兵1020人连同家属共3275人西迁新疆。清政府给西迁每户官兵配备一顶帐篷、一口锅、一辆车、三头牛和两匹马。当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沈阳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里,数千人举行盛大宴会,欢送亲人远赴新疆。后来新疆锡伯族人就把这一天定为“西迁节”。 西迁官兵从沈阳出发,经过张家口、外蒙,越过杭爱山,农历八月下旬到达乌里雅苏台。当时蒙古高原大雪降临,加上长途跋涉和畜疫流行,出发时的3000头牛已死亡2600头,所带的2000匹马,300多匹已瘦弱不堪。于是决定在此休整越冬。第二年农历三月,乌里雅苏台将

8、军给补充了500匹马和500峰骆驼,继续西行。经过阿尔泰,取道塔城、博乐,农历七月二十日到达伊犁。 西迁途中,一度粮食奇缺,锡伯族军民就挖野菜充饥;缺乏布匹,产妇便用野草包裹婴儿。他们带着女祖宗“喜利妈妈”,祈求她保佑人口平安;带着男祖宗“海尔堪玛法”,祈告他保佑六畜兴旺。出发时,他们点燃了麻绳,一根接一根,让故乡的火从东北延续到西陲。锡伯族人以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走完了西迁全程。 到达伊犁后,经清点,途中生婴儿350多个,自愿随军的亲属405人,实际到达伊犁的锡伯族为4030多人。伊犁将军将西迁兵民安置今察布查尔,沿伊犁河南岸开始了屯垦戍边的生活。他们自带弓箭腰刀,驻守在伊犁河畔18个卡伦

9、,并且定期派官兵到塔城和喀什换防。1866年,伊犁发生维吾尔、回民暴动,锡伯族官兵坚持抗俄斗争,不屈不挠。后来他们逃往俄国,后经谈判终于返回祖国。在总管、领队大臣喀尔莽阿率领下,他们撤到博尔塔拉、车排子、塔尔巴哈台屯种军粮。1868年,驻塔城的代行伊犁将军荣全,将西部营官兵编为塔尔巴哈台新满营右翼3旗。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屯垦的锡伯兵民积极支援粮草,积极参战,回归伊犁。1881年,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伦从新满营中挑选右翼马队锡伯官兵一营留驻塔城,其余全部调回伊犁。1912年民国政府实行裁旗(满营)归农,驻塔城的锡伯族官兵遂弃甲归田,连同家属定居塔城县喀拉哈巴克地方。 锡伯族官兵弃甲耕田、安家落户

10、后,他们充分利用塔城的自然条件,挖渠开荒,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在塔城东北方向开凿了一条约十几里的长河,即阿布都拉大渠,并修复了卡浪古、西伯图等多条灌溉渠,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为塔城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今,在塔城市境内居住的锡伯族人主要有八大姓,郭、郑、佟、哈、葛、吴、谷、孔,信仰萨满教,其民风与汉族基本无二,善骑马、射箭、摔跤。由于长期与汉族、哈萨克族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都懂得好几种语言,出了不少翻译人才。塔城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锡伯族移居塔城之后,与其他兄弟民族亲密团结,来往频繁,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因而在文化、语言、居住、穿着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从小听惯了各民族的语言,所

11、以学外语或是其他民族的语言,发音准确,翻译人才也较多。由于锡伯族懂几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在语言、文学、文化的交流以及各民族的团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3、塔城市俄罗斯族概况与民俗风情。俄罗斯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新疆的塔城、伊犁、阿勒泰、乌鲁木齐及东北、内蒙古等地。据统计,新疆境内有俄罗斯族九千余人,其中塔城地区有3498人,而塔城市就有2349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俄罗斯民族的名额)均由塔城市的俄罗斯人入选,塔城市的俄罗斯族知识分子较多,被国家授予一级职称者就有14人。 塔城市俄罗斯族大多既有白色人种的血统,又有黄色人种的特征。参加社会活动时都讲汉语,使用汉字,而在

12、家庭内、在与本民族人交往时,他们也讲俄语,使用俄文。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既有汉族名字又有俄罗斯族名字,塔城市俄罗斯族人都有一个明确的观念,认定自己的祖国就是中国,是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 俄罗斯族迁居塔城市主要分三个时期:第一次是由于沙皇俄国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许多俄罗斯商人进入新疆并陆续在包括塔城市在内的许多地方建立了居民点,从事商业、手工业和农牧业等生产活动。第二次是俄国十月革命后,被苏联击溃的白军,裹挟众多难民窜入新疆,之后经新疆当局的劝说和动员,大部分白军难民返回苏联,只有一小部分几经周转先后在乌市、伊犁和塔城等地落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对新疆的政治、军事和稳定新疆政局等

13、方面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三次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并继续将矛头指向我国的华北和苏联的远东地区,1932年苏联当局处于国内安全的考虑,采取了一系列不信任华侨及其俄罗斯亲属的政策,用强制手段转移和遣返他们回到中国的新疆。据当时的塔城行政官员估计,自1932年至1938年的六年中,仅经塔城被遣返回国的华侨达一万余人。到1952年前后,到新疆来的俄罗斯基本上全部回国,或去澳大利亚定居,剩下的基本上全是中俄后裔。 俄罗斯族人自入居塔城市后,给塔城市先后带来了种养殖优良品种和先进的手工业、农业、牧业、养殖业技术,他们善于驾驶汽车,制皮革、修理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各种家用

14、品。居住农村的俄罗斯族则输入苏联先进的生产工具,栽培优质水果、放蜂取蜜、改良牲畜、开展渔猎,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塔城市俄罗斯人能歌善舞,手风琴是他们的主要乐器,其次是小提琴、吉他和钢琴等。每逢喜庆之日亲朋好友相聚时,他们就拉起手风琴、唱起歌、跳起舞。俄罗斯妇女头巾舞、男子的赶马车舞、俄罗斯族青年踢踏舞都广泛流传并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 塔城市的俄罗斯族饮食既具有俄罗斯人的特色,又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他们的主食主要是自己烤制的面包(又名列巴),尤其是爱吃黄瓜、西红柿等有营养价值的蔬菜。节日制作的点心和饼干伴有牛奶,鸡蛋和奶油,并夹有果酱,且花样繁多、色味俱佳,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欢。 塔城市的俄罗斯族基本上信仰东正教,其节日与东正教有密切的关系,都过东正教的节日,即圣诞节,复活节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