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外热力管道工程施工方案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432425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厂外热力管道工程施工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厂外热力管道工程施工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厂外热力管道工程施工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厂外热力管道工程施工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厂外热力管道工程施工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厂外热力管道工程施工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厂外热力管道工程施工方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1顶管工程11.1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施工11.2管道顶进施工31.3照明系统52明槽施工62.1开槽:62.2管道基础:62.3管道安装:62.4管件、阀门、补偿器的安装72.5管网水压试验72.6管路附件保温82.7管道冲洗93土方回填9厂外热力管网工程1顶管工程1.1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施工 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施工平面布置:顶管工作井与接收井井距38m左右。 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尺寸。结构形式顶管工作井结构内尺寸:长宽高(H)=10.2m7mH(H实际顶管工作井深度);接收井结构内尺寸:长宽高(H)=7.5m6.5mH(H实际接收井深度)。根据本工程地质条件及设计深度。顶管工作井与接收井均

2、采用钢格栅喷射混凝土支护方式进行围护,井口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锁口圈梁,圈梁尺寸为8006O0mm,井壁为2Ocm厚C2O喷射混凝土。工作井竖向每3000mm设置一道I40工字钢环撑。工字钢与钢筋榀架上的预埋钢板焊接。 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施工圈梁配筋图。 锁口圈粱顶管工作井锁口圈梁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高 60Omm、宽800mm,圈梁配筋如图示。锁口圈梁施工程序:测量放线挖槽插纵向预留钢筋垫层混凝土养护安装锁口圈梁钢筋支搭锁口圈梁模板浇筑锁口圈梁混凝土养护拆模砌筑挡水墙安装栏杆为了工作井下部格栅钢架能与锁口圈梁连接,锁口圈梁向下预留钢筋接头。在槽底向下打孔,插入800mm长少20钢筋,锚固筋上

3、部同圈梁骨架连接,下部插入第一层钢筋榀架,插入长度不小于榀架的2/3高度,采用焊接连接,焊接长度不小于lOd。为防止雨季雨水或冬季融雪灌入工作井井内,以及起到踢脚板的防护作用(防止杂物高空坠落)。在工作井锁口圈梁上周围砌24c厚的挡水墙,挡水墙高出现场地面2Ocm。工作井周围设置栏杆,栏杆横杆为两道48钢管,立杆 48钢管,立杆间距.m,栏杆高1.2m。井身开挖及支护工作井井身采用分台阶逐榀开挖,分台阶逐榀支护,随挖随支的方法。台阶高度2000mm,视土质好坏每榀开挖步距为1000mml500mm。开挖后时初喷混凝土20mm,然后安装立柱及环行榀架钢筋、焊接立柱纵向钢筋及安装铅丝网,复喷混凝土

4、至要求厚度。以后逐层重复施工直至设计槽底。每下挖.用219钢管斜撑,钢管与钢筋榀架上的预埋钢板焊接牢固。施工程序如下:测量放线井身挖土初喷混凝土安装竖向及环向格栅焊接格栅钢架、纵向钢筋及安装铅丝网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安装斜支撑下一循环工序 顶管工作井内导轨布置导轨选用22号轨钢,两导轨平行、等高,与混凝土基础中预埋钢板焊接。导轨净距A=904.8mm。工作井基础及导轨布置如下图示。A=2 +a=2 +50.8=904.8mmA-两导轨上部的中距(mm);h-导轨的高度(mm)查得22号道轨高93.66mm;e-管外顶距枕木的距离(取15mm);D-管子外径(m);a-导轨的上顶宽度(mm)查得

5、22号道轨高50.8mm。根据计算轨道间距为:904.8mm。管道直径D2000mm;导轨净距A904.8mm;基础厚度h300mm;顶管工作井井区施工布置(1)顶管工作井井区平面布置顶管工作井井区平面布置原则:遵循少占地、满足顶管需要、便于管理、减小噪声影响和场地环境破坏的原则。施工平面重点考虑发电机组、存管及下管、触变泥浆系统及碴土存放等。(2)顶管工作井工作平台及起重架顶进施工时垂直运输主要是下管和出土。 工作平台:平台主梁采用150工字钢,上铺1515cm方木。 起重架:起重架由4根L=11m、259mm的厚壁 (t=12)钢管组成,顶部用 1OOmm圆钢连接,两端锁紧。架底部焊接在平

6、台下横向置放的30槽钢上,支脚加肋。起重设备:出土及下管采用卷扬机,1台5t,1台10t卷扬机。(3)顶管工作井内顶进系统顶管工作井内顶迸系统要与顶管机及中继间的顶迸速度、顶力相匹配,保正顶管工作井后座能承受,顶管工作井内管子在顶进时不失稳。同时要考虑便于下管和出土。主顶进设备选用2台双作用液压油缸,行程3500mm,单缸推力为3200KN,总推力为23200=6400KN。顶管时护铁选用圆形钢护铁,以确保管体安全,保护管体端面,使端面传力均匀,顶铁选用U形顶铁,顶镐后安装立铁,立铁埋入深度不小于50cm。1.2管道顶进施工(1)工艺流程管道顶进采用普通顶管法施工。 (2)管道纠偏顶进过程中出

