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晋察冀“军区之骄子”的抗敌剧社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41297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被誉为晋察冀“军区之骄子”的抗敌剧社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被誉为晋察冀“军区之骄子”的抗敌剧社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被誉为晋察冀“军区之骄子”的抗敌剧社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被誉为晋察冀“军区之骄子”的抗敌剧社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被誉为晋察冀“军区之骄子”的抗敌剧社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被誉为晋察冀“军区之骄子”的抗敌剧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被誉为晋察冀“军区之骄子”的抗敌剧社(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被誉为晋察冀“军区之骄子”的抗敌剧社-学校党建论文被誉为晋察冀“军区之骄子”的抗敌剧社 文 何立波 王芳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有三个文化组织子弟兵报、晋察冀画报和”抗敌剧社”,被誉为三支文化“轻骑兵”。其中作为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直属的综合性文艺团体的抗敌剧社,更是受到关注,被誉为“军区之骄子”。在晋察冀边区的剧社中,它是建制历史最长、活动范围最广、阵容最庞大、创作成果最多的一个剧社。抗敌剧社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成立于1937年12月,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以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8月,抗敌剧社改为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抗敌剧社白手起家,成为“名副其实的战地文

2、艺” 八路军115师于平型关大捷后,聂荣臻率领部分指战员奉命留在山西、察哈尔、河北三省边界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宣告成立,移驻河北阜平,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当时,以4个红军宣传员(黄日生、杨晋涛、丁开山、李纪保)为基础,吸收当地知识青年和小学生组成了军区政治部宣传队,负责书写标语和向驻地群众做宣传工作,并与爱好文艺的机关人员一同组织文艺演出。 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队的首次演出,是在1937年12月11日纪念广州暴动十周年和西安事变一周年的军民联欢会上,地点在阜平县城内。演出前,聂荣臻司令员讲话,政治部主任舒同率领全场观众呼口号。演出的节目有独幕剧松花江上、

3、哑剧美人计和相声、魔术等节目。因为这次演出第一次用了抗敌剧社的名称,就把这一天定为抗敌剧社成立的日子。 最初,抗敌剧社的社长即宣传队队长杨克武,抗敌剧社副社长由军区宣传部干事贾晓光兼任,成员有红军宣传员黄日升、杨晋涛、丁开山、李纪保,青年学生袁颖贺、古立高、赵宝珊、刘如舟、栗茂章、单银香、赵林培、杨更西、杨天祥、郝殿来、郭成林等。还成立了艺术委员会。剧社的队伍也有所扩大,补充了一些从延安、临汾学兵队和从天津来的知识青年。 1938年9月至1939年初这段时间,晋察冀军区宣传队进行了整编,结束了宣传队的编制和名称,正式定名为抗敌剧社。社长白瑞林,副社长罗东,指导员丁明。剧社下设戏剧、舞蹈、音乐、

4、书画四个队:戏剧队长刘佳,副队长那国忠、胡可;舞蹈队长王天一,副队长杨晋涛;音乐队长郑红羽,副队长李纪保、今歌;书画队长王明德,副队长袁颖贺。这次整编,标志着一个政治宣传队向一个文艺工作团过渡的完成。陆续有一批有业务专长的干部充实到剧社,有来自抗大的丁明、郑红羽、王明德,来自西北战地服务团的今歌,来自冀中的郭剑秋等。特别是开始有了女演员,先调来了军区供给部的陈剑戈、李垒楠、戴卫宁和抗大的胡朋,从此结束了演戏“男扮女装”的历史。演出的节目丰富了,演出的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可以演出多幕话剧,抗敌剧社才算名符其实。 后来,抗敌剧社几经整编,白瑞林、罗东、汪洋、刘肖芜、刘佳等先后当过剧社领导人。

5、在战斗和工作中,抗敌剧社先后与抗大二分校文工团、华北联大文工团和冀中火线剧社的部分人员合编。抗战胜利后,抗敌剧社又吸纳了各分区剧社不少有实力的成员,作为我军经过战火锻炼的数以百计的文艺团体之一,成为在晋察冀边区的剧社中建制历史最长、活动范围最广、阵容最庞大、创作成果最多的一个剧社。 抗敌剧社成员经常组成精干的小分队,带上一、两把二胡,几支口琴,一套锣鼓,活跃于部队、农村,战斗在山区、平原,为群众演出,做口头宣传,做战勤工作,以至跟随部队参加战斗。他们以文艺为武器,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鼓舞了部队的战斗热情,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部队政治工作的有力助手,也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觉悟,形成了艰苦朴素的

