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讲座六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378611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讲座六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讲座六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讲座六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讲座六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讲座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讲座六(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讲座(六)解读2006年语文科考试说明(考纲)的变化2006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考试大纲)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作了局部调整。为了帮助考生准确把握调整中透射出来的信息,现对其主要变动点逐一解读如下:一、“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列入考试范围关于“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前面已有专题介绍,这里只作补充说明。1考查的角度考查的是“正确使用”,不考名词术语,更不考对某种标点符号用法的解释,所以不要孤立地背条文,背用法,而应把注意力放在“使用”上,要改变平常使用标点符号漫不经心、随意用笔一戳的不良习惯。2考查的方式可以是放在第I卷第一部分,用选择题考,让考生辨别使用的正误,如该“专题”举例说明的那

2、种。也可以放在第II卷的语言表达部分,用改错的方式来考。如1996年全国卷第31题:下面是从一则乱办学的招生广告中摘录出来的话,除内容方面的问题外,在标点、语法、句意表述上也有不少毛病。读后完成(1)(2)两题。我校是捐资百万美元 跨省办起三所外语培训学校之一, 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 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由于办学成绩突出,国内外80多家新闻界报导了我校。 我校饮誉东南亚, 除了越南、柬埔寨,某些国家都有姊妹学校。 (1)有毛病的四处是(只填序号) (2)选三处改正 a(只填序号) ,改为 b(只填序号) ,改为 c(只填序号) ,改为 有毛病的是。处在“办起”和“三所”中间应加“的”;把“

3、新闻界”改为“新闻单位”;处“某些”改为“其他”、“别的”等词语。这三处属于“语法、句意表述上”的毛病,而处则是标点使用错误。“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是并列短语作“有”的宾语,它们中的两个逗号改为句号。这样看来,试题都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技巧性。考标点符号的使用,其本质是考查对句意句子结构和语气的理解,考查语句的切分能力。3复习建议高中语文第三册“附录”中有标点符号使用法(P170194)。可以它为准,先熟悉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选用1994到1998年这五年中的高考试题作练习,通过练习,了解这类试题的考查角度、重点和设题的技巧,再适当做一点练习就可以了。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4、)”改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1何谓熟语熟语是指“词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 变其组织”。(辞海)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民先生说:“所谓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如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话马医等,它比成语使用范围广。”参照权威性工具书和现代汉语(黄伯荣等主编),熟语大致包括以下五类:(1)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如朝秦暮楚、言简意赅、光怪陆离、不可理喻。(2)谚语: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通俗简练而意蕴深广的固定短语。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家不和,被邻欺,家和万事兴。(3)格言:广为应用的富有劝戒、启发、教育作用的短语

5、。如有志者,事竟成;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4)惯用语:是一种定型化。具有抽象整体意义的词组,如踢皮球、碰钉子、敲竹杠、泼冷水、冷处理。(5)歇后语:是广大群众喜闻乐道的生动形象而诙谐、有趣的口头语言。它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用事物构成生动形象的譬喻,后一部分符前一部分加以判断,推理或解释。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外甥点灯笼照旧(舅);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钢针对大梁各有各有场。此外,还有俗语。如:“鸡蛋里寻骨头”。由此可见,将“成语”改为“熟语”,扩大了考查词语的范围,更有指导中学生向生活学语言、学习人民群众口头语言精华的良好导向。2精彩回放“熟语”高考试卷中已有涉及,如“一年之计在于

6、春”、“可望而不可即”“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等,已在高考试卷中出现,只是放在辨别字形的试题里而己。不过,正面考熟语的试题也有过,如1992“三南”试卷第8题:把下列句子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答案写在括号内)。凡遇院中公文,送府用印,孙大人动辄横排鼻子竖挑眼,当即驳回。(吹毛求疵)“豪强”和“管家”,历来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奸。(沆瀣一气)本人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空说亮话,又有何妨?(直言不讳)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贪得无厌)不过,这道题还是以理解为主,还不能算作应用为主。但它可以帮助开阔眼界。3复习建议第一次将熟语写进考纲,自然会在试卷

