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住院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意念分析【临床医学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032288 上传时间:2017-09-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期住院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意念分析【临床医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长期住院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意念分析【临床医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长期住院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意念分析【临床医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长期住院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意念分析【临床医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期住院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意念分析【临床医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期住院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意念分析【临床医学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医学论文-长期住院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意念分析作者:赵丰戎 孙连军 方华琴【关键词】 长期住院 肇事 肇祸 精神疾病 自杀意念安康医院主要收治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这些患者住院周期长,出院困难大。本次研究试图通过对长期住院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意念发生情况的分析,提出一些更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防止这类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杭州市公安局安康医院 2000 年 1 月至 2008 年 1 月,住院 5 年以上,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 和上海市监护治疗管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条例诊断标准的普通精神病人和肇事肇祸精神病人 336例,均

2、为男性,入院后一直服用一种或以上抗精神病药物。随机抽取肇事肇祸精神病人 50 例(监管组),平均(34.912.71)岁,平均住院时间(9.200.94)年;其中精神分裂症 48 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的 2 例。普通精神病人50 例(普通组),平均(35.632.91)岁,平均住院时间(7.860.69)年;其中精神分裂症 47 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的 3 例。两组间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1.2方法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1 ,主要针对近 1 个月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对两组病人进行评定。该量表共 26 个条目,包括绝望因子(正常值2.512.11)、乐观因

3、子(正常值 0.490.71)、睡眠因子(正常值 1.311.33)和掩饰因子(正常值 1.311.21)等 4 个因子,总分(正常值 5.613.39)越高,自杀意念越强。1.3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0.1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设 P0.05)。3讨论自杀意念多具有隐蔽性、广泛性和偶然性,而自杀行为往往不是偶然的或无原因发生的,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主要与婚姻、经济状况、心理状况、人际关系、精神和躯体疾病等有关2。研究表明,50%90%的自杀死亡者可以建立精神疾病的诊断3;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与自杀关系最为密切的精神疾病

4、4,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如何预防其自杀行为的发生,关键在于了解其认知、情感活动,掌握其自杀意念发生情况,进而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安康医院长期住院精神病人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尤其是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自杀意念发生率更高。普通组自杀意念总分和各因子分(除睡眠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值,这可能与精神疾病本身因素及病人长期住院难以回归社会而产生的一系列负性情感体验和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后所产生的对既往病态行为及行为后果的自责自罪心理或其精神分裂症本身伴有的抑郁症状等因素有关。监管组自杀意念总分和各因子分(除睡眠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普通组(P0.05),这可能与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更缺少社会和家庭的关爱

5、、支持,因而更易产生厌世、自卑、失望等心理因素有关。监管组病人住院周期长,有的甚至长达数十年之久,社会及家人不肯、不敢接纳,因而更易产生被遗弃、绝望心理,或对自己既往的病态行为及严重后果有了一定认识后而产生的极度内疚、自责、焦虑、抑郁。上述涉及自杀意念相关因素方面的分析,与国外有关的研究5,6相符。本次研究认为,对于安康医院长期住院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应从多方面观察了解病人的认知、情感活动,定期有针对性地予病人做心理疏导,必要时予病人做有关自杀意念的量表评定,以掌握病人当前自杀意念情况,为早期认定和提供支持奠定基础。同时,还应积极取得社会与家属的支持,协助解决人为造成的不良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对确

6、有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的病人,应立即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改善病人不良情绪,矫正病人不良认知及行为模式,最终使病人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综上所述,安康医院长期住院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影响的危险因素较多,预防其自杀行为发生,在做好药物维持治疗的基础上,应着重处理出现的抑郁症状,着重降低负性生活事件导致的心理累加效应,并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制定不同的预防措施,而不是仅仅解决处理某一具体危险因素事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病人的生存质量,杜绝自杀等意外事件发生。【参考文献】1 张作记.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 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5. 286.2 肖水源, 王小平. 我国现阶段自杀

7、研究及预防工作的几个问题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3, 36(3):129-131.3 郝伟. 精神病学M. 第 5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72.4 李献云, 杨荣山, 张迟, 等. 自杀未遂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 22(4):281-283.5 Stewart SM, Kennard BD. Hopelessness and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two culturesJ. J Child Psychology Psychiatry,2005,46(4):364-372.6 Stewart SM,Lam TH,Betson C,et al Suicide ideation and its rationship to depressed mood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J. Suicide Life Threatening Be-havior,1999,29(3):227-2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