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业农业工人供求问题分析——以山东省邹平县为例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08545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兼业农业工人供求问题分析——以山东省邹平县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兼业农业工人供求问题分析——以山东省邹平县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兼业农业工人供求问题分析——以山东省邹平县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兼业农业工人供求问题分析——以山东省邹平县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兼业农业工人供求问题分析——以山东省邹平县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兼业农业工人供求问题分析——以山东省邹平县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兼业农业工人供求问题分析——以山东省邹平县为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兼业农业工人供求问题分析以山东省邹平县为例-经济兼业农业工人供求问题分析以山东省邹平县为例 兼业农业工人供求问题分析以山东省邹平县为例 文/孟祥东赵承强张志桐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法对山东省邹平县兼业农业工人供求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该县兼业农业工人供求当中存在季节性供不应求、长期性供求失衡、劳动力素质差、需求总量有限和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季节性供给数量不足、利益博弈与信息不对称、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改变、机械化与规模化的影响、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等。对此,可实施以下措施:一是继续推进土地流转,提高机械化水平;二是加强供求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三是多途径提高劳动者素质;四是调整农业

2、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五是提高组织化程度。 关键词兼业农业工人;供求问题;利益博弈;个体理性 【作者简介】孟祥东、赵承强,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张志桐,山东省菏泽市农业局。 一、引言 “三农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我国这一农业大国关注的焦点,农业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则是“三农问题”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加快,约有2.69亿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但仍有大量农业劳动力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其中有一部分劳动力不仅经营自有耕地或其他自有农业项目,还以获取劳动报酬为目的被他人雇佣从事农业劳动,这部分农业劳动力即兼业

3、农业工人。兼业农业工人的存在对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以及现代化农业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存在的兼业农业劳动力供求难以均衡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切实解决好兼业农业工人供求矛盾将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本文着眼于山东省邹平县兼业农业工人供求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运用相关的经济理论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该县兼业农业工人供求问题的相关对策,期望能够为以后相关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兼业农业工人供求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季节性供不应求 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农作物的成熟往往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人

4、力难以对其进行直接调控,农作物成熟时一般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收获,在农忙季节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在现实中,种植大户或合作社等主体在必要的田间管理和收获季节往往难以雇佣到足够的劳动力,因而出现兼业农业工人季节性供给不足的现象。以该县韩店镇一位种粮大户为例,在收获130亩玉米时劳动力明显不足,尤其是负责运输和摊晒工作的人员不足,仅雇佣到2名运输工和3名60岁以上的摊晒工,刚刚收获的玉米含水量大,由于不能及时摊晒,部分粮食出现了发霉现象,导致粮食质量下降,进而影响了其售价,最终以每市斤低于市场价0.23元的价格出售,经济损失高达9000多元。 (二) 长期性供求失衡 在农忙季节,往往出现兼业农业工人

5、供不应求的局面,而在较长时期的非农忙季节则既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也存在供过于求的现象。在我们所调查的9家种植大户中,表示能够在较长时期内雇佣到合理雇工数量的仅有2家。以一位韭菜种植户为例,种植韭菜17亩,每天平均需要除自家劳动力之外的3名兼业农业工人,但往往这样的人数也难以维持较长时间。以4月份为例,每天拥有6名兼业农业工人的天数为1 天,拥有4 人的天数为6天,拥有3人的天数为7天,拥有2人的天数为14天,拥有1人的天数为2天。这种兼业农业工人多于或少于合理用工人数的现象十分普遍,并且此类现象出现的频率在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中高于粮食作物的生产。 (三) 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在所调查的103位

