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复习资料x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01117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评价复习资料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环境评价复习资料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环境评价复习资料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环境评价复习资料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环境评价复习资料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评价复习资料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评价复习资料x(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1、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我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问题众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而要做到生态环境治理,必须能有效及时地掌握全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必须在手段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以“3S”(RS、GIS、GPS)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实现了大尺度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监测与评价,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及时预警并提供决策意见。 2、环境(environment)的分类人类环境习惯上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从性质来考虑,可分为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等。按照环境要素来分类,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

2、地质环境、土壤环境及生物环境。按照人类生存环境的空间范围,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等层次结构,而每一层次均包含各种不同的环境性质和要素,并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3、环境的基本特性: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4、环境质量定义:环境质量是环境状态惯性大小的表示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难易程度;是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的表示.实质:对具有不同环境状态的品质进行定量的描述与比较5、环境质量变化的特征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质量变化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作用,而环境质量影响则具有正负反馈效应和时滞性。环境质量的变化是一个自然过程,在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的

3、环境质量的变异,可能是缓慢的,也可能是灾变性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质量变化,通常分为人为作用、环境参数变化、环境质量变异三个阶段。6、环境质量评价定义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质量的好坏做出定量的或半定量分析、描绘或鉴定。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环境质量所进行的说明、评定和预测。7、环境质量评价内容:环境质量评价要明确回答下列问题:某区域是否受到污染和破坏?程度如何?主要污染素是什么?污染源何在?污染原因何在?该区域内什么区域环境质量最差?什么区域环境质量较好?等等。同时,要预测和定量地阐释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变化趋势。8、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揭示特定地区或区域环境质量的水平和差异

4、,阐明影响环境质量的原因和有可能采取的种种措施,按照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制订环境保护规划和建设规划,加强环境保护的管理。为制定城市环境规划、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制定区域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搞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为比较各地区所受污染的程度和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还在于其参与研究和解决下列问题: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自然界与工业科学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如何维护生态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发展的衡量标准;能源政策的制定;地方环境标准与行业环境标准的制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计划与规划;环境科研;环境管理等等。9、环境质量的识别 环境质量识别是环境质量

5、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是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环境质量识别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通过调查、监测及分析处理,确定环境质量现状;二是根据环境质量的变异规律,预测在人类行为作用下环境质量的变化。 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的环境质量监测有两个目的:一是调查环境质量的现状;二是在此基础上,根据环境质量变化规律,预测未来环境质量状况。 10、人类对环境质量的需求 :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维持人类自身健康生存的需要 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经济的需要 11、人类行为与环境质量关系 人类的经济发展行为对环境质量影响最大,在人类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环境质量带来或大或小的不利影响。为确保环境质量不致恶化,显然在

6、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人类的经济发展活动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经济开发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空间范围大小不同。12、国内环境质量评价发展概况(1)初步尝试阶段(1972-1976年)我国在此阶段探讨了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数表达等诸多方法(2)广泛探索阶段(1977-1979年)该阶段国内环境保护工作者对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较广泛的探索,其评价工作实践也从以水体评价为主而扩展到大气、噪声、土壤、人群与整个区域环境等(3)全面发展阶段(1980-1981年)由环境单要素评价发展到区域环境综合评价。由环境现状评价发展到环境影响评价。由受污染与否的环境评价发展到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

7、全环境评价。由城市环境质量评价逐步发展到水体环境、农田生态环境、海域环境、风景旅游环境、居住生活环境、工业区生产环境等多领域的环境质量评价。在评价理论与方法上,已经不限于环境监测数据的指数评价,提出了大量的模糊数学、概率统计、信息论等数学方法。(4)实施环境影响评价阶段13、环境质量评价的分类1.按时间要素划分 (1)环境质量回顾评价:对区域某一历史时期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的依据是历史资料。通过回顾评价可以揭示区域环境污染的变化过程。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对目前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量化分析。 (3)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分类管理:反映的是区域环境质量现状。2 .按环

8、境要素与参数选择划分 (1)单环境要素评价: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农业土、自然土)、作物、噪声等的评价。(2)部分要素的联合评价: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评价、土壤与农作物的联合评价、河口与近岸海域水质的联合评价等。(3)整体环境的综合评价:对环境诸要素(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环境等)的综合评价。 (4)参数选择划分:物理评价、生物学评价、生态学评价、卫生学评价、农业环境质量评价。3. 按评价的区域划分: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海域环境质量评价、风景游览区环境质量评价等。14、 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系统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15、环境质量评价的精度评价精度是指评价获

9、得的结果与环境质量真实状况的差异。差异越小,则评价精度越高,反之亦然。评价精度是由环境要素的取样密度来控制的。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不同、目的不同、评价的范围大小的不同,所要求的评价精度也不一样。17、环境质量评价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我国环境政策、国家公布的各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18、环境质量评价的作用和地位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环境质量评价,可找出区域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弄清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指出区域环境质量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就为制定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确定重点治理工程方案和拟定地方有关环境保护

