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上册习题

上传人:八婆 文档编号:803115 上传时间:2017-05-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九年级上册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化学九年级上册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化学九年级上册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化学九年级上册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化学九年级上册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九年级上册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九年级上册习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例 1. 通过化学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A. 开发新的能源 B. 合成新的物质C. 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D. 防治环境污染解析: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开发新能源应在了解物质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变化来实现,故 A 涉及了化学学科研究的领域。物质的合成,也是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环境污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造成的,而污染的治理也要通过化学方法来解决,所以 B、D 两个选项也都是化学研究的任务。C 属于数学研究的领域。答案:C例 2. 在一些科普读物中常见下列语汇,其中跟相关物质的颜

2、色没有必然联系的是( )A. 蓝色固体 B. 黑色粉末 C. 绿色食品 D. 白色烟雾解析:蓝色固体、黑色粉末、白色烟雾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绿色食品并不是指食品是绿色的。绿色食品特指的是:无污染、有营养、无化学添加剂的食品答案:C知识点 2: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动植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铁生锈的过程。有物

3、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时,不能只看有无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明显现象的,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通电时发光也放热。例 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 发光、放热 B. 有气体或沉淀生成C. 物质颜色发生变化 D. 有其他物质生成解析:化学变化指的是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因此本质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而颜色改变、发光、发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等是发生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答案:D。例 2:下列变化中,与其他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 )A、葡萄酿成酒 B、冰雪融化 C、湿衣服

4、晾干 D、瓷碗破碎解析: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A 项变化前是葡萄(水果),变化后是酒,很明显该选项是化学变化。B 由冰变成水,C 由水变为水蒸气,变化前后的冰、水、水蒸气都是一种物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发生了状态的改变。D 变化前后是由大块变小块形状发生了改变,也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答案:A例 3: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物质,这种变化属于( )A. 化学变化B.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C. 物理变化D. 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解析:物理变化包括有状态的改变,而化学变化中也常伴随有气体生成。答案:B知识点 3: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

5、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3、它们的区别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的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4、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 或“易”“会”“难于” 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O2 的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CO2:通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如变浑

6、浊,证明是二氧化碳O2 和 CO2 的鉴别:带火星的木条燃着的木条澄清石灰水例 1. 下列各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氢气的密度最小 B. 浓盐酸有挥发性C. 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D.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解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密度、挥发性以及溶解性不需要在化学变化中就能表现出来,因此不属于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符合化学性质的定义,属于化学性质。答案:D例 2. 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 )哪些是化学变化( )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D

7、、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E、木棒受力折断。解析:根据性质中通常有“能 ”或“可以” 或“易”“会”“难于”“ 有”等词语,可判断出 A 是性质的描述,“受热分解”是化学变化,因此 A 是化学性质的描述。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属于物理性质,BD所描述的内容都是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出的,所以属物理性质。C 描述的是由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E 中的木棒折断是物质形状的改变,属物理变化。答案:哪些是物理变化( E )哪些是化学变化( C )哪些是物理性质(BD)哪些是化学性质(A)例 3. 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

8、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点燃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生成了氧化镁和碳;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制冷剂等。上述叙述中:是物理性质;是化学性质;是化学变化;是现象;结论;是用途;解析:性质、变化的区别。现象是变化过程中感官直接感知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沉淀等。结论指生成了新物质,用途是指该物质有何应用。答案:上述叙述中:是物理性质;是化学性质;是化学变化;是现象;结论;是用途;四、应考锦囊考点 1:化学研究的内容和有关的化学发展史,常见题型为选择题。考点 2: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考查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常见题型为

9、选择题、简答题。考点 3: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以及两者的本质区别,常与日常生活、图片、诗词、成语等联系在一起命题,常见题型为选择题。释疑:1. 发光、发热、变色或产生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答:不一定。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而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等都是物理变化。2. 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答:不一定。爆炸有以下情况:(1)无新物质生成的爆炸。如自行车轮胎“放炮”、蒸气锅炉爆炸等;(2)发生在

10、有限空间里的急速燃烧引起的爆炸。如炸药的爆炸等,因为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3)热核反应。如原子弹爆炸,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五、本讲小结1.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物质。2.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3.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

11、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4.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5. 注意性质、变化、现象、结论、用途的区别。六、超前思维(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2、自我提高1、常用仪器(1)加热仪器: (2)反应容器 直接加热的: 间接加热的: (3)计量仪器: (4)分离仪器: (5)取用仪器: (6)存放仪器: (7)夹持仪器: 2、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原则 (2)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3)物质的加热方法(4)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3、观察实验的方法4、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探究的环节思考:我们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模拟试题】(答题时间:50 分钟)一、选择题1.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首先要了解它研究的主要内容,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物质的运动规律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A

13、. B. C. D. 2. 我国古代发明中与化学无关的是( )A. 造纸 B. 指南针 C. 火药 D. 烧瓷器 3. 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属于化学学习中常见物质的是( )A. 衣服、桌子、电视机 B. 太阳、宇宙、太空C. 食盐、水、空气 D. 精神、意志、力量4. 下列关于绿色化学的描述,哪些不是其主要特点( )A.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用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B.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产品C.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D. 加速化学反应的进程,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5. 下列关于化学的看法

14、错误的是 ( )A. 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材料 B. 化学正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C. 化学可以为人类提供新能源 D. 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6. 通过观察和使用食盐,得出以下不属于食盐性质的是( )A. 白色固体 B. 调味品 C. 易溶于水 D. 在空气中很容易变质7. 在下列新材料或社会问题中,与化学有关的是 ( )具有超塑延展性的纳米铜 无氟冰箱与臭氧空洞 泡沫快餐盒与白色污染 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 用来制造破冰斧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A. B. C. D. 8. 课本彩图中,一只小猫稳坐在一块透明的塑料板上,下面燃烧着温度很高的煤气灯,小猫却很安详,原因是用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塑料具有 ( )A. 耐高温并隔热的功能 B. 隔绝氧气的功能C. 导电透明的功能 D. 传热功能9. “绿色化学 ”是 21 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包括 “绿色生产”和“ 绿色销毁”等内容.2006 年桂林市在整顿音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