6、战斗作风。 抗敌剧社刚成立时,全部家当只有一个洋鼓、几把胡琴和几只笛子,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有时一天只吃一顿小米加红薯,两个人用一条毛巾、盖一床被子。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经常到剧社来和大家聊天、唠家常,鼓励大家战胜困难,给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有时他还挥毫泼墨,有时优雅地吹起笛子。他充满乐观主义的情绪,感染了剧社的每个同志,大家自己动手用罐头盒子、马尾鬃制作二胡,用竹筒作笛子,在阜平县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用土堆起的舞台。晚上演出没有照明,就在树杆子上吊上汽灯。同志们打趣地说“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战地文艺”。1938年9月的一天,剧社前往山西五台县松岩口村为庆祝白求恩创建的模范医院成立演出,演出结束后, 白求

7、恩和聂荣臻兴高采烈地与剧社的同志们交谈起来。聂荣臻嘱咐大家“要深入生活,向战士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用好用活革命文艺这杆枪”,。白求恩兴奋地说:“我是用手术刀给战士们医病疗伤,让他们重新焕发战斗力,你们给战土们注射的是精神的血液,我们都在为真理而奋斗。” 1947年10月,聂荣臻部署华北部队在清风店地区全歼蒋介石嫡系第3军主力,歼敌17万余人,活捉敌军长罗历戎。战斗结束后,战败被俘的罗历戎,自称是聂荣臻的学生,要求见老师。原来,聂荣臻在黄埔军校时兼任政治教官,经常为学员上课,那时罗历戎是黄埔军校的学员。罗历戎见到聂荣臻后表示很惭愧,后悔不该走上反人民反革命的道路。聂荣臻鼓励他努力学习,改造自己

8、,悔过自新。罗历戎没有想到解放军如此宽待俘虏,善待败将。他非常感动,把自己的心里话掏给了聂荣臻 “第3军被你们打没了,枪也被缴械了。不过,3军有一个50多人的军乐队,演奏水平还不错,我这里有他们的花名册,说不定能派上用场,这也算送给老师的见面礼吧!”几天后,聂荣臻叮嘱时任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的张致祥,“尽快将国民党第3军的军乐队收容过来。”经过组织上政审、鉴定和调查,最后确定留下40人,与抗敌剧社音乐队原有的10多人,经聂荣臻司令员批准,改编成华北军区军乐队。后来,以此为基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正式成立,罗浪担任军乐队队长兼指挥。 抗敌剧社能演大戏,形成了演兵的优良传统 抗敌剧社从成立的那

9、一天,就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事部队文艺工作的。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工农兵服务,为革命斗争事业服务,深入生活,深入斗争实践,为创造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而努力。这一讲话,在晋察冀文艺工作者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两个多月以后,晋察冀军区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8月6日,聂荣臻司令员到会作了重要讲话。 聂荣臻根据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结合晋察冀的斗争实际情况,指出:尽管我们在军事装备上低劣,比不上强大的敌人和其他军队。但在文化武器这个方面,我们的“装备”是并不落后的,这是我们的优点和特点。他提出要求,希望大家认识文艺工作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地

10、位,安心和热爱文艺工作,力争成为戏剧家、音乐家、美术家、文学家。他最后鼓励文艺工作者:“伟大的作品将来一定要产生,而且一定会产生在前线,产生在堡垒附近。” 抗敌剧社的同志们根据聂荣臻的指示,有重点地”下乡”与“入伍”,较长时间同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使自己受到了深刻的感染和教育。编剧们很快写出了话剧子弟兵和老百姓、戎冠秀、李国瑞等一批作品,受到观众普遍的欢迎。抗敌剧社从1939年至1949年,仅各种形式的戏剧剧本创作就有174部,演出1410部。 这一时期,抗敌剧社演出了自编自演的松花江上、张家店、美人计、顺民、林中口哨、溪涧与洪流及舒同亲自编写的警觉等戏剧。194