7、上有所反映,也就是说肯定会考的。根据此类试题的固有特点,复习时要注意下列几点:一是注重常用的,不要热衷于生冷的,常用的,便是生命力强的;二要注意准确理解其含意,不可以为常用的,就一定准确理解了,更不要望文生义;三是不要抛弃成语。有些成语词典兼收熟语,可以先复习成语词典上收录的熟语,有条件的再旁及其他。三、古诗文阅读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这一修改有一个反复的过程:2002年以前是“概括中心思想”,2003年改为“概括中心意思”,2004年恢复为“概括中心思想”。原来将“中心思想”改为“中心意思”,是为了命题方便,可以宽泛一点。这次改回去,据我的理解有

8、两个原因:第一是二者思维层次上有差异,“概括中心意思”是对事件过程的概括,属于表层内容的浓缩;而“概括中心思想”是对事件内涵的概括,要求的层次略高于前者,它是对深层意思的提炼。第二是与考查的实际更加吻合。高考古文阅读的选择题,其最后一题有时是“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这两年通常表述为“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后者的“分析”与“中心思想”的说法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后者的表述及其选项已超越了对事件过程的概括,切入到深层思想的探寻和剖析。因而今年的修改是恰当的。四、古诗文阅读的“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9、。这样的修改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它告诉我们,古代诗歌只考查“鉴赏”而不考“评价”;古文阅读只考“评价”而不考“鉴赏”。这样修改以后,命题的指向更加清晰,可以澄清复习过程中的一些似是非的说法。此外,这样的修改也可与现代文阅读最后一项能力要求“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完全一致起来,使古文阅读作为一种文章阅读的要求更加明确起来,再次告诉我们,一定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五、“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另两处删改古代诗文阅读部分还有两处删改。一处是总体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删去;另一处是“理解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项原来对“句式”有一个解释

10、:“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现在把这解释性的文字删去了。对这样的删改,我们是不是应这样理解:1删去古诗文阅读的总体要求,并不意味着总体要求或总体要求的改变,而是因为这一部分的总标题“古代诗文阅读”已经把阅读对象说清楚了。即包括古代诗歌、古代文章两部分,就像现代文阅读规定“能阅读一般的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一样明确。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不是透露出所选诗文的难易度还有一定的变化,也未可知。但就复习备考来看,似乎仍然应注重“浅易”的古代诗文。2删去对“句式和用法”作解释性的话,只是把显浅要求转变为隐性要求,因为“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也就是

11、这些内容,它本来就是很明确的。因此,删去解释性的文字,并不是意味着阅读中不要关心“句式和用法”了,应该懂得,理解文意、翻译文句是离不开对“句式和用法”的掌握的。六、“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的调整这一部分的调整,归纳起来有下列三点:1题量调整。由2003年的26题减少为25题,即第I卷的单项选择题减少一题。2分值调整。第I卷的单项选择题原来为45分,今年减少3分,为42分;第II卷的分值由原来的105分,增至108分。3题型调整。古文阅读原来的5道选择题减少为4题,由原来的15分减少为12分;增加文句翻译的文字量,由2002、2003年的两句增加至三句,分值也由原来的5分增至8分。这三项调整中,对

12、考生有直接意义的是古文翻译总量的增加,这意味着对考生理解文意语言转化、综合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第一轮复习讲到古文翻译时,曾经说过,古文翻译是考生的薄弱环节,2002年和2003年古文翻译的得分率都比较低。今年又增加翻译量、增加该项的分值,这应当引起足够的注意,勤加练习。其他还有一些调整,对考生应考无直接关系,如“写作”部分,除掉“应用文”上的星号 ,并不是要考应用文,而是话题作文的“文体自选”。便有一些考生已经写作应用文,因此星号变成多余的限制。七、“熟语”练习举例(一)熟语与成语互换举例1 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2 好虎敌不过群狼寡不敌众3 躲过了风暴又遭雨祸不单行4 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

13、弥彰5 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6 井里水打往河里劳而无功7 衣上有虱烧棉袄因噎废食8 顾了吹笛顾不上捏眼顾此失彼(二)积累下列熟语,理解它们的含意,并且会运用。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喻做事做缺少必要的条件,很难做成)2 求人不如求己3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比喻经常勤学苦练,以求工夫纯熟)4 人不知,鬼不觉(形容行动非常秘密,谁也没有察觉)5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出名后会招致麻烦,也指出名后为保名位而保守怕事)6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7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8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形容处境窘迫)9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在这边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10事不关己,高高挂起1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谁)12书生气十足(比喻糊涂,看问题单纯、幼稚)13树倒猢狲散(为首的垮台,他的走狗便失去依附就立即溃散)14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不如人心愿)15水至清则无鱼(比喻人太精明就没有伙伴)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