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发于畎亩之中练习题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109980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舜发于畎亩之中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舜发于畎亩之中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舜发于畎亩之中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舜发于畎亩之中练习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舜发于畎亩之中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二、.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曾益/其所不能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入/则无法家/拂士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译: 人恒过然后能改译: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四、理解填空1、文章讲的是_和_的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2、课文中写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

2、一定的磨炼的句子是_从思想上写的是_ 从行为上写的是_ 从生活上写的是_经受磨炼后益处是_3、作者提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_五、简答题(1)你认为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物在其人生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共同点: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磨难,最终成就不平凡的事业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2)通读全文,试谈谈本文体现了孟子怎样的人才观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历经磨难而造就的(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

3、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4)请你从历史或现实中,列举一个经受艰苦磨难,终于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物事迹或名言示例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示例3:音乐家贝多芬,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可他不消沉,顽强的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了世界不朽的音乐家。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6)有人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没有失去意义,生活条件虽然好了,但忧患

4、意识不能丢,因为困苦祸患能激励人奋进,安逸享乐会让人消沉。(7)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强调了“逆境造人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造人才”,请谈谈你的看法。我认为逆境和顺境是否成才,关键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只要一个人主观有理想,有毅力,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无论是处逆境或顺境都能求生存发展.如邓小平同志.鱼我所欲也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辟:_)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鱼,我所欲也,熊

5、掌,亦我所欲也。译文:_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_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_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_三、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此之谓 / 失其本心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四、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分)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五、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

6、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2、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3、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4、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

7、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我的观点: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5、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7、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