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051910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07--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2007--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2007--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2007--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更多相关资料http:/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瓦斯的开发和利用 1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瓦斯突出的矿井约占煤炭矿井的一半。瓦斯是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 全国煤矿重大安全事故70以上都与瓦斯爆炸有关。 2其实,瓦斯是储存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又名煤层气,它并非仅仅是人类需要驯服的“杀手”。人们常把瓦斯利用喻为“变废为宝”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长期的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是中国经济增长中一个摸不掉的阴影,所有可以利用的能源都是宝贵的。但是,瓦斯开发利用的意义远远超过单纯的“变废为宝”。 3瓦斯中的甲烷含量很高,甲烷的温室效应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份额为15,仅

2、次于二氧化碳;而且,等量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煤层气利用率仅为23,这意味着大多数的煤层气正朝天排放,其温室效应不容忽视。 4有研究认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到的大部分温度上升与人类活动生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可能性超过90。据估计,受气温上升影响,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可能会下降510;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洪涝灾害都将加剧。 5要缓解温室效应,瓦斯的开发利用已刻不容缓。而且,这一工作可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情节发展机制”(CDM)支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温室气体交易”。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各减排义务国可以选择内部消化减排目标

3、,也可以从市场上购买排放额度。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代价较低,发达国家可以用资金或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减排,减排的数量可用于抵扣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6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获中央特许权的煤层气开发企业有全国相当面积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约占山西省含煤面积60以上的煤层气气权都被两家中央企业登记。这种气权、矿权分置在现实中引发了诸多利益冲突,有媒体曾对此进行报道,并借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气权、矿权之争。 7实践证明,瓦斯开发的特许权造成了瓦斯开发的垄断,增加了瓦斯开发利用的难度和成本。气权、矿权分离为煤炭生产的“先抽后采综合利

4、用、采气与采煤一体化”设置了障碍;气权、矿权合作的艰难也影响了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速度。瓦斯与煤炭伴生,气权、矿权分置使煤矿企业的地面预抽无法实施,“先抽后采综合利用”和“采气与采煤一体化”也就无法进行。 8瓦斯的开发利用在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效应远大于单纯的资源收益,所以不能简单的将瓦斯作为一种能源来进行开发。政府应以有效的政策支持来加快瓦斯的开发利用,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让瓦斯从“夺名杀手”成为战略资源。 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能源价格上涨。 B、积极

5、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白白排放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降低瓦斯对煤矿安全的威胁,并能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C、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可以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避免瓦斯开发的垄断,并有利于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 D、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有利于消除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促进我国解决煤矿的气权、矿权分置问题。 【答案】B【解析】 A项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能源价格上涨”错,可见第二段;C项中“可以避免”错,同时瓦斯的开发不是为了“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见第五段;D项中“促进我国解决煤矿的气权、矿权分置问题”是

6、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瓦斯,条件与结果关系颠倒,见第六、七段。) 6、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我国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所导致的煤矿企业可以采气却无法采煤的情形,有媒体用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 B、有研究认为: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所能观测到的90以上的温度上升可能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 C、获得中央特许权的两家煤层气开发企业,目前在全国拥有相当于陕西省含煤面积60以上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 D、煤矿企业对储存于煤层中的瓦斯采用朝天排放的方式,能够降低煤矿发生爆炸的危险性,但将产生温室效应,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答案】D【解析】A“煤矿企业

7、可以采气却无法采煤的情形”说法错误,应为可采煤却无法采气。见第六段;B“人们所能观测到的90以上的温度上升”与原文“观测到的大部分温度上升”不吻合,见第四段;C“对外合作权”错。见第六段。)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决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煤矿企业对煤层气实施地面预抽。 B、发达国家将资金用于减少我国煤矿瓦斯的直接排放所获得温室气体减排数量可抵扣其温室气体减排量。 C、实现“采气与采煤一体化”使我国煤矿企业加快瓦斯开发利用的速度并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D、税收、价格等政策支持可以引导我国煤矿企业提高瓦斯开发利用率和瓦斯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 【

8、答案】C【解析】“就能够”太绝对化)【2007浙江】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lO题。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即便是专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

9、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态;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越接近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其可贵即在浑圆与饱满。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其实珠也是一种美石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

10、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

11、”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归”“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但由于这五条标准由来已久,可见它们是针对“丝弦琵琶”而言的,因为“钢弦琵琶”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40多年的事。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

12、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项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能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7下面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通感”特征的一项是A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B玉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C珠与玉的光彩,有着东方人的含蓄之美。 D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琵琶最具珠玉之美。【答案】B【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乐音”属于听觉,“水灵灵”属于视觉,根据

13、第二段“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的信息可以得出答案。8下面对“珠落玉盘”用来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B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C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D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答案】C【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为无中生有,A、B两项在第二段有相关落脚点,D项信息在第三段。9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

14、、直接回答什么样的琵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叉说历来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长赴。B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缺陷。C起到正反对比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优点。D起到前后比较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局限。【答案】D【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第四段中“五条标准过了头”“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是有裨益的”等信息可以作答。10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

15、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答案】C【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项强加因果,“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是“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的标准,文中是借以说明“五字标准”“难以使人认可”。 【2007天津】(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科技的进步把人类的种种幻想变成现实,上古时代异想天开的“造人”神话,将在当代科学家手中实现。以人造肌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类人机器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科学家发现,非金属材料能在电流的作用下运动,于是产生了制造人造肌肉的构想。研究证明,通过电流刺激,高分子材料能自动伸缩和弯曲,从而可用来制造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用粘合性塑料制成,是把管状导电塑料集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