6、兼业农业工人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23人,占22.33%,全为男性;3045岁的有8人,占7.77%,全为女性;4550岁的有72人,占69.90%,男性9人,女性63人。45岁以上的兼业农业工人占多数,且女性兼业农业工人占绝大部分,占总数的68.93%,兼业农业工人的老龄化和女性化的特点十分突出。其次,部分兼业农业工人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以韭菜收割工作为例,无论有无雇主的监督,兼业农业工人往往会集体放慢收割速度,且收割后的捆扎工作也比为自家收割后的捆扎效果差很多,参差不齐,品相不佳。此外,兼业农业工人技术水平整体偏低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以花卉苗木基地的苗木修剪为例,雇佣的兼业农业工人大

7、多数仅会种植简单的粮食作物,而修剪技术水平较低,导致苗木修剪质量状况较差。 (四) 需求总量有限 兼业农业工人的需求方多数是种植大户、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供给方为一般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单从数量方面来看,需求方的数量远远少于供给方,且所能提供的岗位数量也是有限的。以规模为130亩的种粮大户为例,该种粮大户常年雇佣的劳动力人数即长工为2人,其余全为临时性雇工。再以韭菜种植为例,在韭菜种植专业村苏家村,一般种植5亩以上的种植户才会产生雇工行为,而绝大多数韭菜种植户的种植规模多在5亩以下。该村韭菜种植的总规模约为1100余亩,其中种植规模在5亩以上的有42户,共230亩,以每20亩需要3名兼业农业工

8、人计算,仅需要不足40人,总体看所需兼业农业工人数量并不多。 (五) 组织化程度低 兼业农业工人在供给时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在农忙季节比非农忙季节稍高一些。在农忙季节,同村的兼业农业工人往往“三五成群”地外出务工(从事农业劳动),但非农忙季节则会单独或2人结伴外出务工,一般不会超过3人。例如,在大棚韭菜春节前集中上市的10天内,苏家村的收割队成员数量为7人,春节过后该收割队又分为了4组,其中1组3人,1组2人,2组1人,且分开之后相互之间的工作信息交流次数较少,出现了一种“各管各家,互不往来”的现象。兼业农业工人的供给者需要自己搜索用工信息,兼业农业工人多而分散,在与雇主就报酬进行谈判时往往雇主

9、拥有更多的决定权,并且这也导致了需求者难以一次性找到足够的雇工。 三、原因分析 (一) 季节性供给数量不足 首先,兼业农业工人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是自己也经营一部分土地。在农忙季节,农作物集中成熟,种植大户需要大量用工的季节也是兼业农业工人们自己需要自有劳动力的季节。在这一段时期内,大量兼业农业工人将会退出劳动力供给市场,只有在完成自己经营的小规模土地的相关工作之后才会向种植大户提供劳动力。其次,由于农忙季节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兼业农业工人在完成自家的相关工作后往往耗费大量的体力,需要休息一定的时间恢复体力,这样一来无疑又延迟了向种植大户提供劳动力的时间。此外,也的确有一部分农户在观念上存在为种植

10、大户服务是一种降低身份的行为,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工就好像是在旧社会为地主做工,因此不愿意加入兼业农业工人的队伍。基于以上原因,造成在农忙季节兼业农业工人供给数量的季节性不足问题。 (二) 利益博弈与信息不对称 为便于表述,兼业农业工人在此处简称雇工,需求方简称雇主。农业生产的一大特点就是地域上的分散性,雇工与雇主往往需要相互搜寻。按照契约的相关理论可知,交易双方都想在交易谈判中获得优势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交易双方会展开利益博弈,获得优势的一方可以获得更多收益。对于兼业农业工人供求双方的行为,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加以说明(图1)。 被搜寻方一般是稀缺资源供给方,往往处于优势地