11、0年11月7日,抗敌剧社和华北联大文工团、西北战地服务团联合演出苏联大型话剧母亲。这一剧目,对八路军指战员起到了很大的教育意义,也成了晋察冀边区“演大戏”演中外名剧的开端。 1941年,为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剧社集体创作演出了以新旧社会妇女命运对比为内容的大型活报剧哭与笑。剧社还排演了曹禺的名剧雷雨。在1941年边区文艺界第二届艺术节上,抗敌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和联大文工团及各分区剧社的同志还联合演出了一个名为跟着聂司令前进的大型活报,活报以自然山川做舞台,部队和驻地群众既是观众又是演员。由凌子风化装成聂司令员模样,骑马驰骋于河滩,部队、游击队、民兵依次跟进。抗敌剧社独唱演员陈群立于山

12、顶引吭高歌,男女老乡欢呼跳跃。 抗敌剧社演出的话剧战斗里成长,就是在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的创作作品,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抗敌剧社于9月随军进入刚解放的张家口。为了向新解放区宣传我党我军的各项政策,剧社分别到工厂、街道、商店去深入生活。20天后,根据实际生活写出了望南山、墙头草、李甲长等6个独幕话剧投入排练。以两辆卡车拼接起来做舞台,巡回演出于广场、街头、工厂、学校。虽然是宣传剧,却是群众的心声,而又情理交融。演出队所到之处,群情振奋,共鸣强烈。这一演出形式,是剧社演出史上的创举。 解放战争期间,抗敌剧社随部队转战前方。晋察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潘自力

13、曾告诉剧社的同志,聂司令员提出,要剧社同志们了解与感受野战部队的战斗生活。运动战与抗战中的游击战不同,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以至发展到攻坚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剧社的活动不仅要为部队演出,还要做战勤工作,或在部队行进中做宣传鼓动工作。有时为了目标明显,一些同志还穿上戏装站在路边鼓动。大家还要押送俘虏,护送伤病员到后方,组织与带领民工参战,在新解放的城镇还要向群众宣传我党我军的政策。抗敌剧社长时期的随军转战,密切了和部队的关系,同时丰富了各方面的生活,写出了独幕话剧、歌剧找担架、千里寻部队、欢迎站等。胡可创作的话剧喜相逢,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聂荣臻对抗敌剧社关怀备至,规定剧社调人必须经过他的

14、批准 抗敌剧社存在的12年间,无论是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舞蹈,抗敌剧社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与聂荣臻等军区领导的关怀是分不开的。 聂荣臻从红军时期起就十分重视文艺工作。1933年在中央苏区,他曾参加庐山之雪、杀上庐山等话剧的演出,亲自编写了反映南昌起义的四幕话剧南昌起义。抗敌剧社演出的松花江上、张家店、美人计、顺民、林中口哨及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亲自编写的警觉等戏剧,演出水平虽然不很高,但聂荣臻一有空就去看,有时还要作指示。 聂荣臻很重视人才的培养。他在1939年秋就对抗敌剧社的领导人说:剧社若想出人才,必须多吸收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娃娃,早动手培养,在战争中,也绝不能忽视对下一代的培养。他的这一

15、指示,不仅抗敌剧社执行了,其他分区剧社也都执行了。今天,不少当年的男女小同志田华、华江、高虹、魏风、栗茂章、郝玉生等就是那时候吸收来的。1941年春,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潘自力来到剧社,向同志们传达聂司令员的话。潘自力说,聂司令员有个建议:“希望同志们注意写写我们这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她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北伐战争到南昌起义创建以来,经过10年内战,到现在的抗日战争,为人民解放事业,艰苦卓绝、英勇奋斗,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发展壮大。这样的军队,应当在作品里得到反映。”据初步统计,在抗敌剧社的174部戏剧作品中,就有80多个剧本是写兵的。 聂荣臻非常爱惜文艺骨干,他对抗敌剧社的人才保留作了几条严格的规定。1942年初,军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向剧社传达了聂荣臻的指示:“第一,剧社里凡是有文艺才华,做出过贡献的人员要调出去,都得经过他批准;第二,剧社里女演员太少,即使是符合婚恋条件的老红军团职干部,也不许到那儿找对象;第三,创作和演出的节目一般由剧社自己定,顶多宣传部审查一下就行,他不去干涉,叫别人也不要一味指责。” 正是因为有了聂荣臻的这几条规定,才使“抗敌剧社”保持了稳定,涌现出一大批当时和后来闻名于全军乃至全国的剧作家、导演和演员。有一次,晋察冀军区政治部调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