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国际技术贸易中的限制性商业条款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433142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4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应对国际技术贸易中的限制性商业条款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如何应对国际技术贸易中的限制性商业条款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应对国际技术贸易中的限制性商业条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应对国际技术贸易中的限制性商业条款(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应对国际技术贸易中的限制性商业条款周冬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1015班1101960332 成绩: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经济发展的全面深入, 国际技术贸易形式的国际经济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将会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我国作为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在技术贸易中要处于技术引进方的地位, 深受技术贸易合同中的限制性条款之危害。因此, 如何在遵守TRIPS、TRIMS相关规定的前提下, 正确对待和处理新形势下的国际技术贸易合同中的限制性条款,充分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逐步实现技术贸易自由化, 关系到我国的基本利益和发展前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全球经济

2、一体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环境下, 中国应当如何应对呢?1. 国际技术贸易国内法律的合理保护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保障。尽管已经经过修正,我国有关国际技术贸易的现行法规仍存在立法形式过于单一、条款列举杂乱无序、所列举条款的效力区分不够、审批机关审批能力有限、有关规定针对性不强、缺少时代感等诸多问题。建议增设我国有关限制性条款的原则性规定, 以增强法律适用的灵活性:(1)维护国家主权原则。发达国家常常通过限制阻止发展中国家利用引进技术发展自身工业技术力量, 向发展中国家倾销陈旧或过剩产品。在处理上述问题时要小心谨慎,真正做到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利国利民的先进技术。(2)平等互利原则

3、。坚持双方权利义务的对等, 双方受益;坚持交易公平合理,交易条件符合双方实际。(3)国家经济利益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是我方当事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实践中, 应着重从提成费和合同期限两个方面严加把关。( 4)遵守国际条约、尊重国际惯例原则。我们既要遵守国际条约, 也要密切注意其发展的趋势, 结合我国实际做出正确的决定, 以适应世界潮流。 2.在技术贸易合同的谈判中运用谈判的策略。国际技术贸易的谈判是非常复杂和艰苦的,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在谈判中占据优势, 争取主动, 取得最佳效果,就应注意谈判策略。谈判的策略主要有: (1)坚持平等互利和权利义务对等原则。谈判的双方都是平等的主体

4、,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利益, 只有互惠互利才能达成交易。(2)保持良好作风, 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技术贸易的谈判中,出现尖锐的纷争,甚至陷入僵局都是再所难免的,这时,应运用真诚和轻松的谈判方法缓和激烈的争论, 维持双方对于所谈项目的信心,使对方感到你是一位真诚的合作伙伴。(3)制造竞争局面, 择优引进。当拟引进的技术同时有几个供应商时, 将几个客商都组织到谈判当中来, 使他们形成竞争局面, 从而降低他们拥有高新技术的优势, 迫使他们放弃一些不合理的限制性要求。3.在签订技术贸易合同时, 我方要具体分析, 区别对一概拒绝。一般来说, 限制性条款按其性质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有损于受让方国家的主权和

5、经济利益的条款,对于这类限制性条款, 受让方国家往往有强制性的规定, 禁止任何企业接受,因此这类条款也被称为强制性条款;另一类是对受让方有利有弊的条款,受让方国家法律未对其作强制性的规定, 如果利大于弊, 企业就予以接受, 反之则禁止接受,因此这类条款又被称为非强制性条款或弹性条款。我国规定的七条限制性条款中有强制性的, 也有非强制性的。对于个别的非强制性条款, 经过分析和比较,认为接受后利大于弊的, 按照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原则, 可以接受以促进技术贸易的发展。联合国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 规定: 如果获得技术一方所属国家的主管部门认为,某项技术转让交易符合本国的公共利益,对其国民经济利多弊少,则含有限制性贸易条款的技术转让合同,仍被认为有效。参考文献:1胡充寒.国际专利许可合同的限制性条款探析 J. 河北法学, 2002, (3): 10.2姚梅镇. 国际经济法概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34.3沈鸿. 国际技术贸易中的限制性条款及其法律管制J.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5, ( 5):82-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