11、位,收益较高。雇工面临主动搜寻雇主和等待被雇主搜寻两种选择,雇主面临等待被雇工搜寻和主动搜寻雇工两种选择,无论对于雇工还是雇主,为了获取交易中的优势地位,都会主动选择被搜寻,最终的博弈均衡解即为(等待被雇主搜寻,等待被雇工搜寻)。由此便产生了一种现象,雇主有劳动力需求,雇工有劳动力供给,但是双方都会选择等待被对方搜寻,结果便是雇主不知道雇工是否可以被雇佣,雇工也不知道雇主是否需要自己的劳动力,兼业农业工人的供求便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现象。交易双方不愿采取互相主动搜寻的行动,从而(主动搜寻雇主,主动搜寻雇工) 的理想状态较难实现,供求信息无法及时有效地传递,实际供求也就难以实现均衡。 此外,由于缺乏

12、约束性较强的劳动规则,使得兼业农业工人的行动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尤其是在请假方面,这也是造成兼业农业工人的需求方难以长期拥有合理数量的雇工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由于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高,所以粮食作物用工量少于经济作物用工量,再加上劳动力供求信息不对称,便造成了兼业农业工人多于或少于合理用工人数的现象在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中较多的现象。 (三) 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改变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农村中的优质劳动力大量转入城镇,农村劳动力结构已随之发生了改变。城镇中的企业往往对工人的年龄、体质、学历等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故流出农村到城镇的劳动力素质较高且多为青壮年,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动力多为老人和妇女。

13、以邹平县一个拥有2107口人的村庄为例,2035岁专门经营农业的劳动力数量仅为3人,且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45岁。老人和妇女为主要组成人员的兼业农业工人队伍由于缺乏相应的规则约束,加之本身所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发生“败德行为”的概率也相对较高,并且由于这部分兼业农业工人自身学习能力和生产经验的缺乏,他们的各项劳动技能也自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总的来说,农村劳动力中的青壮年优质劳动力所占的比重较小,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还将会继续流出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数量还可能继续减少。 (四) 机械化与规模化的影响 同时,为兼业农业工人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有限也在

14、一定程度上归咎于“两化问题”,一是粮食作物的生产机械化水平高。先进的农业机械的使用替代了大量农业劳动力,从而减少了大规模种粮主体对兼业农业工人的需求数量。目前,邹平县的粮食生产机械化率已经高达97%以上,以韩店镇一户规模化经营的种粮大户为例,已实现了利用小型飞机喷洒农药,仅这一项就替代了至少10个人的手工喷药工作。二是经济作物规模化生产程度不够高。以当地的韭菜生产为例,绝大多数农户的生产规模在5亩以下,用工量虽比粮食生产大,但规模较小,家庭自有劳动力稍微提高些劳动强度便可不再用雇工。单户韭农种植规模不大主要是由于经济作物的效益较高,出于收益考虑不愿流转出土地,难以形成大户。再者,经济作物尤其是

15、蔬菜生产技术要求较高且不耐储存,大规模经营风险非常高,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的投资量也大,一般农户难以负担大规模设施农业的费用。 (五) 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 一般来讲,个人会在特定的制度约束条件下,将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即个体理性。在现实中,兼业农业工人往往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与集体成员产生利益冲突。个体间利益的冲突来自资源的稀缺性,对于兼业农业工人来讲就是农业劳动就业岗位稀缺。仍以韭菜收获为例,一亩韭菜4个人可以在1天内收割完毕,每人获得1天90元的报酬,若这些工作由1个人来完成,则可以连续工作4天,一共可以获取360元的报酬,因此收割韭菜的兼业农业工人为了获得更长时间的工作来获得更多的报酬往往不愿意与其他人组成团队,也不愿介绍过多的人与自己一同工作。在现阶段,整个兼业农业工人群体处于一种分散竞争状态,组织化程度极低,形同一盘散沙,整个兼业农业工人群体在工作报酬方面的谈判能力不强,因而在劳务报酬的定价上自然就处于劣势地位。 四、完善的对策 (一) 继续推进土地流转,提高机械化水平 土地流转可以使农民所经营的土地进一步减少或不再进行小规模分散经营,从而在农忙季节可以较快地完成自家的农业劳动或完全不用从事自家的农业劳动,这样就能为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