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设计”与学生的“问题提出”的思考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112264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设计”与学生的“问题提出”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问题设计”与学生的“问题提出”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问题设计”与学生的“问题提出”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问题设计”与学生的“问题提出”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问题设计”与学生的“问题提出”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问题设计”与学生的“问题提出”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设计”与学生的“问题提出”的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初中数学教师的“问题设计”与学生的“问题提出”的思考德清县钟管镇干山中心学校 宣建峰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教师满怀信心地开始上课,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却一问三不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对此,有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不肯学了,不懂也不会问!我认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点却不容忽视,一是教师的“提问”是否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二是学生是否具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发给真理”。正如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的:“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数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

2、的各个方面,在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能与推理能力。目前在数学教学在确实存在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忽视“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课堂提问随意性较大等现象,教学实践表明,原来学习差的学生开始进步的最初征兆是提的问题多了,经常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思维活跃、勤于思考、成绩较好的学生。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培养。接下来我就教师如何“设计问题”,才能有利于学生“问题提出”谈谈自己多年以来的一些看法。一、精心设计“提问”是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前提数学教学的实质是问题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

3、,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能起示范作用,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过易的问题会失去学生的吸引力,出现不经思考就抢答的现象;过难的问题又会使学生无从思考,出现“冷场”,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问题的“度”和提问的时机、对象。问题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层次性,让具有不同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的学生通过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有关事物的分类情境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或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澄清不同的概念可能产生的混淆,在规律(公式、定理、法则等)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规律的发现过程、抽象、概括、证明、适用范围、注意点等方面,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在解题教学中,教题

4、可以在思路探讨、解题技巧、条件和结论的拓广与延伸等方面设计提问。例如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A节的新课引入,我从复习等三角形性质定理的证明入手,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如图:师:要证明B=C,可作顶角 A 的平分线 AD ,证 ABDACD,这是根据三解形全等的哪条判定公理? 生:边角边公理.师:也可作什么辅助线?生:1:作BC边上的中线AD,证ABDACD .生:2:作BC边上的高线AD,证ABDACD .生(稍后,许多学生举手提出反对):不对,作高线时不能判定ABDACD!师:为什么?生:因为没有“边边角”的判定定理.师:对!利用“边边角”不能判定两个三解形全等,如果这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

5、三角形全等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自然地引入了课题,同时还解决了前面遗留下来的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潜移默化地作用。二、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思维地出发点。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过程。”从建构主义观点看,就是教师创设学习情景,学生主动去发现新知,构建新的图式的过程。因此,“问题设计”首先要有一定的质量,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热情、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数学教学就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向前发

6、展。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可归纳如下:(1)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形成的背景材料,让学生面临新的、有待解决的数学文化氛围。(2)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使其在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不断产生质疑。(3)为学生提供似乎无法解释的“两难”情境,产生认知冲突。(4)拓展学生知识的应用,引发更多更新的、综合性的数学问题。具体做法是:(1)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在新课引入时,教师精心设置一些新颖别致、生动有趣、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迫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

7、“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利用计算机上设计的程序,使学生在屏幕上栩栩如生地看到吊车上的沙土徐徐流下,慢慢形成一个圆锥的形状,学生由趣生疑,教师趁热打铁,问:看到这堆沙土,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争着要问:想知道沙土堆的形状叫什么?这堆沙土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这堆沙土有多少吨?怎样测量它的高?怎样求它的体积?这样学生在强烈的问题意识驱使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起来特别感兴趣,特别亲切。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师生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抢答”竞赛,由学生任意报出一些数,大家来判断能否被3整除,看谁答得又快又正确,结果都是教师取胜。好奇心迫使学生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能

8、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去探索知识规律。(2)在探究知识中,设置问题情境。在知识的探究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情绪越高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工程问题教学中,教材的意图是通过一道整数工程应用题的解答,得出分数工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规律,但二者之间如何转化,这就需要教者下一番功夫去创设情境。根据整数工程应用题和一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比较熟练地列出30(3010+3015)6(天),当学生说出算理后,教师将题中“长3千米”这个条件先后换成45千米、60千米、90

9、千米、900千米让学生解答。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到奇怪、疑惑,为什么这段公路不管变成多少千米,最终答案都是6天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切中了新知的要害,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于是师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后得出了工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又如在教学圆锥侧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将自己带来圆柱形实物的侧面剪下来,看看是什么形状,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图形一样,学生剪下后问,通过操作,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剪下的图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平行四边形,有的是不规则图形。为什么剪出不同的图形?它们的面积一样吗?剪下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相当于圆柱的什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是什么?学生在这样的操

10、作情境中主动探索,乐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从而得出求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3)、在应用知识时,设置问题情境。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应用知识时,精心设计一些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实践题,让学生从中体验感悟到所学知识就来源于生活。例如,百分数的应用题中已编入了利息,在教学后设计这样一道实践题。因国务院规定个人储蓄存款在1999年11月1日后孳生的利息应纳税,其纳税额为利息的20,要求学生到附近的银行调查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爸妈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应交利息税是多少的活动。在实际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要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

11、金、利息、利率、存款年数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等等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既认识到实践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从小要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又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营造氛围”、“设计问题情境”,引导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求和欲望,进而使他们在面临某一数学问题情境时,会自发地产生“为什么”、“其中蕴涵什么问题”、“怎样设法解决”、“有没有新的问题”等一连串的自我发问,进行自我监控,最终使学生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需要。,三、真诚、热情、负责是树立学生“提出问题”信心的保证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

12、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古人说:“学则须疑,疑则有问”。疑问是发现母,但许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提出问题,教学中出现学生不“问”的原因除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害羞心理,他(她)们生怕其他同学笑话,怕老师说他(她)笨,于时形成了“有问题不去问”问题积累、问题越多越不敢问“的恶性循环,因此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氛围。首先,要营造“爱”的氛围。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不以权威者、裁判者、命令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

13、的情感信息,激起学生敢想敢问。其次,要创造一种十分自由、宽松、和谐、民主探索问题的环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互换角色,相互配合,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共同研究者,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使学生自由发问。再次,要创设激励氛围。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发问,随时可以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向书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敢于提出难倒老师和同学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教师对他提出问题很重视;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的鼓励,赞扬敢提问题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

14、和启迪。 即使所提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保护他们这种热情,加以鼓励表扬。对于课堂上一时还没有勇气提问的学生可让他们课后继续提问题,并进行恰当的鼓励,使其最终能在课堂上提问。总之,我们不但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更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热情解答、积极引导,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当然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解答应区别对待,对后进生的问题,教师应耐心、不厌其烦的给予讲解,像“剥竹笋“那样层层分析,直到学生理解、弄懂为止;对于中等生的问题,教师可采用“化解”的办法,即将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然后协助他们逐个击破;对于优等生的问题,则点到为止,把新的问题

15、留给他们思考,有时则须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主动询问(特别是后进生),使他(她)们感到教师的真诚、友爱,丢掉包袱,放下面子,主动地“靠近”老师。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学生听课不专心、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原因造成的问题,教师在给予解签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问题才会由少变多,由多变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也会在变化中不断得以加和提高。总之,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渠道之一。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创设各种条件,积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高度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逐步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科学地释疑解疑。这时,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便不会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了,这也正是教师追求的教学最高境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