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山市》教学设计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125078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山市》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山市》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山市》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山市》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山市》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山市》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山市》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0课山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

2、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生动描绘变幻莫测的山市蜃

3、景的写法体会。过程与方法: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认识文中描述的山市蜃楼现象。2、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用简练的语句概括课文写景的内容和层次。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并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重点】、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并培养学生想象力。、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教学方法】1、诵读法。本文用文言形式按明晰的时间顺序

4、,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要完成在准确理解文句意思基础上简练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应以多形式诵读为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2、诱引想象法。本文描述“山市”蜃景用语精练生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领悟、延展课堂内容,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科学解释山市的成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1、关于海市蜃楼据专家介绍,海市是一种光学现象。春夏、夏秋之间,万里无云,海水与水面的空气层易出现较大温差。水温低于空气,这时水面的气层与空中的气层密度便发生较大差异,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气层便会发生折射或全反射,就形成了海市。2、教师出示下面关于海市蜃楼

5、的图片,然后导课“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神奇、壮观的海市幻景,听起来是奇闻,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却无缘目睹。今天,我们将在蒲松龄的引领下去一睹同海市一样的“山市”奇景,感受其文,感受其景。(板书文题、作者)(此环节借助多媒体课件,既可以让学生观看与海市蜃楼有关的资料图片,又可以适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加深学生对海市蜃楼这一自然现象的初步认识,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行自然而然的导课。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二、关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资料助读投影:1、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

6、,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生活清苦。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狐愤之书”(取义孤独、悲愤)。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生活,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用几十年时间写成,他自称本书为“孤愤之书”。是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了解作家作品,拓展学生知识面。)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一)整体

7、感知: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二)结合预习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对有困难的字词句做标记,或用字条记下来。1、听读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2、学生自读(通过不同的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为教学夯实了基础。其次师生互动,为课文的讲解创设了一个宽松环境。)(1)可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

8、。(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字词典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A、投影显示生字词:B、释义(1)通假字(投影显示):(2)重点语句释义:然数年恒不一见:恒,经常。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墙。居然城郭:居然,竟然。历历在目:历历,(物体或景物)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尘气莽莽然:莽莽,广大。危楼一座:危,高。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分明。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或凭或立:凭,靠着。(3)整理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正确解释。时间词语:忽(忽然)无何(不久,不一会儿)未几(与“无何”含义相同)既而(不久)逾时(过了一会儿)倏忽(突然)(

9、4)难句翻译: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译: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之一。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译: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低低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译: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译:(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有靠着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译: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检查预习,用幻灯片展示生字和解词,要求学生抢答,激发学生积极性,扫除文字障碍,为

10、解决课文重难点做了铺垫。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3、集体顺畅朗读,熟悉课文情节。试用“”给原文划分层次,并说出理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结构层次第一层:奂山山市不一见。第二层:孙公子禹年遂不可见。第三层:又闻有早行

11、者“鬼市”云。理由:文章起笔奇特说明山市难得,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成。主体部分描绘山市出现的全过程,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此环节的设计, 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结构和故事,概览全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四、研习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用原文回答:(1)表现山市独特的句子是:邑八景之一也(2)说明山市罕见的句子是:然数年恒不一见(3)能够表现所见景物不是实景,而是山市的句子是:念近中无此禅院(4)能够证明山市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构的句子是: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5)初见山市目击者的心理反应: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6)总写山市的恢弘气象的句子是:高垣睥睨,连

12、亘六七里(7)写出危楼清晰的原因的句子是: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8)能表现奂山山市面积之广大的句子是: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说明:这一环节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感知,有助于后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讨论分析主体部分,理清描写层次。(1)山市形成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请发挥想象,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来描述。明确: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2)山市变化的三个阶段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写的,找出相应的标示性词语。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明确:以时间为线索描写山市的变化。标示性的词语是:忽、无何、未

13、几、既而、逾时、倏忽。山市的特点:变幻莫测。(3)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结尾呼应开头。说明“山市”还有别称。(4)为什么人们又称“山市”为“鬼市”?它是真的“鬼市”吗?把请教科学老师后得来的知识来说明“山市”的形成原因。明确: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蜃楼”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而古代的人不知道其科学原理,所以说它是“鬼市”。(说明:这一环节问题的设计,可使学生由表及里的理解文章内容,为下一步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做了铺垫,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3、问题讨论:(1)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描绘的是动景,抓住山市景象变幻莫测的特点来写,因而是按照时间顺序

14、来描绘景象的变化。(2)假如此刻你正在沙漠中艰难地跋涉,突然看到远处有一处奇景,你会看到什么?你会怎样去做?请展开大胆的想象,描绘出你“看到的”海市蜃楼。(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有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感悟,让他们体会课文的写法,以利于日后写作时的借鉴,也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听朗读录音,再品优美意境。(说明:让学生再一次精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体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题。)五、课堂小结山市是一篇介绍山市蜃楼的妙文。文章将变幻莫测又而美妙奇特的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历历如在眼前,展示了大自然美妙绝伦的景象。六、拓展练习 1、请用自己的

15、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2、继续收集有关海市蜃楼的故事。 3、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涵,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七、布置作业1、填空(1)本文节选自_,作者是_代著名的文学家_,字留仙,别号_。(2)这篇文章以_为顺序,描述了_过程。先看到_,不久看见_,然后又看见_及其中的楼、堂、坊;大风起时,景物变模糊,风定后仅见_上面的人;最后景物渐渐变小以至不见。文中的描写细致生动、_神奇。2、揣摩下面句子结构上的特点,学习用这种句式写一个句子例:语文学科像大海一样神秘,你可以在潮起时领略海的壮美,也可以在潮落时体味海的静谧。3、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