7、现中心偏差20或高程偏差1O及有偏差趋势时及时纠偏,纠偏时每顶进2030cm测量一次。边纠偏边校正时应缓缓进行,使管子在计算范围内渐渐恢复到设计轴线上,严禁猛纠硬调。 为防为防止管道顶进过程中混凝土管错口,顶进的前三节管中,在接口处应安装内胀圈,使胀圈与管壁胀紧成为一个刚体,以防顶进过程中混凝土管错口。(3)管内断面布置管道内需布设通风管、照明、浆液输送管等,根据各种管线的不同作用,合理布置其位置,确保施工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性。(4)打蜡、触变泥浆减阻措施为了减少顶进过程中的摩阻力,增大顶进长度,在管道顶进前对管外壁打改性石蜡减阻,顶进过程中采用触变泥浆减阻。1)泥浆配比泥浆配制主要材料为膨

8、润土,在货源上优选颗粒细、胶质价高的膨润土,在制作过程中,搅拌充分均匀。为了使膨润土充分分散,泥浆拌和后停滞时间在12h以上。膨润土运到施工现场后分批测得膨润土的胶质价,然后按下表配制泥浆 (重量比)。触变泥浆配表膨润土胶质价膨润土(kg)水(kg)碱NaCO3 (kg)60701005242370801005241.52809010061423901001006141.522) 触变泥浆注入孔设置管帽后环向均匀布置4支触变泥浆压浆孔,用于管道顶进时同步跟踪注浆,管帽后形成完整有效的触变泥浆套。同时紧后3节混凝土管节均设有触变泥浆注入孔,再往后每隔2节 (即每9m)设置l节有泥浆注入孔的管节。

9、混凝土管节触变泥浆注入孔按等圆周布设4个注浆孔(管道底部孔置换触变泥浆时开启)。顶进施工时利用混凝土管节上的泥浆注入孔进行补压浆。3)触变泥浆注入工艺触变泥浆从前向后依次加入,顶进一段距离后及时进行补浆。触变泥浆注入工艺流程:地面拌浆总管阀门打开开启阀门启动压浆泵送浆(同时顶进开始) 阀门关闭总管阀门关闭顶管工作井内快速接头拆开下管节接总管往复循环4) 加浆设备及压力 加浆没备加浆设备采用UB3C型灰浆泵。加浆前先通过注水检查注浆设备确认设备正常后方可灌注,在灌注过程中按实际情况调整注浆压力。 加浆压力按以往同类地层施工的探索和积累,本工程触变泥浆浆液注入口的注浆压力取1.11.2倍的静止土压

10、力,可达到安全注浆和注浆质量要求。5)顶管出土顶管出土由人工装车,用小推车运出至工作井内,往工作井由卷扬机吊出工作井,卸至指定存土场。1.3照明系统管道内采用低压36V照明,在管道左上方每隔5m布置一个灯架,控制、照明日光灯固定在其上,照明用电统一由地面配电间供给。地面沉降控制(1) 加强测量,及时纠偏顶管作业最重要一环就是顶管施工测量。在顶管施工过程中,观测顶管中管前端的变化趋势,严格贯彻“勤测微纠”的纠偏原则。(2) 贯彻顶进日夜连续作业,减少中间停顿时间,人、材、机需加强现场的组织管理,尤其是针对现场施工作业面狭小的特点,更需注意加强两个调度:管材供应调度;弃运土方的运输车辆调度管理;确

11、保电力供应。(3)采用触变泥浆进行地层支撑与减少摩阻力;(4) 加强地面沉降观测沿管道中心线和与之垂直方向布控观测点,在顶管前测量原始地面高程,随着顶管的进行施工而定期测量其地面高程变化值和沉降值。(5)顶管顶管工作井和接收井的出入洞口采取注浆加固技术进行补强,防止洞口塌陷。2明槽施工2.1开槽:1)开槽断面详见下图。2) 开槽边坡坡度采用1:0.33的坡(根据土质情况,可对放坡坡度加以适当修正)。3)开槽采用人工与机挖两种,槽深在2.5m以内采用人工开槽(热力管线从现有管线下穿越处,为保护现有管线,应采用人工开槽),对于槽深在2.5m以上者采用机械挖至基底以上200mm,余下200mm严禁超

12、挖,采用人工清底。具体要求如下:4)及时对挖铲司机和配合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内容包括开槽断面、槽底高程、地下障碍物的明确位置及施工操作规程等。5)开槽土方采用槽边堆土与外弃相结合的方式,适用于回填的土方堆土距槽边大于1m,高度小于1.4m,不得掩埋井室、测量标志等。6)本段管线工程明开槽的管线有四处穿越现有管线,管径由DN400DN1200不等,对原有管线的保护一定要加以保护,可采用吊护的方法,也可采用支护的方法。7)开槽中,出现事先未查出的障碍物影响施工时,应经现场负责人处理后,再进行开挖。8) 土方开挖至槽底后,应进行检查验收。对松软的地基,要与设计、监理协商确定处理方案,依方案进行认真处理。2.2管道基础:采用铺筑中砂作为基础。填砂为中砂,砂内不允许有碎砖、石块及硬土块。采用人工填砂,砂垫层厚200mm。2.3管道安装:1)热力管道采用焊接钢管。 2)吊装:采用人力配合吊车将管放入管沟内,主要要求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