10、法规条例提供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为较好地解决开发活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途径,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环境质量评价是形成环境质量评价学的基础,并与环境质量评价学相互依存,只有通过大量的环境质量评价的实践,才能建立和发展出环境质量评价学的理论和方法。反过来,这些理论和方法又将指导和推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向更深入、更广泛的方向发展。第二章 环境背景和污染源1、环境质量评价参数多种环境要素构成环境,而每一个环境要素的状况可由许多参数加以描述,这些参数决定着环境要素的质量,它们被称为环境要素的质量参数(或称质量因子)。环境质量参数可以用各种物理和化学指标来表

11、示, 参加环境质量评价的质量参数被称为评价因子或评价参数。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实际需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往往选取少部分质量参数作为评价参数,(1)大气:风向、风速;降水量和湿度;温度(平均最高最低温度,气温垂直分布); 大气组成指现有污染物浓度,如悬浮颗粒、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物、光化学氧化剂、重金属和各种微量污染气体等。(2)水体:水文平衡:区域的降雨量与地下水、地面水流量,湖泊和水库水量,植物群落分布等之间的关系;地下水状况:地下水储量,主要含水层补给量或亏损量,影响水流的地质构造;沉积:潜在的水土流失可能性、沉积物流入水体的量;地面水:流量,流速,季节变化频率和持续时间

12、,正常年、丰水年、枯水年的流量、水生物生态特征;水质:地面水和地下水水质,如水中各种矿物组成的浓度,各种无机和有机污染物浓度,水温,溶解氧饱和度等指标;生物参数:水生生物种群、底质的污染物组分等。(3)土壤: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中污染物质的种类、含量;土壤的沉陷、隆起、侵蚀状况。 (4)生态:各种物种的组成;罕见的、稀有的或濒临灭绝的物种;陆生和水生植物种群;不同群 体的繁殖水平。(5)环境噪声和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水平;交通量强度、振动、居住区噪声水平;工作环境噪声水平等。(6)社会经济:人口结构及动态指人口数,年龄及性别分布,农村、城市人口分布,民族分布*出生率,死亡

13、率,迁入及迁出情况等;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有劳动力人口中就业人口比例,各部分社会成员的 收入状况、消费方式;生产状况;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城乡基础设施状况包括道路交通,治安保卫和防火设施,保健卫生,污水处理设 施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处置设施等的配备。(7)文化:教育水平:高等学校数量及分布,中等及初等学校数量及分布,大、中专就读人 数比例等;校园环境:就餐服务质量、图书馆服务设施、体育娱乐设施等;业余生活:影剧院分布密度及服务设施上座率,体育运动水平及设施等。2、环境本底、背景和基线值(1)环境本底值是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物质的组成量。实际含义应该是环境背景值。(2)环境背景值应该是

14、以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清洁区监测所得到的质量参数的统计平均值。(3)在对一个区域进行日常监测或以环境质量评价为目的进行系统监测调查时所获取的是该区域各个部分环境质量参数的现状实际值,该值叫做环境基线值,也即作为该区域今后环境质量变化的参照系。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往往是以当地各环境喷量参数的现状值作为基线值,将开发活动所增加的值叠加在基线值上与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比较,再评价该开发活动所产生影响的程度,以采取必要的污染防治对策或决定开发活动地点是否合适。(4)意义环境背景和基线值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一个地区的背景值和基线值的差异反映该区域不同地区环境受污染和破坏程度的差别。 因为

15、环境背景值是建立在环境物质自然释放与人为释放的动态平衡基础上的,因而环境物质的区域背景值与该区域人群健康之间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背景值既可作为环境受污染的起始值,同时也可作为衡量污染程度的基准。3、环境背景调查环境背景(基线)调查包括地形地貌、大气、水体状况、土壤组成、植被条件、作物等各种环境要素的主要质量参数,它们是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资料。(1)大气环境背景(基线):风向和风速、气温、能见度和日射量、大气稳定度、降水、大气组分(2)地面水环境背景:河流水文状况水体中各种水质参数数据的收集和监测水体底质状况(3)地下水环境背景(4)地质和地貌环境背景(5)土壤和生物环境背景(6)社会经济环境背景4、污染源的类型(1)按污染物的来源分类:自然污染源 (生物污染源(鼠、寄生虫、病原体、蚊、蝇等); 非生物污染源(地震等);) 人为污染源 (生产性污染源 生活性污染源)(2)按污染源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分:大气、水体、土壤、生物污染源(3)按污染源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分: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4)按生产行业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5、 污染源调查内容(1)污染源调查的目的:弄清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方式、途径和污染源的类型和位置;判断主要的污染物和污染源,为环境评价作准备。(2)污染源调查的方法:区域污染源调查(社会调查的方法)包括印发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