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121586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宽甸满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胜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县乃至全国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我县教育系统当前开展的“创新课”、“十佳课”、“表率杯”等活动,涌现出许多优秀课,这些优秀课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许多教师,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还是“雾里看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课题还有认识上的偏差,本人愿意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热门课题谈一些看法,供广大教育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参考。一、“信息技术”的理解问题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

2、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它包括三种技术: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整合技术。我们大多数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计算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信息技术”远比“计算机技术”大的很多,信息技术中包括除计算机之外,还包括投影机、视频展台、数码相机、扫描仪、互联网等,运用这些技术也属于“信息技术”。二、“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在许多教师眼里,只要运用了信息技术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这种观念夸大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运用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教学效果,但前提条件必须是科学的运用信息技术,如果运用不当,效果不但不会提

3、升,反而可能下降。例如:在一节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将“厘米”画在了电脑上,并通过投影投到屏幕,这样“厘米”尺寸远远大于实际尺寸,我认为这对教学效果有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就这个问题而言,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就不一定比常规教学手段先进,要视教学内容、教师特点、教学目标而定,在某些方面,运用“黑板粉笔”的手段可能更有效,就教学手段而言,只有是否“适用”的问题,没有“先进”的问题,当然,信息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我县一部分学校对于运用“信息技术”这种教学工具、教学手段成了装点门面的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

4、惜以牺牲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应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的使用信息技术。对于一节好课必须应用信息技术的观点是一种重形式,轻质量,不实事求是的形式主义。三、软件来源问题()目前网上的、软件专卖店的教学软件种类还是不够多,教学实用性比较差,我县上课时的软件大多是教师自己制作的,但并不是授课教师自己制作,而是由信息技术教师来实现的,这就造成了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也很难体现授课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意图。我县一线教师大多数完成了信息技术二级培训,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重点,以最适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的Word、Powerpoin

5、t和Frontpage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效果,正象变戏法,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点的教师、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和互动,就可以赋于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就是让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真正的工具,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虽然让授课教师自己制作课件,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教师自己收集素材,组织教学流程,找人制作,同样需要大量时间,这样就很难从根本上突破,就象写粉笔字一样,只要持之以恒,这种现代教育手段也会很快就适应了。四、师资的培训问题(1)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这一

6、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天的现实中,教师的信息素质并不令人乐观,从观念认识角度来看,很多教师还缺乏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将信息素质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技术,由于教育自身的惯性极大,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应试思维的长期束缚,使很多教师接触的信息仍只是应试资料,使用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是传统的单向传递。虽然这种方式在今天的时代和今天的教育对象面前已越来越力不从心,甚至阻碍着教育发展,但一些教师却没有从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更新方面去找出路,而提出学校没有硬件保障的想法,应让教师懂得在没有硬件保障的条件下,先转变观念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从技术能力方面来看,教师的信息技能普遍不高,而且不

7、同乡镇、不同学校的教师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目前,未接触网络的教师大有人在,有的教师连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不熟悉,操作技能的滞后制约着观念的更新,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要使教师改变观念、培训技能,进而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质。(2)目前对于师资培训工作应该包括三方面: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一方面主要解决教师操作计算机的问题,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并让教师懂得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第二方面主要是加强教师的学科修养,并且帮助教师更进一步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使之实现从“科目

8、化”结构到“整合化”结构的转变。第三方面主要解决如何用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理论问题,改善和优化教师的素养结构。而我们目前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即只注重操作技术,而没能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学习和教学,更未能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自如地把教育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融合为一体,培训的方式只采用灌输式,而不给教师提供参与的机会;培训的模式仍然是“培训教师讲,受培训教师听”,他们在培训中只是单纯模仿,而没有自己的主动创造。(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包括以下内容: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电子表

9、格、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面向课程整合的信息技术培训除了进行上述培训外,应该要求受培训教师在进行培训前,先在自己所教学科中选择一个教学任务,在培训过程中对本教学任务进行设计,最终形成一个有效利用信息术的与国家课程标准相符合的完整的“整合方案”。培训之后教师带着这个“方案”回到学校,并把这个“方案”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五、领导是否重视的问题要让教师的信息意识到位、信息素质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尤为关键。首先,领导的信息意识要先到位,只有领导的观念、意识到位了,才能对本地区,本学校的信息技术硬软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作出决策和实施规划,工作才会深入和落实。

10、因此,领导应带头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在教学管理和评价活动中率先走在信息化的前列,改变以往“领导万事皆会,要教师做什么”的说法。当前一些学校硬件建设已达到相当规模,但使用效率却极低(多数时候是一种供参观的排场);硬件设备投入的不少,但真正用于教学、管理的不多,能够用好的则少之又少。之所以出现这种“装备了洋枪洋炮,使的是大刀长矛”的现象,很大程度上与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六、硬件建设的保障问题教育信息化需要一定的物质媒体作支撑,要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质,需要一定的信息环境,而信息环境是离不开传媒的,因此,必须要有适当的物质保障,当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的热情正日益高涨。但是由于

11、地区差异和校情不同,硬件建设应当注意两个问题。其一是关注新的媒体建设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传统媒体的建设和使用。建好图书馆、资料室,并丰富完善相关资料,提高其使用效率也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使用好传统信息媒体也是信息素质的一种体现。其二是在媒体建设方面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按需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一味追求大规模、多功能,不仅造成经济负担、资源浪费,更会使教师在一大堆机器面前束手无策,在眼花缭乱的功能面前产生惧怕心理,进而影响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情和主动性,因此,必须按本校的经济实力,特别是要结合本校教师的实质,超前规划,逐步实施。总而言之,技术手段永远是为更好地满足学科教学内在的需求而存在的,要搞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要把以上问题做为重中之重来抓,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